林佩菱 金文偉
上期介紹了“亻”變形為“兒、幾、尸”的情況,本期介紹“亻”變形為“匕、■、卩、■”的情況。
一、“亻”變“匕”
甲骨文“■”也變形為“匕”,如“死、頃”,但“匕”多來自甲骨文右向的“■”,如“北、比、此、尼”等字。“匕”的撇是“亻”的頭和手臂,“乚”是身體和腿腳。選析如下。
1.死
會意字。“死”中的“匕”不是死人而是活人。甲骨文作“■”,左旁是殘骨(歺,音è),代表死尸;右邊“■”是側(cè)立的人,合起來是人對著殘骨垂首哀傷的情境圖。隸書作“■”,把“歺”的短橫拉長寫成“歹(■)”,“亻”寫成“匕”。本義是死亡,引申為呆板、不靈活,如“死板”“死心眼兒”。又引申作形容詞,表示達到極點,如“笑死人了”“討厭死了”。
教師指導書寫時要提醒學生,“死”不是左右結(jié)構,是上下結(jié)構,“歹”的橫要寫長遮覆“匕”。
2.比
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作“■”,用兩人并肩而行表示并列的意思,“匕”兼表音。本義是并列,引申為挨著、緊靠、相連接,如“比比皆是”“鱗次櫛比”。進而引申為相近,如“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皟扇瞬⒓纭币残纬闪藢Ρ?,由此引申為比較,如“比一比”“比賽”;又引申為比擬、比喻。
教寫“比”字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學生常將“比”與“北”混淆寫錯,教師要給學生講解區(qū)分和識記的方法:這二字都由兩個“亻”構成,不同的是,“北”的甲骨文是“■”,是兩人背對背之形,因此楷書“北”的左右偏旁不一樣;“比”是兩人都朝右的方向,所以楷書都是“匕”。二是要把“比”的筆順筆形知識說清楚:書寫“比”時,為了運筆便捷順暢和字形結(jié)構美觀,左旁“匕”要寫成“■”,第一筆是短橫,第二筆是豎提,筆勢運向右上方是為了順勢接寫右旁“匕”的第一筆。這樣,學生在理解中學寫生字,既可減少把“比”錯寫成“北”或“匕匕”的現(xiàn)象,也學到了漢字的筆順知識。
3.此
會意字。甲骨文作“■”,小篆作“■”,左旁是“止”,即腳,表示站立,右旁是“亻”,合起來表示人站立的地方。引申為表示近指的代詞,相當于“這”“這個”,如“此人”“如此”“此時此地”。又引申表示此時或此地,如“到此結(jié)束”“從此以后”“由此向前”。又引申表示這樣,如“長此以往”“何至于此”。
不過,楷書中有些字的“匕”是不是與“亻”有關還有爭議。比如甲骨文“■”,對它的解釋一直有兩種意見。有人認為像側(cè)立婦女溫順的形象,作意符表示雌性,如“牝?!薄瓣螂u司晨”。牝,音pìn,意思是雌性的(鳥獸)。有人則認為,“■”像古代一種前端較尖能撮取肉食的長柄羹匙的側(cè)形,是古代的一種飯勺,作偏旁表示勺,如“旨、匙”。有一種短劍頭部像“匕”,因此稱為匕首。“■”到秦隸寫作“■”,楷書寫作“匕”。還有些字的“匕”旁,可以確定為其他字的變體,與上述的人、雌性等義無關,如“它、侖、老、能、疑”。漢字是要具體分析的。
二、“亻”變“■”
“■”音huà,甲骨文寫作“■”,是“■(亻)”的倒寫,表示變化。漢隸寫作“■”,與“匕”形近??瑫鵀榱藚^(qū)別,使撇與豎彎鉤“乚”相交,即往左下出頭成“■”,“匕”的兩筆是相接關系?!啊觥痹恰盎钡墓抛郑F(xiàn)在只作“化”的偏旁。
“化”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作“■”,一人正立一人倒立,好似雜耍變化一樣;“■”兼表音。金文寫作“■,古隸寫作“■”。本義是
變化。
“化”在“花、華、貨”等字中作音符,“■”不要錯寫成“匕”。
三、“亻”變“卩”
甲骨文“■”是人的側(cè)立形,此“亻”如果跪坐下來,就變成了甲骨文的“■”,音jié,像屈膝跪坐、手臂放在膝上的側(cè)人形??瑫中魏喕瘜懽鳌摆唷?,另有“、巴”等變體。古人曾跪坐了兩千年左右,現(xiàn)在的垂腿而坐約始于唐代?!摆唷痹诤象w字中作意符,多表示人、跪人或人的腿部動作。我們曾在前面的某些文章中解析過“叩、印、卻、色、邑、即、卿”等字,本文解析“卬、仰、昂、迎、卸、令、命、卷”等字。
1.卬、仰、昂、迎
“卬”在2013年國家發(fā)布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中是三級字,雖然不屬于常用字,卻是構成“仰、昂、迎”等常用字的主要偏旁,有必要作解析。
“卬”本音yánɡ,會意字。甲骨文作“■”,左旁是站立的人,右邊“卩”(跪人)在仰看著站者。金文寫作“■”,左旁成“匕”;漢隸寫成“■”,楷書寫成“■”,“亻”“匕”逐漸變形為“■”(不同于“印”的左旁是“爪”的變體)。本義是仰望。仰望要抬頭,引申為抬起、揚起、高昂等義,讀音ánɡ。后來“卬”(ánɡ)假借表示人稱代詞“我”,成為常用義?!皡n”的意思比較多,在單音節(jié)詞為主的時代容易弄混。人們?yōu)榱藚^(qū)別字義,便加意符“亻”造“仰”字,強調(diào)“仰”是人的動作;加意符“日”造“昂”字,“日”代表天空,表示頭向上仰。“仰”“昂”都是會意兼形聲字,“卬”在這二字中都是意符兼音符。
“迎”會意兼形聲字。“辶”表示走路,“卬”(yánɡ)有仰望義,這里含有對對方的尊重,兼表音。本義是迎接,如“歡迎”“喜迎國慶”“迎春花”。引申為迎合,即有意使自己的言行適合別人的心意,如“迎合觀眾”“迎合領導”。又引申為對著,如“迎面而來”“迎頭痛擊”。
2.卸
“卸”曾是形聲字,現(xiàn)在是半意符半記號字。左上部的“午”是音符,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能表音而成為記號;左下部是“止”,表示車馬停下;右邊“卩”表示人;合起來表示停車解去套在馬身上的東西。引申泛指把車、船等運輸物上的東西搬下來,如“卸車”“裝卸工”。又引申指把人身上的裝飾除去,如“卸妝”。又引申為抽象意義的解除,如“卸任”;也表示不肯承擔,如“推卸責任”。
注意:“卸”左下是“止”,表示車馬停止,故左旁不寫作“缶”。
3.令、命
在甲骨文里,“令”和“命”是同一個字“■”,會意字,上部“■”(亼)音jí,是古“集”字,以三方并合之形表示匯合,集合;下部“卩”像跪著聽命的人,合起來表示集合眾人發(fā)布命令??瑫鴮懽鳌啊觥保ê笠?guī)范改為“令”,“卩”的一豎改為點),加“口”為“命”,強調(diào)用“口”發(fā)命令。古人認為人的禍福吉兇都是上天的安排,由此引申為天命、命運,如“宿命論”“算命”,進而引申為性命,如“救命”。
4.卷
會意兼形聲字。從(卩)從■(juàn,彎曲),“■”兼表聲。本義是膝蓋彎曲,音quán。引申泛指彎曲,后加意符“蟲”造“蜷”表示此義。由“彎曲”引申為動詞,指把東西彎成筒形或環(huán)形,音juǎn,如“卷起來”。進而引申指成卷的東西,如“蛋卷兒”。進而引申作量詞,如“一卷紙”。古代的書要卷起來收藏,由此引申指書卷,如“手不釋卷”,讀音juàn。用作量詞指全書的一部分,如“卷一”“下卷”。進而引申指考試的紙張,如“試卷”“卷子”。
四、“亻”變“■”
“■”稱“斜刀頭”,其中有些是“亻”的變體,如“色、負、危、陷”。溯源古文字就容易理解了。
1.危
“?!笔菚庾?,從厃(wēi)從。“厃”的古文字“■”是人站在廠(hǎn,巖崖)上之形,加“”表示人因恐高而跪坐下來。本義是人站在高處而感到恐懼。引申為高,如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樓高百尺”。由“高處”引申為危險,如“危房”。由“高”又引申為直、端正,如“正襟危坐”。
2.負
繁體“負”是會意字,從人從貝(古代錢幣),以人背錢幣表示有所依。本義為依仗、依靠,如“自負”“負隅頑抗”。由“人背錢幣”引申為背著,如“負荊請罪”,進而引申為享有,如“久負盛名”。由“背”又引申為違背,如“忘恩負義”“負約”“辜負”。又引申為遭受,如“負傷”,進而引申為虧欠,如“負債累累”。假借表示失敗,如“勝負難分”。
3.陷
“陷”的右旁“臽”,甲骨文作“■”,像人落入陷阱之形。楷書作“臽”(xiàn),“亻”變“■”,陷阱寫作“臼”。后來加“阝”(fù,阜,大山)為“陷”,表示捕獵的陷阱多挖在山上,成為從阜從臽,“臽”兼表音的會意兼形聲字。本義是墜入,如“陷下去”,引申為陷阱。因落入陷阱而受傷害,因此引申為陷害。
“臽”與“舀”形近易混,兩字下部都是“臼”,但“舀”上部是“爫”(爪),表示伸手入臼中掏取東西。構字中,以“臽”為音符的字讀-ɑn或-ɑ韻,如“餡、焰、諂、閻、掐”;以“舀”為音符的字讀
-ɑo韻,如“稻、蹈、滔、韜”。
楷書“■”旁不全是“亻”的變體。如“爭”的“■”本是“爫”(爪),“龜、兔、象”的“■”本是表示動物頭部的某個部分?!?/p>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杏東小學/集美大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