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伙珍
【摘要】小學數學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數學的思維方法一直受到學生和教師的關注,因為數學題的解題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思維方法能衍生出不同的解題方式,這也是對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考察。文章以小學數學中的思維方式的多樣性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信息技術
小學是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快速時期,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思維能力訓練能夠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鍛煉。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建立知識網絡、聯(lián)系生活情境等方式,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下面主要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方式進行深入分析,并且通過具體實例進行論證。
一、利用現代教學方式,調動學習熱情
為了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加到數學的學習中來,教師需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中展現出所要提出的問題,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優(yōu)化、渲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讓一些不能在課堂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現象真實發(fā)生,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還能夠將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直觀,將一些靜態(tài)的情景轉化成動態(tài)的情景,顯示出事物變化以及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這個變化,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課程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使教學過程更加形象活潑,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們的認知感覺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激發(fā)到極限。
例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時,傳統(tǒng)數學教學是利用一個長方體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通過對學生講解,掌握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但是在現代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一個變化的長方體放在多媒體設備中,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對長方體進行分解,分為上下底面和四個側面,這樣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在腦海中能夠形成一個變化的長方體,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還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
二、營造學習情境,為學生形象思維發(fā)揮奠定基礎
通過小學數學的實踐教學發(fā)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入趣味性元素,能夠在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基礎之上發(fā)揮出更好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對思維要求高的學科教學。
首先,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剛步入小學初級階段,對自己身邊的事物會感到陌生、好奇,好奇的同時也會感到害怕、膽怯。如果教師能夠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引導中,適當地加入趣味性元素,利用生活中的情境進行學習,讓學生產生熟悉的感覺,尤其是在教學的導入階段,利用一些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話題切入到教學中,能夠重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
其次,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應用類的試題。應用類試題很抽象,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從生活的角度入手,建立學生身邊熟悉的場景,重新喚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例如,在一道小學應用題中“淘氣家冬天為了取暖,每天都會燒掉20千克的煤,取暖周期為100天,每噸煤的價格是800元,問淘氣家冬天取暖會花費多少錢?”教師在對這個問題的講解中,可以先讓學生結合一下生活,再將它作為一道數學問題進行解答,得出答案為1600元。這道題講解完之后,給學生布置一個家庭實踐作業(yè):回家計算出自己家中冬天取暖所需要花費的錢。根據以上這個例子,實現了課堂問題向學生生活情境的延伸,學生在家庭實踐作業(yè)中得到答案之后,可以和數學問題中淘氣家一冬天的取暖費進行對比,比一比自己家的取暖費是否比淘氣家的多。這樣的方式不僅做到了不同問題的對比,還為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條件,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小學教育,不僅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有一定的規(guī)定,還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出了具體要求。動手實踐操作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動手實踐能夠加深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習的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合適的數學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去探索知識。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知識都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有聯(lián)系,為學生動手實踐提供了機會。
例如,在小學數學三角形的學習中,小學的學生對“三角形是最穩(wěn)定的結構”會產生疑惑。為了解決學生的疑惑,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材料:小木條、繩子等,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操作,分別制作出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多邊形,然后親自檢測這些圖形結構的穩(wěn)定性,學生會發(fā)現不管怎么移動三角形的邊,都不會使得另外兩個邊移動,而其他多邊形就沒有這樣的性質。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三角形是最穩(wěn)定的結構”在他們的腦海中能夠更加得深刻。再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實例,比如教室的凳子腿、照相機的三腳架等,進一步體現出數學和生活的密切性,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四、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
在一個較為活躍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心境,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以及智力開發(fā)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需要充分準備,為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環(huán)境。在思維上,引導學生利用新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課堂中的數學問題,這也能讓學生在實際學習中收獲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中,教師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在上課開始時,會利用一些問題來導出這堂課的教學內容。這些問題的設置初衷,并不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回答上來,而是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這也為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條件,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更好的發(fā)展。
五、建構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培養(yǎng)
小學數學學科的每一個知識點之間都具有一定的連貫性,這些連貫性不是小學的學生能夠把握的,因此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對學生學習過的數學知識進行梳理,將每一個知識點都聯(lián)系起來,形成數學知識網絡。在這個數學知識網絡中,每一個知識之間都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在利用一個知識點的同時,能夠將另外一個知識點聯(lián)系進來。例如,在數學的應用題中,經常會運用到四則運算來解題,所以教師在向學生講解應用題的同時,也需要復習四則運算的知識內容,比如乘法和除法之間的轉換、加法和減法之間的各種性質等。在講解一個知識點的同時,對其他有關聯(lián)的知識點進行復習,久而久之,在學生的腦海中就會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這不僅為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還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穩(wěn)固。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數學的根本就是思維,數學思維方式對數學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快速發(fā)展時期,在這個階段,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建立知識網絡、聯(lián)系生活情境等方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非常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志紅.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方法初探[J].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9(1):47-49.
[2] 韓久紅.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 學周刊, 2017(1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