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男
【摘要】:中日兩國傳統(tǒng)戲劇中作為代表之一的京劇和狂言 ,無論是在表演形式還是文化理念上都有相似之處,也有差異存在。本文從歷史起源、表演形式等方面比較其風格特點,探尋其背后蘊含的中日兩國在戲曲方面所存在的文化思想的異同。
【關鍵詞】:中日;戲曲;京劇;狂言;比較
狂言是日本傳統(tǒng)藝術形式之一,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原是兩場能劇中穿插表演的一種滑稽劇??裱砸灾惺罆r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為題材,運用或寫實或夸張的幽默演技,通過展現(xiàn)其表演角色的人性本質,來描繪一個時代的人間百態(tài)。
京劇是中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戲劇藝術。其起源可以追朔至清乾隆年間,距今有二百多年歷史。其表演形式融合了唱 、念、做、打于一體,是獨具一格的綜合性的戲曲藝術,被譽稱為中國的“國劇”。
一、表演形式
1.舞臺
鑒賞狂言表演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其和京劇截然不同的舞臺設置??裱院湍軇〉奈枧_一樣,成四方形,各有四根柱子支撐,三面露出,剩余一面畫有一株老松,叫作鏡板,這是整個舞臺唯一的布置。舞臺斜后方設有一座斜橋,通向鏡間[ 鏡間:演員對鏡整裝做出場準備的地方],是演員上場的通道。
京劇舞臺也很簡單素雅,只有一張紅木桌和兩把椅子,它能夠隨著人物的出場,變化出不同的環(huán)境場所。舞臺雖小,但表演空間卻廣闊自由,臺上演員用想象演戲,臺下觀眾靠想象看戲,用空白填補余韻。
2.人物
狂言和京劇中登場的人物角色眾多。狂言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太郎冠者一角。據(jù)統(tǒng)計,有太郎冠者出場的狂言作品已經超過100多部,占總數(shù)的一半之多。其次還有太郎冠者所侍奉的身份高貴的主人、嘮叨善妒的妻子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狂言中即使是女性角色也都是由男性演員來扮演,給人營造出反差和荒誕的幽默感。
在京劇中,角色則分為生、丑、浄、旦四大類。生,主要由臉涂白,眼周和唇涂紅的男性演員扮演;丑角則是只涂白臉中間部分的滑稽扮相;凈,一般為畫著臉譜的代表強大力量的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與狂言中登場的善妒易怒的女性角色不同,京劇中的旦有著各式鮮明的個性,例如廣受歡迎的年輕貌美的花旦和善武的刀馬旦等。
二、文化理念
狂言和京劇在文化精神和理念風格上是各有特色的??裱灾两褚延辛⑵甙倌隁v史了。奈良初期,中國唐朝的散樂傳入了日本。其實散樂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戲劇,它相當于雜技,是一種極具庶民色彩的民間俗樂。日本人學習吸收這種藝術形式,并將其融入進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為即將孕育出的戲劇提供了各種多彩的元素,成為狂言誕生前的土壤基礎。
到了平安時代,民間藝人在散樂中加入了一些引人發(fā)笑的模仿,表演的中心也由雜耍魔術轉移到了滑稽逗樂上,變得如同猴戲一樣,逐漸形成了“猿樂”,也就是狂言的前身。猿樂又由單純的片段模仿逐漸地開始向有故事情節(jié)的戲劇轉換。慢慢的開始被邀請到寺院和神社等宗教場合進行演出,與宗教產生了聯(lián)系,更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到了南北朝末室町初,狂言和能劇才算是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在江戶時代迅速發(fā)展成熟。
狂言作為猿樂的派生物,興起于民間,發(fā)展于民間,傳承于民間,是一種最為典型的平民藝術形式。它主要的目的是娛樂,因此屬于滑稽劇。其背后蘊含的文化意義是通過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取材的人物或事件用幽默的方式,表達對武士和其他貴族階級的諷刺,展現(xiàn)一個時代的平民百姓對社會對生活的觀念和態(tài)度。以至與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從狂言的舞臺上,獲得真實感和共通感。而日本這種自古以來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融合,進而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東西的態(tài)度和精神,既體現(xiàn)在戲劇中,也滲透進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其民族文化的一個特質。
日本學者認為狂言起源于中國唐代流傳過去的散樂,但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舞臺上的表演 , 卻與中國戲曲異大于同。其背后的原因應是兩國不同的民族文化影響了兩種藝術形式形成了各自的特征。
中國的京劇雖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 但其蘊含的中國戲曲文化卻有幾千年的歷史沉淀。1790 年四大徽班進京獻藝,將當時民間的各種聲腔和地方戲進行了改進創(chuàng)造,直至1840年才演變出了京劇。同狂言一樣,在這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 , 京劇博采眾家之長,又吸取雜技、打戲等多種藝術要素 , 逐漸形成了以唱 、念 、做 、打為表現(xiàn)手段的綜合性藝術形式 。這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 正是中國戲曲最鮮明的特征之一。而擇善而從,兼收并蓄的精神文化則是中日戲劇發(fā)展過程中的相似之處。
京劇的唱詞通俗易懂,故事反映各階層的生活,被廣大的普通民眾所接受,和狂言一樣帶有通俗性和娛樂性的色彩。但與狂言寫實性的演技不同,京劇還具有一種中國所有藝術文化中都包含的特性——寫意性。這種寫意性講求“神似”,而不強求“形似”。例如在京劇的舞臺上,利用臺上“一桌二椅”的不同組合與擺置, 就可以讓觀眾領會到角色所處的環(huán)境,例如樓船、群山等。除此之外,演員的一個跨步動作就可以讓觀眾領會到人行千里路,馬過萬重山的故事情節(jié)。展示了中國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和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
三、總結
中日兩國都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戲劇藝術上,兩者既有表演形式上的相似之處,也有文化本質上的區(qū)別。但在傳統(tǒng)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問題上,兩國都存在著很多還在解決的問題,如何使這些國粹能夠延續(xù)下去,保護本國特有的文化精神,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孫崇濤,中國戲曲本質論——兼及東方戲劇共同特征[J],戲曲藝術,2000-08
[2]蘇冬花,中國京劇與日本歌舞伎的比較研究[J],戲曲藝術,2005-01
[3]翁敏華,中日古典戲劇形態(tài)比較——以昆曲與能樂為主要對象[J],文學評論,2010-06
[4]李紅梅,東亞文明與東亞三國“國劇”藝術[J],北方音樂,2013-08
[5]譚春,淺談中國戲曲與日本能樂的異同[J],黃河之聲,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