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道自古以來都是中華名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提高當代人的道德素質、形成和諧的人倫關系、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方面都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在針對大學生孝道缺失的層面上分析其社會、家庭、學校方面的成因,進一步提出加強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對策,以期能為大學生的道德建設提供一些意見。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孝道 現(xiàn)狀 原因 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孝道現(xiàn)狀
1.孝觀念淡薄
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F(xiàn)在的大學生幾乎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長輩的百般寵愛,一切都是他們說了算。父母的過度溺愛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從小就養(yǎng)成了不良的性格和行為習慣,遇事總是先考慮自己,從自我出發(fā),逐漸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意識 喪失了正確的自我評價,覺得父母為他們服務是理所當然,極少為父母考慮,有的甚至蠻橫霸道,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甚至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還會對父母心生怨恨,對孝道沒有形成明確觀念,孝理念淡薄。
2.孝意識缺乏
當代大學生缺乏感恩意識。他們認為父母對他們的好是天經地義,是理所當然,有的學生畢業(yè)工作后仍選擇“啃老”,不懂得體諒父母,關愛他人,感恩老師,回饋社會。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大部分從小生活良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玩和吃,加之家庭沒有“孝風”的洗禮和引導,對傳統(tǒng)孝道的理解基本上沒有 在學校,孝道教育沒有納入系統(tǒng)教育,學生在學習中更多學習的是書本知識,對孝的理解只停留于概念,孝文化并未深入學生們的內心,不利于學生樹立強烈的孝意識。
3.孝行為失范
當今社會,大學生虐待父母、不贍養(yǎng)父母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影響,這與我國目前施行的孝道教育中在養(yǎng)老敬老方面教育上的欠缺和弱化有著直接關聯(lián)。由于部分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差異性和社會多元社會思潮的影響,他們的行為特征往往表現(xiàn)為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老師朋友缺乏關心、關懷和關愛,對父母要求多、感恩少,索取多、付出少,想的多、做的少,部分學生為了達到自己私人目的,不惜找各種借口欺騙父母,并從他們身上索要錢物,這是典型的孝行為失范,沒有形成正確的生活觀、價值觀,是與我們傳統(tǒng)孝道背道而馳的行為。
二、當代大學生孝道缺失的原因
1.市場經濟對孝道的沖擊
在市場經濟利益導向原則的沖擊下,經濟利益的原則逐漸成為主導人們行為的標準,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滋長,利益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在自己與父母的關系處理中,有人經常把個人利益擺在首位,以功利主義為出發(fā)點,首先考慮的是是否有利于自我,以“利”為目的主導著他們的行為和觀念,當涉及到自身利益時,可以不惜犧牲道德原則為代價,有些人甚至連對父母的回報也要以能否獲取利益來衡量。在這種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負面影響,有些人的孝道倫理正被逐漸淡化?!?】
2.學校對孝道教育重視不夠
大學是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陣地,學生的孝道狀況和學校的教育有直接必然的聯(lián)系。大學作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肩負著“教書”和“育人”的雙重責任。但是,由于學?,F(xiàn)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尚未完成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不少學校在教學實踐上依然偏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對大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不夠,大學雖然也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里面也有孝道方面的內容,但也只是以應試教育的形式來傳授,對學生是否真正明白它的意義卻不甚關心。在有限的道德課上,更多的也是向學生教授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無私奉獻等高層次的道德要求,而對孝敬父母等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卻漠視,學校的道德教育目標中也沒有明確的孝道教育的內容等等,從而導致了大學生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不足,孝道道德也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缺失。
3.家庭教育方法不當
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目前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F(xiàn)在的大學生幾乎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受到長輩的百般寵愛,一切都是他們說了算。父母的過度溺愛使他們中的一些人從小就養(yǎng)成了不良的性格和行為習慣,遇事總是先考慮自己,從自我出發(fā),逐漸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意識 喪失了正確的自我評價,覺得父母為他們服務是理所當然,極少為父母考慮,有的甚至蠻橫霸道,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甚至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還會對父母心生怨恨。這種父母的溺愛是當前大學生孝道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嚴重影響了孝道教育的有效進行。家長對孩子過于嚴厲也會使大學生缺乏孝心。一般來說,父母對子女望子成龍的期待越高,在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上就會越嚴厲。這固然是出于一個良好的目的,但這種過于嚴厲的做法有時往往會適得其反。由于大學生自尊和獨立意識的發(fā)展,他們往往更傾向于接受朋友般的對待而不是權威式的服從。他們無法理解父母的苦心,而對父母過于嚴厲的做法產生排斥、抗拒以及逆反心理,甚至對父母心生怨恨,從而在無形中減少了他們對父母的情感依賴,在自己和父母之間豎起了一道無形的障礙。以上兩種極端的家庭教育方法對當代大學生來說都是不適合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愛,反之都會不可避免的對子女的孝道產生負面的影響,導致他們孝道的缺失。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的對策
孝道是中華名族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面對當代大學生孝道缺失的客觀現(xiàn)實情況下,必須高度重視,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以使社會更加地和諧,大學生孝道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發(fā)展的必然因素,又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等方面的原因,對此我們必須做出理性的思考、準確的判斷。
1.社會參與
當代大學生的孝道教育不僅關系到學校系統(tǒng)教育、家庭的協(xié)同配合還需要社會的參與。社會的倡導、鼓勵和規(guī)范是孝道在全社會形成的保障。只有這三者結合起來,才能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孝道。一是要發(fā)揮大眾媒體宣傳作用,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各類大眾傳媒都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把推動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充分運用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傳媒的力量強化孝道面觀念,通過各種手段制造和傳播有利于孝道形成的方面,加強孝道的正面宣傳,讓大學生從優(yōu)秀的作品和榜樣的感人事跡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另一方面,還要對社會上各種孝道的反面教材進行批評分析,逐步在社會上營造孝道的良好氛圍。二完善孝道的法制化制度化。一種道德規(guī)范的實施光靠個人的自覺是不夠的,因為道德本身不具有強制力。目前,我們在孝道方面的立法雖然也有一些,如《憲法》中規(guī)定“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撫養(yǎng)父母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guī)定“暴力干涉老人的婚姻自由或者對老年人有贍養(yǎng)義務、撫養(yǎng)義務而拒絕贍養(yǎng)、撫養(yǎng),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薄?】但僅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還需進一步的完善。
2.學校教育
現(xiàn)在的應試教育迫使學校更加注重考試而忽略德育的全面發(fā)展,雖然大學里都開設有思想政治課,但是這些課程早已被學生視為副科,認為是不重要的課程,在課堂之外關于孝道教育的活動講座也很少,這樣學生接觸到的孝道教育除了課堂之外途徑少之又少,要改變大學生的孝道教育現(xiàn)狀,首先,設立合理的課程內容,包括感恩教育、孝道觀教育。其次,定期開設相關講座,引導學生向正面積極的一面發(fā)展。
3.家庭協(xié)同
家庭教育是現(xiàn)代教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孝道教育,應該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一理性地對孩子施愛。對孩子的愛要適量,少了不行,多了就成了溺愛,就像食物一樣。溺愛會使孩子形成一種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性格,阻礙孝道教育的發(fā)展。這就要求家長要理性地對孩子施愛,形成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多給予孩子尊重、理解和信任。家長不僅要在生活上、學習上關心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愛護孩子的心靈,這樣,孩子回報給父母的也會是相互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而這種愛正是孩子行孝的動力。二重視孝道的引導教育,家長應改變以智育為主,德育為輔的教育方式,以往只注重智力發(fā)展、忽視孩子道德品質包括孝道培養(yǎng)的教育方式,重視孩子的孝道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孝道品質。首先,家長應豐富孩子的孝道知識。其次,家長應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的孝道意識。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應該讓孩子了解他們?yōu)榧彝?、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如讓孩子明白母親懷孕的艱辛和生產的痛苦,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和掙錢的不易,讓孩子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的無私奉獻等。再次,家長應從具體小事入手,培養(yǎng)孩子的孝道行為。實踐是檢驗的真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的孝道實踐,比如說幫助父母做些家務,關系父母的健康,替父母分擔解憂等等。三是要發(fā)揮家長的孝道表率作用。家長是家庭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及生活細節(jié)都會給子女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極大的示范表率作用。其行為不但影響子女的發(fā)展方向,而且決定能否贏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取得家庭教育的主動權。因此,家長在孝道教育活動中,應該首先注重自身孝道行為的規(guī)范,做孝敬長輩的楷模。
【參考文獻】:
【1】黃曉艷.當代大學生的孝道觀及構建[J].學理論,2012(32).
【2】肖群忠.傳統(tǒng)孝道的傳承弘揚與超越[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3).
作者簡介:陳凌(1987.7-)男,漢族,籍貫:湖北,職稱:專業(yè)技術12級,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石柱縣委黨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