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能強
需要是人們對機體內(nèi)部缺乏狀態(tài)自動平衡和對缺乏事物自動擇取的傾向。現(xiàn)代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七種基本需要,這些需要從低到高的層次排列,依次是: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這些需要中,前四種是缺失性需要,他們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后三種需要是成長需要,它們很少得到完全的滿足。只有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時,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產(chǎn)生。
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對于生活在物質(zhì)文明相對發(fā)達但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低層次的需要如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一般基本上能得到滿足,而相對缺少愛和尊重,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具體來講包括:參與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也難以滿足。相反,由于學校工作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班額大、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教師素質(zhì)等問題),使得有些學生長期在某些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以致于麻木不仁,使之逐漸變成了后進生。因此,轉(zhuǎn)化后進生便成了素質(zhì)教育面臨的一個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找出他們成為后進生的原因,然后因材施教,對癥下藥,采取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喚起后進生原來已缺失的需要,使之逐漸變得積極上進,以下從三個方面談談喚起后進生的需要。
一、理解、關(guān)愛、民主、平等走進后進生心靈——喚醒其自尊的需要
要做好后進生轉(zhuǎn)化工作,首先必須要了解他們成為后進生的原因:有些是因為其自身的原因,有些是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有些是受其學習環(huán)境影響,有的是受社會上一些壞人的引誘變壞的??傊?,他們變差是由不同的外部條件的影響造成的,其中絕大部分是因為其自尊心受到傷害。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為其創(chuàng)造不同的使其變“優(yōu)”的外部條件,喚起其自尊心的需要,增強其自信心。
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教師必須要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轉(zhuǎn)變教育觀念,建立一種全新的師生關(guān)系,能理解他們有時所犯的錯誤,用愛心與關(guān)心溫暖他們的心靈,用尊重、民主、平等激活其冷卻的心,贏得他們的信任。
筆者班上的小宋,原來成績還比較優(yōu)秀,但由于其生理上的一點缺陷,遭到同學的歧視、取笑、打擊,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使他自暴自棄,成績越來越差。筆者認真分析了他的變化過程,認為他是由于受歧視而引起的心理變異,導致成績下降,筆者多次找其談話、談心,與他交知心朋友,讓他能感受到老師的理解、尊重、關(guān)愛。同時,為他還創(chuàng)造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機會,改變同學對他的看法,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給他在同學中樹立威信,使周圍的人尊重他。這樣,只通過半個學期,他自尊心得到了滿足,心理狀態(tài)恢復了正常,成績又上來了。
二、創(chuàng)造機遇,給后進生提供活動的舞臺——喚醒其參與的需要、交往的需要
參與權(quán)、交往權(quán),是學生的基本權(quán)利,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學校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要取得預期的成效,就得千方百計地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否則,就只能是事與愿違。要轉(zhuǎn)化后進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校老師的教育工作中來。
在所有的后進生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他們聰明、好動、頑皮、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但由于學習習慣差、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差,得不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贊揚,所以,只有用其它的不好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的才能,結(jié)果又挨了老師的嚴厲批評,于是,越變越差。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要循循善誘,先了解其興趣、愛好、才能,然后有目的地組織一些活動讓他們參與,通過這些正常的渠道表現(xiàn)自己,同時讓他們在活動中與同學交往時,贏得贊譽,使其“虛榮心”得到滿足,進而轉(zhuǎn)化為“上進心”。特別是這中間的有部分學生,我們可以讓他在老師的監(jiān)控下當班干部,不僅可以滿足其參與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其把才能用到正道上來,使其樹立主人翁意識,變“要我改”為“我要改”。
三、承認差異,幫助后進生成功——喚醒其成功的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歡樂,往往能推動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永無休止。為激起學生強烈的追求成功的欲望,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與多樣性,要正視學生學習過程中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的差異,發(fā)展速度的差異,興趣愛好的差異,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差異,認知心理因素與非認知心理因素的差異。教師只有在承認學生之間的這些差異的基礎(chǔ)上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才會有較好的效果。在筆者教學的班級里,有這樣的一部分學生:性格內(nèi)向、膽小怕事、學習基礎(chǔ)差、能力相對也較差,經(jīng)??荚囋?0分~50分之間,學習基本失去了信心。筆者從中選取了小梁進行試驗。她是老師、家長公認的后進生,在某次的單元測驗之后,筆者認真地研究這個學生的答卷,發(fā)現(xiàn)她并不是一點都不會,還是能獨立地做對一些題。于是,筆者抓住這個學生的閃光點,給她有計劃地進行輔導。一方面,從簡單地計算開始進行輔導,到解簡單的方程,再到用公式面積進行計算,使她逐步地掌握多一點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課堂有層次地提問,彈性化地的練習,多給這個學生成功的機會,及時進行表揚,有時在改卷時適當?shù)乃梢稽c,使她看到自己的分數(shù)在“漲”,從而不斷地給自己信心。果然,有一次測驗,她得了63分,筆者激動不已,在班上大肆表揚她,她的臉上也露出了“成功”的微笑,于是有了學好的念頭和信心。這時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家長,給家長以信心,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以鞏固“成功”。接著她的后面幾次測驗得了66分、68分、72分,到期末,已基本穩(wěn)定在70分左右。分數(shù)雖然還不太高,但這對于這個學生來說,給了她成功的希望。
由此看來,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承認后進生在發(fā)展上的差異,因材施教,相機對其進行激勵,才能促進其差異的發(fā)展,幫助其取得最大的成功。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在新的形勢下,教育工作對學校、老師要求會越來越高。這當中,轉(zhuǎn)化后進生工作,便成了素質(zhì)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認真學習有關(guān)理論,研究后進生的心理需要,用“愛心、關(guān)心、細心、恒心”來喚起后進生的需要,使他們能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成為一代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