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寶琳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薄嗝绍缰Z爾特
一、案例背景
小語今年八歲了,自一年級以來就有很多奇怪的表現,在老師或家長面前膽小畏縮,一離開了老師或家長的視線便開始“肆意妄為”:下課瘋狂追逐、趁別人不注意把同學的書包和作業(yè)本扔到垃圾桶、在別人的書上寫臟話、無緣無故打別的同學……然而,接受批評教育時卻是面無表情、一聲不吭,一副逃避問題的樣子,他的這些行為體現出來都是大多都是鬼祟怪異的,讓人感到有點兒可怕。
二、案例經過
在一次午餐后,有一個學生突然舉手著急地跟我說,他發(fā)現他的30積分全不見了(這些積分是他們平時通過自己的努力被老師表揚爭取而得的,集滿一定數目的積分可以到我這兌換獎品,他們視這些積分如寶貝一樣珍貴),這個學生這么一說,好幾個學生都激動地向我反映他們也有相同的遭遇。接著,有學生馬上報告這兩天有見到小語總是鬼鬼祟祟地翻別人抽屜,還有幾個學生說親眼看到了小語從書包里拿出過一大疊積分,大家都知道,平時總是違反紀律的他不可能會有這么多積分。此時,同學們紛紛向他投去懷疑和憤怒的目光,他卻一臉漠然、面無表情地坐在那里??吹剿谋憩F,我很生氣,嚴厲地質問了他是否有做過此事,然而他始終一言不發(fā)、無動于衷。見此狀,我只能讓他在原位自我反省,先安頓好全班同學們午睡,再回來好好處理這件事情。
等我回到了教室,發(fā)現他竟然在用一塊鐵片使勁地戳午餐時發(fā)的蘋果,把蘋果割得破爛不堪,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他看到我一進來,馬上把手上的蘋果藏了起來。我在他身邊坐了下來,拍了拍他的肩膀,心平氣和地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仍然是不說話,而且眼神在不停地閃躲。他沉默了好久好久,當我說了一句:“為什么要傷害蘋果?是不是心里感到很難受呢?”他突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他哭得很厲害,在此之前從來沒有見過他流過眼淚,等他心情慢慢平復了,在我的引導下他終于開口跟我說,他之所以戳蘋果是因為他想發(fā)泄,他感覺在學校老師、同學們都不喜歡他,在家也經常被爸爸打罵。
三、個案分析
針對小語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了解,我認為他的問題表現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早期出現問題沒得到重視。由于他幼兒時期就是他媽媽工作的幼兒園就讀,他的帶班老師不好意思跟她媽媽反映小語的在班上出現的不良表現,他媽媽因為忙于照顧其他孩子也沒有察覺到小語的問題,以致問題得等不到及時的重視,從而使他的不良習慣得到縱容、不斷擴大化。
2.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小語的媽媽自己是以溫和的方式教育教育小孩,她聲稱要理解孩子,但在好幾次交談中我察覺到她的言辭中似乎有在包庇自己孩子的問題。然而,他爸爸則和他媽媽截然不同,他的爸爸脾氣很急躁,對于教育小孩缺乏耐心,小孩做錯了一點小事就開始大聲質問、甚至打罵。正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使得小語總是不敢承認錯誤、逃避責任,同時也心生壓抑與叛逆,所以小語一旦離開大人的視線就會感到解脫、開始放肆,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發(fā)泄的機會。
3.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與同伴的接納。在家他總是受到爸爸的責備使他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他也很期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與獎勵??墒撬偪刂撇蛔∽约旱男袨?,屢受批評,他便以竊取其他同學的積分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也希望通過各種“惡作劇”引起同學的關注,然而他的行為卻讓其他同學感到厭惡、逐漸遠離。
四、采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與其父母進行深入溝通
小語其實還是一個聽取教導的孩子,如果家長能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配合學校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幫助,他會有改變的。于是,我把小語的爸爸媽媽一同約見到學校,把小語的在校情況詳細地告訴了他們,并向他們分析了問題可能出現的原因,說明了其問題的嚴重性。我還建議父母雙方對小語的教育態(tài)度與方法在協(xié)商后要達成一致,爸爸盡量不用嚴厲呵斥或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對于小語這樣的孩子必須給予多點耐性與鼓勵,還要躬下身子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肯花時間陪伴孩子。
2.對他做得好的地方及時做出肯定。每個孩子都喜歡得到表揚,小語也一樣,當他做得好的時候或者取得進步時我會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使他獲得榮譽感,也能改變班上的同學對他的看法,讓大家重新接納他、愿意主動與他做伴。
3.多和他談心交流,給予耐心指導。每周邀請小語到辦公室坐到我的旁邊,聽聽他的內心想法,對他經常犯的錯誤、出問題的方面幫他分析錯誤的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并不放松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老師對他的關愛,有利于他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給他贈送一個“行動小本子”。小語的毛病有點多,如果讓他一次過全改掉是很難做到的,我想以這種量化目標的方式幫他把一個一個毛病攻克下來。我送了他一個精美的小本子,讓他列出自己最先想改正的三個毛病、定下目標,我和他約定了一天內這三個毛病都沒有犯就可以獲得三個笑臉貼紙,如果能堅持兩周(十天)、獲得三十個笑臉,會給他獎勵。然后我?guī)退麑懮狭诵枰獔猿值娜掌冢€讓他自己選了一個監(jiān)督自己行為的“監(jiān)督員”。等這十天過去了,還沒有改掉的毛病繼續(xù)寫下來,再增加接下來的目標。21天可以形成一個習慣,相信長期堅持下來,他一定不會再出現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5.借助榜樣的力量。我班的班長懂事能干、品德優(yōu)良,我安排她做小語的同桌,吩咐她多點給小語送上關心、時刻提醒監(jiān)督他的一言一行。
五、案例思考
1.“行動小本子”堅持兩周(十天)、獲得三十個笑臉可以得到獎勵,開始是以獎勵作為他改正的驅動力,之后怎樣才能淡化他的功利意識,讓他能自覺堅持呢?
2.面對像小語這種接受批評時一直不說話、面無表情、“軟硬不吃”的態(tài)度,應該怎么處理最妥當呢?
短評:老師整個教育案例的結構非常清晰,條理清楚。很可貴的是在教育的反思中鄧老師已經意識到物質獎勵的弊處。的確如此,針對低年級的孩子物質獎勵短時間內可以用一用,時間一長顯現不出激勵優(yōu)勢。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反而容易誤導他們把注意力放在“我能得到什么”,而忽略“我要改正什么缺點或者我該如何進步”……這類關注學生努力的發(fā)展方向。建議在班級創(chuàng)造“我能行”“我戰(zhàn)勝了自己”“我可以更優(yōu)秀”等輿論氛圍,慢慢淡化物質獎勵。因為鄧老師面對的是三年級的學生,這個年段的小朋友具有英雄情結,并且會評價別人的舉止,所以更需要榜樣給他們,通過模仿優(yōu)秀學生幫助他們成長。當小朋友有了“進步為榮”“勞動光榮”的意識時,他們自然而然會把注意力轉向關注自己每時每刻地努力和耕耘。
案例中“同學們紛紛向他投去懷疑和憤怒的目光,他卻一臉漠然、面無表情地坐在那里?!闭f明家庭長期的打罵對小語已經造成傷害,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他面對所有反對、指責他的言行都會表現出麻木、漠然和無視。既然和其父母的極端教育(或偏袒或打罵)有關,那么我們就先從父母入手。結合鄧老師自己分析的“3.在學校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與同伴的接納”原因入手,其實小語的許多惡作劇,戳蘋果,最后的大哭都說明他還是在意班級對他的看法?!坝H其師必信其道”,因此,我們需要慢慢培養(yǎng)他對班級的感情,當他對大家產生信賴時,也會逐漸減少和大家抵觸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