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我家孩子上幼兒園,老師說他在幼兒園坐不住,總是動來動去,摸摸這個,踢踢那個,甚至還常常招惹旁邊的小朋友,專注力不夠。但是在家里玩樂高的時候,他常常能一玩就是一個小時,非常專注。對于這是否是專注力的問題,我很矛盾,也有些迷茫。是年齡特性,還是因為孩子想通過這樣的做法引起老師的關(guān)注?作為父母,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改善這樣的狀況呢?
崔老師說
相較于上幼兒園有一點約束,孩子對玩樂高更感興趣一些。孩子和成人的區(qū)別在于成年人可以自律,可以約束自己去完成任務,孩子則只愿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自律是孩子從小就應學習的功課,應培養(yǎng)推遲滿足品格。推遲滿足就是為了將來某個時候的獎勵或享受當下忍受痛苦。孩子上學有一些約束感,但是他可以管住自己,逐漸學會自律,這是這段時間的目標。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律示范,比如告訴孩子,讓他自己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就會獲得一個獎勵。如果孩子完成了,父母的兌現(xiàn)會讓孩子有信心。接著可以循序漸進地拉長獎勵時間,加大任務份量。父母言必信、行必果的自律示范加上科學的訓練方法,漸漸地孩子就學會推遲滿足了。這樣的學習會延展到幼兒園,從而促使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慢慢得以改善。推遲滿足這個品質(zhì),2-3歲就可以開始培養(yǎng),剛開始是針對生活習慣,上小學后是針對作業(yè)習慣,到12歲各種習慣就基本養(yǎng)成了。到了初中,孩子的學習生活就都能由自己管理了。
案例二
在收拾兒子房間的時候,看到他把玩具小人都拆散了,“斷胳膊斷腿”地扔在地上,“傷口”處還涂了紅色顏料。兒子還喜歡玩打仗游戲,玩的時候他有時會故意把玩具小兵的頭擰下來。這些情況讓我很擔心,孩子這樣是不是有暴力傾向?我應該阻止他玩這種游戲嗎?
崔老師說
你看到的是孩子的行為,到底孩子內(nèi)心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需要你和孩子多一些溝通。
你可以這樣問孩子:你玩的是什么游戲???誰把誰打敗了呀?小人的胳膊斷了會不會疼???孩子自己玩戰(zhàn)爭游戲,你也可以和他一起玩戰(zhàn)爭中的救護游戲,一件一件地去救護在戰(zhàn)爭中受傷的玩具,這樣參與不僅能夠搶救玩具,孩子也會學習修復玩具,更會在此過程中學習體驗別人的痛苦,生發(fā)更多的同理心。
至于孩子有沒有暴力傾向這個問題,孩子還小,他更多的是情緒問題。孩子是沒有情緒管理能力的,當他們遭遇到焦慮、孤獨、不快等情緒時就會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所以,父母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多用心陪伴孩子,多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和孩子互動,是改善孩子現(xiàn)有狀態(tài)的有效方法。
總之,家庭教育更多的是針對父母的教育,更多要去改變的不是孩子的言行,而是父母的言行。
案例三
我家孩子每天下午放學時,都和班里的小朋友難舍難分,走到小區(qū)門口非要邀請小朋友去家里玩。我理解孩子們之間的友誼和作為獨生子的孤獨感,就愉快地答應了,孩子們也玩得很開心。但是從此之后,他天天都要邀請小朋友來家里,不答應兩個小朋友就會坐地上大哭大鬧。但是我們有時候家里有事,實在不方便邀請。這種情況我該怎么做才合適?
崔老師說
你可以拒絕,你只是不愿意承擔拒絕后孩子坐地上哭的結(jié)果,尤其其中有一個還是別人家的孩子,這是個面子問題。
我想你已經(jīng)是想過別的辦法了,但沒有什么效果。學會拒絕是你的功課,接受被拒絕是孩子的功課,當你學會拒絕時,孩子就學會了接受被拒絕。這看上去是一件小事,實際上是在考驗你內(nèi)在的能力。
你可以這樣拒絕孩子:寶貝可以明天(將來某個時候)邀請小朋友來家玩,今天你只能自己隨媽媽回家,你不高興是可以哭一會兒的。
如此的拒絕,給孩子希望,說明規(guī)則,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一旦拒絕,就要執(zhí)行,說到做到,才能在孩子心里建立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