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柱
【摘? 要】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很重要,要在探究活動中達到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目的,只有讓思維訓練貫穿整個探究過程中,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的具體策略有: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驗時有序思考,引導學生在得出結論慎重思考。
【關鍵詞】科學探究活動;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
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說過:“我們堅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標是引導學生的思維?!毙W科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科學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在關注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獲得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由此可見,沒有思維參與其中的科學探究活動,是無意義的;沒有思維參與其中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是淺薄的。
近年來,我們的小學科學課堂也正努力踐行“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的理念,之前“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的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進,取而代之的是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之中。應該說,學生在參與探究活動的過程中,動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升,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們也發(fā)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熱鬧”的課堂中,只是在盡興地活動,沒有融入積極的思維活動中,這樣就導致了課堂探究效率的低下和學生對科學結論的茫然。相信我們有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經過一定時間的教學后,學生在科學課學習前的觀點和想法還是沒有改變多少。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物體的沉與浮》學習之前,很多孩子都認為輕的物體會浮、重的物體會沉。只有極少數學生會想:輪船很重,但它能浮起來。因此“物體輕就浮,物體重就沉”這個觀點是不完全正確的。我們在課堂上讓學生猜想、探究、討論,終于得出結論。然而在實驗結束后幾天,當你讓孩子解釋為什么物體在水中會下沉的時候,他們的回答仍然是“因為它重。”即使你再次組織討論,再過幾天,還是有一小部分孩子的回答沒有改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思考的問題。其實一堂課下來我們不難發(fā)現,大多數孩子在科學課上并沒有思維參與活動,他們只是急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完成教師布置的探究任務,并不是對探究問題進行思維的參與和思維的碰撞。
探究活動強調動手做,更強調動腦想。畢竟,真正的學習并非發(fā)生在學生的手上,而是發(fā)生在他們的腦袋里。在科學教學過程中,關注動手前的動腦,讓學生有了對探究活動的想法之后再去做,這是學生形成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能力的關鍵。所以,我們在貫徹“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的理念時,更應該強化學生在學習探究中思維能力的訓練。
一、引導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深入思考
為切實讓學生參與探究,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對探究的興趣。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要將學習探究內容創(chuàng)設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來引起學生對探究活動的興趣,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茖W探究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不僅是整個科學探究活動的起點,還是各個探究階段的起點。在探究問題的引領下,才能真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是探究發(fā)現的第一步,也是探究活動開展的基礎。問題的產生,源于學生對探究活動中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現象產生疑問。
一個適合探究的問題既是一個需要學生進行解釋并且能夠為學生解釋的問題,又是一個必須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問題。為此,我們教師也要做一些針對性的指導。結合教學目標中的重點提出問題。多提可以通過觀察、實驗、調查找到答案的問題;多提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問題;想辦法把暫時不能研究的問題,轉化成可以研究的問題……通過持續(xù)地訓練,相信學生會逐步學會提出較有價值的問題。
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驗時有序思考
通過動手實驗操作來進行探究是科學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果只是讓學生進行假設、猜想,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學生們在提出了探究活動的各種假設后,最急著要做的是親自動手去驗證假設。然而科學課的動手探究需要我們精心計劃、思考該如何組織。在動手做之前,讓學生明確為什么做、怎么做、觀察什么、記錄什么……使學生再次審視自己的思維,并且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制定一個適合探究,恰當可行的計劃、方案,來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無序操作,避免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浪費寶貴的時間。若沒有實驗操作提示,學生盲目實驗,這樣的探究活動就成了形式,達不到真正探究的目的。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發(fā)揮最大的效益。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來構建探究實驗的內容和難度。
如在執(zhí)教三年級《紙》這一課時,教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工具,要求學生用工具來觀察并探究這兩種紙的特點。于是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有的學生用釘子戳,發(fā)現餐巾紙容易破,而掛歷紙不容易破;有的用滴管分別把紅墨水滴在這兩種紙上;有的則直接把這兩種紙往紅墨水中一扔……不一會兒,各個小組的桌上已經一片狼藉:到處都有紅墨水的“影子”,兩種紙濕漉漉地爛成一團被扔在旁邊,玩釘子的玩釘子,玩滴管的玩滴管,甚至有同學用滴管吸了點紅墨水后顛來倒去地看,根本不再動腦筋想其他的研究方法。在匯報時也只有一些淺顯的發(fā)現,連起碼的探究方法都沒有學會。這是教師沒有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玩”,沒有準備地去“玩”和沒有思考地去“玩”所造成的。
小學科學課堂中,需要學生觀察操作設計的內容較多,學生觀察、操作越仔細,就越容易發(fā)現并提出問題,也能更多地思考和探究,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探究實驗是學生進行自我實踐、驗證和反思的活動,學生在實驗探究中不僅觀察了現象,記下來探究結果,還從中獲得了許多成功和失敗的內心感受。
三、引導學生在得出結論慎重思考
實驗的目的是驗證我們的猜想,但是,很多學生在實驗結束后,腦子里只能反映出自己在實驗過程中所看到的現象,并不能把自己所看到的現象、結果以及當初提出的研究問題結合起來,得出科學的結論。這種結論可能會和學生所掌握科學知識的程度、思考問題的深度有關,他們很難用科學學科專業(yè)術語來對剛剛自己實驗中的科學現象、結果進行總結。所以,當學生完成實驗探究活動后,我們一定要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交流的機會,讓他們理清各種思路,能夠更清晰地把探究結果用科學語言總結出來。 關注科學課中思維活動的參與,讓學生綻放光彩。這里面不僅包含著教學方法的問題、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養(yǎng)成先思考后行動的探究習慣,而探究習慣不是在一次兩次的實驗探究中可以實現的,需要經過反復多次的訓練,也需要教師的適時指導。
有這樣一個社會現象:如果一個人開始從事商業(yè),他的思維就會按照商業(yè)模式走,無論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商業(yè)思維習慣都在潛意識地影響著這個人。一個家庭里會出現幾代相同的職業(yè),貧富差距的加大同樣也是因為“習慣”。這就是思維習慣。
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科學的思維習慣。首先,要尊重事實。科學知識是嚴謹的,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待有爭議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其次,學會質疑。科學學習時學會質疑很重要,質疑是學習、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四、結語
總之,我們的科學課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探究的平臺,在教學中注重問題引領、有效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入性、嚴密性、靈活性和獨創(chuàng)性。教師也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知識情況,將探究活動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融合起來,多開展開放性、循序漸進式的實驗探究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美)R.J. 斯騰伯格著.思維教學—培養(yǎng)聰明的學習者[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
[2]劉默耕.小學自然課改革探索[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余丹.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2).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