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就發(fā)現(xiàn)了顆粒飽滿、保存完好的水稻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fā)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中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奔磳⑴疵渍羰煲院?,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早在遼代,據(jù)說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fā)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并有南北風味之別。
關于春節(jié)年糕的來歷,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餓了就捕捉其他獸類充饑。可到了嚴冬季節(jié),獸類大多都躲藏起來休眠了?!澳辍别I到不行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里?!澳辍眮砗笳也坏饺顺裕嚥粨袷?,便用人們制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后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為了喂“年”度關,于就把“年”與“高”聯(lián)在一起,稱作為年糕(諧音)了。
另有一種傳說,據(jù)說年糕是從蘇州傳開的。古代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zhàn)火連年。吳國為防敵國進襲,修筑了一道堅固的城墻。這天,吳王擺下盛宴慶賀。席間群臣縱情酒樂,認為有了堅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無憂了。見此情景,國相伍子胥深感憂慮。他叫來貼身隨從,囑咐道:“滿朝文武如今都以為高墻可保吳國太平。城墻固然可以抵擋敵兵,但里邊的人要想出去也會同樣受制。如果敵人圍而不打,吳國豈不是作繭自縛?忘乎所以,必至禍亂。倘若我有不測,吳國受困,糧草不濟,你可去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取糧?!彪S從以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當真。沒過多久,國王駕崩,夫差繼承王位,聽信饞言,賜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踐便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后,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城磚”(就是年糕樣子的由來)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年糕了。關于年糕的傳說眾說紛紜,如今,年糕的品種更是五花八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以下這幾種。
寧波慈城年糕
位于浙江省寧波市的儒商之鄉(xiāng)慈城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水磨年糕,并因其獨特的品質(zhì)而享譽江南,在東南亞一帶的華人集居地也擁有極佳的口碑。2003年慈城年糕獲國家原產(chǎn)地標記保護,2006年慈城年糕被授予“中國年糕之鄉(xiāng)”稱號。
《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道:“晚稻成熟以后,就到了寧波人做年糕的時候了?!睂幉ㄈ苏f做年糕,有個專用動詞,即“搡”,一概不說“做年糕”,“搡年糕”才是行話。老底子,大戶人家往往請“年糕班子”到自家:搭起一個臨時的場地,生火開灶搡年糕,一家老小,人頭攢動。浸米、磨粉、榨水、刨粉、蒸粉、搡搗、做坯……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往往要忙碌兩三天,才算大功告成。
寧波的水稻一年分為兩季,早稻米漲性足,出飯量多,但論及口感,卻遠遠不及晚稻。20世紀五六十年代,寧波人很推崇“梁湖米”年糕,認其為正宗,與晚稻米軟滑的特質(zhì)有關聯(lián)。正宗寧波年糕,一定是用晚稻新米制成,如此這般,年糕才會“滑”,不會“粉滋滋”的。水磨工藝使米漿更加細膩,手工搡搗會使年糕更富有韌性,這兩個不可省略的環(huán)節(jié),才是寧波年糕聞名于世的訣竅。臺灣美食家唐魯孫贊美道:“談到年糕,以浙江寧波的水磨年糕稱為首選!”他對寧波的水磨年糕,是倍加贊賞與推崇的。
寧波一帶民間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人們還用年糕印板壓成“五?!?、“六寶”、“金錢”、“如意”等等形狀外觀,象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有的則做成“玉兔”、“白鵝”等小動物,構(gòu)成真正意義上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
寧波人吃年糕,花頭多,樣式也常翻新。從原始的“火缸煨年糕”到“咸齏冬筍年糕湯”,從“大頭菜烤年糕”到“菠菜毛蟹炒年糕”,再到小孩愛吃的炸年糕干、爆年糕片,無固定的樣式,時令菜蔬、海鮮皆可搭配,吃法新奇又創(chuàng)新。
弋陽年糕
弋陽年糕是江西省弋陽縣特產(chǎn),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1982年版《江西特產(chǎn)》和1986年版《江西風情特產(chǎn)》中詳細記載:“弋陽大米粿潔白如霜透明如玉,油光發(fā)亮,韌性特好,比起各地年糕,無疑是更勝一籌。
弋陽年糕,又名弋陽大禾米粿,是弋陽縣傳統(tǒng)特色食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制作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以弋陽大禾谷米為原料,采用“三蒸兩百錘”的獨特工藝制作而成,以白潔玉潤、柔韌爽滑而著稱。
弋陽年糕口味純正、不黏不膩、柔軟爽滑、韌性可口,久煮不糊,食用方便,咸甜均可,蒸、炒、烤、煮皆宜。弋陽本地的家常做法是將年糕切片與肉絲、豆芽、冬筍絲、青菜炒至半熟,炒至年糕變軟加水,然后再根據(jù)口味加辣椒,味道最佳。弋陽年糕還可以用炭火燒烤,放入火鍋、加入稀飯等,可以讓食物米香撲鼻。
明萬歷年間弋陽知縣新安人程有守就曾夸贊弋陽“山川文物甲于江右”,而且弋陽人秉性耿直,嫉惡如仇,這種性格反映在做年糕上也是一絲不茍。弋陽人捶、蒸米團要反復三次,捶打200次才行,以“三蒸二百捶”聞名,少一下都不行。至今在弋陽的民間活動中,捶打年糕仍是一項最受歡迎的活動,年輕人從古法的捶打中可以體會到先人們辛苦勞作、認真守信的傳統(tǒng)。浸泡后的大禾米;中洗入甑,大火將米蒸成熟飯,再把蒸熟的米飯投入干凈的石臼中,用木棍反復碾壓,再用木棰反復捶打,最終把米飯打成米團,然后重新投入飯甑中用大火蒸。蒸后再投入石臼捶打,捶后再蒸,如是者三。捶打好的年糕半成品被分割成小團擠入印板,印板上雕刻有吉祥、喜慶圖案,用手工壓平后,年糕上就有了圓形或條形的印花紋。待到晾干表面后,人們又把它們浸泡到立冬后至立春前十天的純凈山泉水中,用這個方法可以保鮮至端午節(jié)前后。南方年糕
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年糕有以下幾種。福州年糕叫做糖糅(福州方言的諧音),是將糯米粉和米粉加糖(白糖紅糖均有,還可以根據(jù)個人口味加入花生、紅棗、紅豆等)和成面團,再放在年糕葉上蒸熟。其味道香甜可口,余味無窮。廣東年糕一般以糯米粉、粘粉、生油、皿子仁、竹葉等為原料制成,其色澤金紅、軟滑甜香,味美可口。海南年糕的表面光滑,色黃細軟,味道甜香。按當?shù)氐娘L俗,每逢農(nóng)歷臘月,家家戶戶都為歡度新年而趕制年糕,并作為節(jié)日禮品。其主要原料有糯米、砂糖、芝麻、紅棗、水。海南年糕吃法多樣可烘烤或軟吃,也可燒糕湯吃,還可以切成薄片炸著吃。
北方年糕
北方有小米、大黃米,就如同南方的大米、糯米一樣普遍。北方的年糕大多是用大黃米做成的,基本過節(jié)都會吃,也是當?shù)氐奶厣称?,并且還會用在家宴、婚宴這樣的大場合,很多酒店的菜單也會有這道美食來當作主食。
蒙自年糕
蒙自是云南的傳統(tǒng)名,歷史悠久,獨具風味。蒙自年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紅糖和玫瑰糖制成的紅年糕,另一種是用白糖加火腿、芝麻、花生仁做成的白年糕。兩種年糕口感各不相同,紅年糕吃起來甜香軟糯,更多體會到的是甜甜的滋味。而白年糕吃起來會覺得成甜搭配得適中,火腿的成香和年糕的甜潤完美融合,再加上不時出現(xiàn)的果仁,非常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