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愛是一種情感的力量,那么理性就是一種思想的力量。日新學校的老師將這兩種能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們懂得特殊教育需要一種合力來支撐,那是情感,也是理性;是愛的能力,也是專業(yè)能力。他們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也不欺瞞,在懵懂的孩子面前也不敷衍;小事做得有溫度也有力度,大事做得有規(guī)劃更有遠見;以虔誠之心做特殊教育,恪守為業(yè)與為人的底線,讓學生和自己的人生彼此映照,雙雙發(fā)光、出彩!
“愛·咖啡”:愛是創(chuàng)造你最需要的機會
不久前,央視播放了一個紀錄片,介紹了上海一家為自閉癥兒童發(fā)起成立的公益咖啡店。片子一開始,鏡頭就對準了店名“愛·咖啡——自閉癥兒童實踐基地”,接著便傳來了咖啡店里自閉癥兒童奇怪的吼叫聲,伴隨而來的畫面是一個孩子暴跳如雷地跑過,兩個大人——一個可能是志愿者,一個好像是媽媽——緊隨其后拉住他,最后到了門口,孩子不愿意離開,努力跟媽媽請求什么,媽媽三下五除二幫他穿上衣服,拉著他出了門……
顯然,孩子的情緒難以自控,即便是媽媽,也很難駕馭自己的孩子。難道,這就是自閉癥孩子的日常?或者他們還有哪些日常是常人難見、難理解的?
面對這樣的孩子,“愛·咖啡”能做什么?所謂“實踐基地”,對孩子們的意義又是什么?隨著片子的展開,我才知道,原來這里的服務員都是十五六歲的自閉癥患者,這里的客人都是登記在冊的志愿者,他們來這里的目的就是陪“服務員”聊天;而聊天,是自閉癥患者最需要學習的交流方式。他們通過一個群體,由不交流到有交流、由被動交流到主動交流,慢慢打開自己,融入社會。所以,“實踐基地”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社會實踐基地”?;氐囊饬x也不在咖啡,更多的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社會化的機會,使專家所說的——對自閉癥孩子來說,損失最多的是社交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和修復。
為什么一定是咖啡廳?做糕點不行嗎?咖啡廳的創(chuàng)辦人曹小夏說,不行,因為咖啡制作的全程是公開的,孩子們能與客人交流,“交流”非常重要。在片中,我們也的確看到,經過一段時間的咖啡廳工作,孩子們習得了許多社交的方法,獲得了很多社交的能力:他們會做咖啡了,會跟客人攀談了,能獨立來上班了,會表達自己的要求了,能對自己的情緒有所控制了,會對父母說出自己的情感需要了;家長終于等來了孩子的回應,從前不敢想的親子情感也不再是單向的了……孩子不愿離開咖啡廳、發(fā)脾氣,其實也是愛的表達。他們愛上了這里,愛上了曹老師,愛上了那些作為志愿者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他們正在走出那個曾經只有自己的世界。
不過,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jié):這部紀錄片只有23分鐘,給我們呈現更多的是“愛·咖啡”努力之后令人欣慰的結果,而它的創(chuàng)辦過程、它的發(fā)起者——年過半百、頭發(fā)花白、瘦小干練的曹小夏十幾年來付出的辛苦卻因時間所限鮮被提及??晌覀兠髅骺吹剑⒆觽冇卸鄲鄄芾蠋煛安芾蠋焷砹?!曹老師不走”,前面提到的那個暴躁的孩子琦琦見到曹老師兩眼放光,撲過去喊著,臉上滿是歡喜和依賴。曹老師慈愛地笑著,一邊撫摸他一邊耐心應答:“好的,不走,乖??!”她的話雖然簡單,卻如定海神針,讓琦琦瞬間安靜下來。這種信任關系,如果沒有在大愛基礎上日復一日的磨合、年復一年的溝通,恐怕很難建立起來。
我還注意到了另一個細節(jié):咖啡廳周一到周五營業(yè),每天只營業(yè)一個半小時。這么短的時間,堅持下來,就讓孩子們有了如此不可思議的變化,那么,如果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能把“社會化”作為辦學的大目標,能讓學生從小、每天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接受科學、規(guī)范、專業(yè)的康教訓練,那么,孩子們交流的機會會不會更多?社會化的程度會不會更高?能力會不會更全面?康復的步伐會不會加快?會不會回饋更多的驚喜給老師、家長和社會……
而近在大連,就有這樣的學校,它就是大連市西崗區(qū)日新學校;也有這樣的老師,他們是孫娟校長和她的教師團隊。他們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為這一天的到來搭建著平臺、創(chuàng)造著機會,他們對每個殘障學生的愛都以專業(yè)的力量體現著。
校園細節(jié):愛是無處不在地為你著想
學校坐落在寸土寸金的大連西崗區(qū)繁華路段,但找起來并不容易,因為它太小了,小到一條狹窄而短小的胡同里就可以容得下,小到走過路過都會輕易忽略:一幢大約三十幾年前建的6層灰色教學小樓,“靠”在一個二十多層酒店的側面,可謂“相形見絀”;不規(guī)則的操場只有500平方米左右,學校全部的占地面積也不過3000平方米。在大連市的特殊教育學校中,它的空間規(guī)模應該是最小的;在周圍鱗次櫛比的建筑中,它是那樣的“不起眼”。然而,就是這所不起眼的培智學校,容納了區(qū)域內包括自閉癥、唐氏、腦癱和其他言語障礙、多重障礙的120名學生,28名教職員工承擔著這些不同類型殘障學生的教育教學和康復任務。他們不斷創(chuàng)新校內特殊教育的新模式,還將學校教育延展到校外——5年前在大連市首開“送教上門”,為那些適齡的、不能到校就讀、需要專人護理的兒童提供康教支持,努力實現著“一個也不放棄,特殊教育零拒絕”的理念。
這意味著,在日新學校,孫校長和老師們面對的不僅僅是如“愛·咖啡”里琦琦一樣自閉癥的孩子,還要面對多種先天有其他言語和行為障礙的殘疾孩子,他們的智力、身體、心理都需要來自學校和老師的療愈。
這也意味著,孫校長和老師們要為有不同障礙的孩子確定不同的教學和康復方案,將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細化到每個個體。
這還意味著,校長和老師們不僅要給來到學校的孩子上課,還要專程到家里給無法上學的孩子上課。
最重要的,這些孩子需要老師加倍的愛!所謂加倍,不只是感情上的付出,更要為他們的心智和身體狀況的改善而賦能。
…………
教育的難度可想而知,工作的壓力遠超一般學校!
可出現在我面前的孫校長和老師們卻看不出一點兒疲憊和倦怠。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節(jié)奏,忙而有序,忙而從容,好像沒有什么會影響到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孫校長和張海濱老師、崔玲玲老師帶我參觀學校,一會兒工夫,樓里樓外、樓上樓下轉了個遍。跟著她們,我發(fā)現這所“袖珍學?!钡拿總€角落都被充分利用,人文關懷的內涵和教育的元素并沒有因空間的逼仄而有絲毫減少。
500平方米的操場,核心位置是大約60米的跑道。這樣短的跑道,在普通學校根本不夠用;可在這所學校,完全夠用,因為相當一部分孩子別說跑一圈,就是能在上面快走,都是一輩子遙不可及的奢望;也有的孩子,窮盡全部的在校時間——幾年、十幾年,都難以跑完一圈。
盡管如此,學校還是貼心地鋪滿了紅綠相間的人造草坪,柔軟、干凈,行動不便的孩子們可以隨意在上面運動、玩耍,即便摔倒了,也會有所保護;幾張低矮的長椅散見在操場的不同角落,孩子們累了,可以很方便地歇歇。跑道周邊有籃球架、足球門、單雙杠、秋千架,行動方便的孩子,會在這里鍛煉。剩下不多的空間,見縫插針修了幾個小花壇,里面有花有草,雖為非功能型的存在,卻透著生機、活力和審美。唯一可以利用的一面墻還是隔壁單位的,上半部分涂滿了和操場地面一樣的紅色,感覺上,小小的校園被暖色包裹起來;下半部分直達地面的是一幅大大的卡通畫,上面醒目的紅字寫著學校的愿望“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四只昂首挺胸的長頸鹿居然馱著三四幢樓房,在藍天白云下安然地漫步。這幅寓言般的卡通畫給人無限的想象,仿佛那就是孩子們精彩的未來——擁有力量,快樂生活。靠近教學樓門口,是領操臺,五星紅旗在旗桿上迎風飄揚,每周一,老師都會帶著孩子們升旗,孩子們雖身有殘疾,也會身體力行,以和普通學校孩子同樣的儀式,向國旗致敬,告訴祖國自己有多愛她。
三十多年的舊樓內并不昏暗。墻面的主色調被設計成了綠黃色和深橙色,明亮、活潑、整潔,透著希望和溫暖。樓梯是狹窄的,最多只能并列走兩個人,走廊也不寬,但安全不必擔心,兩側都有結實的扶手。最貼心的,是暖氣也嵌在墻里,那些走路不穩(wěn)的孩子就可以避免磕碰。洗手間的門上掛著卡通圖案的簾子,提醒著男生女生分別該進哪個門;地上貼著可愛的粘貼,提示著地滑小心。樓梯兩側、走廊兩邊的墻面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孩子們的作品——剪紙、繪畫、手工、十字繡,以及參加器樂比賽和社會活動的照片,都被精心裝裱在各種可愛形狀的相框里。用得最多圖形的是心形,這是不是意味著,孩子們的一切都被老師放在心上、老師們最關心的也是孩子們的內心呢?
學校一樓有間“日新幸福微吧”,里面擺放著孩子們創(chuàng)作的藝術精品。孫校長驕傲地指給我看,給我講每個作品背后孩子們不尋常的故事。孩子們眼中的大地、天空、建筑、動物、鮮花、綠樹、學校、伙伴、老師和父母,是那么特別,那豐富的色彩、細膩的描畫、夸張的造型、奇異的想象、強烈的感情、特別的表現,都有一種直擊靈魂的力量,讓人無法不相信,這些殘障的孩子也有令人震撼的才華,也有讓人感動的傾訴和耐人尋味的語言,值得讓更多的人欣賞和珍視。雖然很多孩子不能用正常的語言表達自己,但他們可以通過線條、色彩和形象努力地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傳遞內心的聲音。每面墻上都有的老師簡短的寄語“用七彩描繪精彩的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會開花”“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請留下夢想”“世上沒有一片完整的葉子”……像是師生間的心靈相通的對話,彼此鼓勵,互相打氣,給對方信心和力量,最終指向學校的核心理念——幸福。
不過,我心里也有疑惑:學校這么走心、精致的布置,孩子們能感覺到嗎?如果他們的感覺有限,學校為什么還堅持這么做?孫校長說,墻面走廊孩子們的照片墻,都是經過“日新之星”評比的結果,評比儀式很隆重,老師專門為獲獎的孩子寫了頒獎詞。孩子們每天上下樓看到,會感到高興,會有成就感。對這些孩子來說,注重儀式感、潛移默化很重要,這是特殊教育中德育的一種方式。張海濱老師以她的專業(yè)經驗“科普”我,孩子們的高級情感雖然淡漠,但還是有的,給他們美的熏陶,日子久了,就會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所以我們堅持這么做。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時不時會遇到出出進進的學生。無論哪個學生,孫校長都能叫出名字,然后停下來,開心而自然地跟孩子們交流。似乎不光孩子本身的情況,就連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她都了如指掌。同行的西崗區(qū)教研員呂老師自己自閉癥的孩子也在這所學校,每天陪伴和接送孩子,又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專家,她對孫校長有著更多的了解。呂老師告訴我,孫校長每天早晨都會在校門口迎接學生,不只是站著打個招呼,還要跟每個孩子說話,而且是說很具體的話。她還會陪孩子跑,拉著孩子活動。她不光跟孩子熟,跟家長也熟,特別溫暖。
這讓我想起“愛·咖啡”中的曹老師說的“交流特別重要”。我想,孫校長每天早上跟學生交流,不僅是情感層面的關愛,更是專業(yè)層面的需要,她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對孩子們進行訓練。孫校長告訴我,認識每一個孩子,不光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對所有老師的要求。因為老師們要隨時準備替補請假的老師,而這里的孩子沒有時間等待換老師的適應期。為此,她還想了一個辦法,在有特殊情況的孩子桌上貼個卡片,比如,“我叫辰辰,今年11歲了。我是來自星星的孩子。我的認知能力較好,識字多,愛讀課文;但我情緒不穩(wěn)定,易哭,有時會發(fā)生聲音。這個時候,請跟我玩木頭人的游戲,然后獎勵我小粘貼”,提示科任老師特別注意。所以,老師們也能做到。
四十七八歲的孫校長把17年最美好的年華都給了這里,參與了這所誕生于1985年的學校幾乎一半時間的建設,見證了它的發(fā)展和進步。所以,對日新,她滿懷深情,如數家珍,有著足夠的專業(yè)底氣和管理經驗。跟我聊到學校,她滿是自豪;聊到師生,滿是熱愛;聊到工作,滿是自信;聊到未來,滿是憧憬。言語中帶著年輕人的朝氣和熱情,也帶著一個成熟校長的淡定與平和,這應該就是幸福吧!
我好奇地問她,每天面對這些不幸的孩子,面對各種突發(fā)的、不確定的事件,怎么可能保持一以貫之的熱愛和耐心?怎么可能一直不被負面情緒所困擾?怎么可能有幸福感?孫校長想了想說,“幸福”的目標不是只對學生的,也是對教師的。只有教師幸福了,才能傳遞幸福給學生。同樣,只有校長快樂了,才能帶動老師、學生和家長快樂。自己盡可能多看事物好的一面,多想美好的事情,多看工作的成就,就快樂了;盡可能少抱怨,有問題積極解決,說服自己接受現實中的不完美和缺陷。可以說,是責任使她理性地把情緒調整到積極樂觀的狀態(tài),而這,正是一個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最需要的素質和心態(tài)。
教研員呂老師說,這樣的學校必須要有個陽光開朗的校長,內心足夠強大,才能帶動老師積極向上。從工作方法上,校長還必須粗中有細,所謂“粗”,是不能要求過高,不切實際;但指導教師時必須“細”,因為每個班都不一樣,每個學生、每個老師都不一樣,必須做到個性化。
孫校長說,孩子們能寫會畫了,還不算學校期待的完整意義上的“幸?!保屠蠋焸兣Φ哪繕耸且粯谴髲d墻上醒目位置展板上的幾個“學會”——“學會愛自己,學會愛伙伴,學會互助,學會愛自然”,總之,是“學會愛”。學會了愛,孩子們才有能力走出封閉的家庭和自我,才能體會幸福,融入社會。
沒有人天生就會愛。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過,“愛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領,而是需要通過后天習得的一種能力?!倍@種能力,不僅對于日新的孩子們來說需要學習,對于日新的老師而言也需要學習。畢竟,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具備特教老師需要的專業(yè)能力,才能滿足學生對愛的渴求,才能教會他們習得愛。
自我成長:愛是努力獲得愛你的資格
孫校長說,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如果沒有足夠的專業(yè)背景很難勝任。她所說的專業(yè)背景,我理解應該不是狹義的學科知識,更多的,是這種學科能力與特殊教育的融合能力;而這種能力,要在實踐中、在繼續(xù)教育中持續(xù)增加與更新。
在日新,我聽的第一堂課是袁陽老師的繪畫課。這堂課,讓我見識了特殊教育的課堂有多“特殊”。
我們到教室的時候,8個孩子已經各就各位,安靜地坐好了,見我們進來,開心地站起來拍手歡迎我們。孩子們高矮不一,高的有一米八左右,矮的也就一米五左右;年齡也不一樣,十四五歲或者十七八歲。不管多大,他們的笑容都單純得像幾歲的孩子,讓人忍不住想去擁抱、疼愛他們。兩個陪同的家長志愿者坐在孩子身邊陪伴,想必孩子的自控能力還不足以支撐他們自覺地上完一堂課。教室寬敞明亮,書桌的前后左右特別留出了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們活動。墻上裝點著鮮艷的圖案,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沿墻放著書柜,教室緊湊了許多。學生雖少,但并不覺得空。
這堂課是在中二班進行的,課題是“向日葵——起稿”,袁老師要教孩子們臨摹向日葵。孫校長告訴我,中二班相當于初中的最高年級,班里學生平均年齡15歲左右。課前,袁老師寫了詳細的教案,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將8個孩子分成兩組:第一組的學生思維能力強,有堅實的造型能力,能獨立運用圖形和線條組合的方法進行造型活動;但設計能力薄弱,審美能力需要提高。這一組有7名孩子,兩名學生是自閉癥,不能進行正常的語言表達;兩名學生有輕度腦癱,但并不影響繪畫。第二組只有一名學生,這是一個有情緒障礙的孩子。他有語言,但語速過快,激動時會出現拍打桌子、發(fā)出喊叫的行為;對圖形和生活物品的認知薄弱,不能獨立進行造型活動,在輔助下可以進行描畫活動。所謂輔助,主要來自家長志愿者和老師。
對兩組學生,袁老師分別確定了教學目標和康復目標。第一組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觀察向日葵圖片、作品,獨立用曲線、直線、圓形組合的方法畫出向日葵的線稿,感受線條的魅力”,康復目標是“精細動作——能完成雙手配合、手眼協(xié)調等相關的操作任務”;第二組的教學目標是“在輔助下用曲線、直線、圓形組合的方法描畫向日葵線稿,感受造型活動的快樂”,康復目標是“認知——認識圓形和向日葵,精細動作是提升手部的靈活性”。
教學的重點是向日葵的畫法,難點是向日葵與花瓶的遮擋關系。
對教學過程,袁老師也進行了初步的設計,導入—新授—小結,共3個環(huán)節(jié),其中的“新授”又包括“觀察—演示—欣賞”,每一步都有詳細的預案;同時,她還同步進行了“支持過程”的設計,對家長志愿者如何輔助老師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最后對板書進行了設計。
上課了,袁老師有備而來,黑板上已經有了生動的粉筆范畫,黃色花瓣、紫色花盤、綠色花葉,既寫實又寫意,寥寥幾筆,透著靈氣,看得出老師的功底。年輕的袁老師個子不高,梳著丸子頭,戴著眼鏡,穿著軍綠色的外套,笑瞇瞇地問學生:
“生活中你們見過向日葵嗎?描述一下?!?/p>
學生搶著答:“見過。有花莖、花瓣、花蕊……”
接著,袁老師出示了各種向日葵,包括梵高的,讓孩子們觀察和欣賞。
“你們發(fā)現了向日葵的哪些特點呢?能不能畫出來?”
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眼中的向日葵,不等老師發(fā)令,就迫不及待動手開畫了。
這時,坐在后排的第二組大個子男孩突然跳起來,大喊著脫掉身上的衣服,緊接著又穿上,沖出教室,跑到廁所去了。袁老師趕緊問明情況,家長志愿者隨后跟過去。很快,這個孩子回來了,看看我們,拿起筆也開始畫了。其他孩子似乎習以為常了,沒有受到打擾,專心按老師的要求畫畫。袁老師也淡定地繼續(xù)指導其他孩子畫畫。
我悄聲問孫校長,這樣的情況經常發(fā)生嗎?孫校長點頭,說正常,經常會有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因為孩子們控制情緒的能力跟正常孩子不一樣,現在已經有進步了。每個老師上課時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孩子們一邊畫,袁老師一邊啟發(fā):“可以先畫哪一朵?為什么?”“向日葵上都有什么圖形和線條呢?圓形、直線還是曲線?”“應該先畫什么,后畫什么?”“仔細觀察哦,有的同學畫的花和花盆分離了,怎么辦呢?”“應該橫構圖還是豎構圖呢?”“小心啦,花瓶也可能被擋上啊”……
孩子們在袁老師的指導下,腦洞大開,很快有好點子出來。比如對于袁老師問的“有的同學畫的花和花盆分離了,怎么辦”,有個孩子很快就反應過來,回答,“插上花莖唄”,真是夠聰明呢!
我注意到,即便是面對這些殘障的學生,袁老師也沒有放棄對他們思維能力的鍛煉提升。她很少直接告訴學生該怎么做,而是啟發(fā)他們思考,提醒他們注意,根據孩子們的特點因材施教。對能力強的孩子,她鼓勵他們大膽畫出關鍵步驟,甚至可以另辟蹊徑;對于能力弱的孩子,她只讓他們找出步驟,避免壓力過大導致情緒波動??梢哉f,她的指導是一個深諳美術教學規(guī)律和特殊教育規(guī)律的專業(yè)指導。所以,35分鐘的課結束時,大部分孩子的起稿都完成了。最后,袁老師不忘總結,讓孩子們回憶這節(jié)課畫了什么;也不忘引發(fā)期待,告訴孩子們下節(jié)課要用顏色來裝扮今天的起稿。
袁老師的課,讓我對丹尼爾·P·哈拉汗等人在《特殊教育導論》中的權威觀點“特殊教育意味著為滿足特殊學生的特殊需要而特別設計的教學”“是著眼于個體需要的教學。它是經過仔細計劃的、密集的、迫切的、持續(xù)的以及具有目標導向的教學”“最好的普通教育也不能代替特殊教育”……有了直觀的理解。原來,她那詳細的學情分析、精確的過程設計,她那教學目標與康復目標、教學過程與支持過程的同步考量,她那基于學生認知和情緒的分組,都是出于對特教規(guī)律的深刻理解和嚴格遵循。同樣是畫畫,第一組的認知目標是“感受線條的魅力”,而第二組則是“感受造型活動的快樂”;同樣是得到審美感受,第一組和第二組所要達到的層次和進入的領域是有明顯區(qū)別的。所謂“特別設計”,所謂“著眼于個體需要”在這堂課上得到了最恰當的體現。
孫校長向我介紹,袁老師是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專業(yè)畢業(yè)的,她的美術功底好,她的到來提高了學校美術教學的專業(yè)性。她特別熱愛這份工作,現在還在學習,是在職碩士研究生,是全省“康教結合大賽”一等獎的獲得者。
看得出,孫校長和老師們有多愛日新的孩子!即便這里的孩子是殘障的,即便學生對課程是否專業(yè)懵懂茫然,老師們也不會降低教育的質量和專業(yè)水準,不會浪費孩子們在校的寶貴時光;而是因為教育的難度而對自己更加高標準嚴要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能力,讓孩子們享受高品質的特殊教育。
在課后的研討上,教研員呂老師評價袁老師能用專業(yè)的語言指導孩子,她是學普教的老師走入特教的一個典范。作為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初來這里工作很難,難就難在對環(huán)境的適應,難在不知道怎樣把專業(yè)美術知識教給這些孩子。日新學校在孫校長的帶領下打“團體戰(zhàn)”,大家一起幫助她。袁老師之前關注專業(yè),沒有關注對特教學生的潛力激發(fā)。幾年過去了,她最大的變化是眼里有學生,心里更有學生,是真的在跟學生交流。所以,她能根據特殊教育的要求把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傳授給這些殘疾的孩子。她的課堂評價也有針對性,不會用泛泛的“你真好”之類的語言應付。所以孩子們的進步很快,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方法。
“袁老師自己不打扮,樸實簡單,但她卻讓孩子們的生活有了色彩”,作為日新的家長,也作為特教研究專家,呂老師的這句評價是那么動情,讓我更深地了解了日新的老師對孩子們的愛有多深、在自我成長的路上走得有多扎實。
在孫校長看來,學校未來的發(fā)展必須要有專業(yè)的支撐,否則康教的路很難走遠。所以,學校著力打造專業(yè)化教師隊伍,要求老師們各自確定自己的專業(yè)方向,樹立在專業(yè)上“我很重要”、不可替代的觀念,創(chuàng)造條件讓老師們進一步學習,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做到最好。她還率領學校的“草根研究團隊”——包括送教上門、個別化教育、感統(tǒng)結合和結構化教學等四個研究小組進行專題教研。幾年過去了,學校不僅培養(yǎng)了多位像袁老師一樣省、市、區(qū)級骨干教師,更有近90%的教師有心理咨詢師資格,有自閉癥療育師、語言訓練師、感覺統(tǒng)合訓練師等康復訓練師資格的教師占教職工總數的85%,有的老師同時考取了兩個甚至更多專業(yè)的證書。很多本來學普教的老師,經過繼續(xù)教育,成功將自己原來的專業(yè)與特殊教育專業(yè)融合在一起,比如原來學美術的袁老師、原來學音樂的孔老師、學體育的馬老師以及中層管理者張老師、崔老師,都是綜合性、復合型教師。
孫校長要求老師們在專業(yè)上不斷成長,她自己也在踐行。作為校長,她始終沒有脫離一線教學,也沒有中斷學習,一直跟老師們共同成長。學生的沙盤課她一直在上,她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不斷拓寬加深,完善著自己,也完善著課程。
課程設置:愛是助你終有一天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員
日本一位母親明石洋子在她的《通往自立之路》等著作里,詳細記錄了自己撫養(yǎng)自閉癥兒子的心酸、喜悅和成就。雖然兒子并沒有完全成為正常的社會人,但她積極地為孩子鋪就的自立之路——建立融洽的家庭氛圍、創(chuàng)造與普通孩子相處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的一技之長、組織社會活動,最終使兒子過上了自立的生活。在她看來,對自閉癥孩子的干預方式應該從醫(yī)學模式轉向社會模式,讓孩子最終回歸社會。日新學校的孩子不僅僅是自閉癥患者,還有腦癱、唐氏等先天身體和智力有問題的孩子,學校不是醫(yī)院,醫(yī)學模式本來就不適用,那么,社會模式是否適用所有的孩子呢?
在日新的兩天里,除了袁老師的課,我還有幸“看”了幾節(jié)課,從點滴中體會了老師們?yōu)榱藢W生在自立上哪怕取得一點點的進步而怎樣竭盡全力,體會了日新之愛就是牽手孩子的未來。
王野老師和孫秋敏老師送教上門的康復課
王野老師和孫秋敏老師的課是針對腦癱女孩寧寧,從下午2點開始到4點半結束。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在寧寧媽媽的協(xié)助下,他們對孩子進行康復訓練。事先,他們對寧寧有綜合評估:這是一個語言表達有障礙、動作協(xié)調能力欠佳、手部功能整體水平低,但有主動學習的意識、能積極配合訓練的孩子。見到熟悉的老師和陌生的我們,寧寧既開心又膽怯。不過,在老師的鼓勵下,寧寧整堂課都很乖,老師的要求她都愿意去做。
兩位老師各有分工,體現了很強的專業(yè)性。
王老師負責對孩子進行粗大動作的訓練,比如姿勢控制——平行伸直、雙腿屈伸、胳膊支撐、左右單抬腿,比如頭部控制——抬頭向前看、頭部左右轉。寧寧躺在地板上的墊子上,王老師跪在地板上協(xié)助她。每個動作既要標準到位,又要考慮孩子的接受程度和安全。教完了孩子再教家長,反復多次,一絲不茍。十月下旬,北方的秋天已經涼意陣陣,可身強力壯的王野老師一直是汗流浹背。
孫老師負責對孩子進行精細動作的訓練,這節(jié)課主要訓練孩子的手部功能,讓孩子學會伸手、敲擊、抓握、雙手反向等動作。孫老師根據寧寧的情況,對訓練目標進行了分解,從單手前伸到雙手前伸、雙手握物前伸,從單手抓握紙杯到雙手抓握紙杯……一點點增加難度,一點點調動寧寧主動參與的意識和興趣。溫柔的孫老師一直不厭其煩,耐心引導,寧寧最終能抓起杯子了,那份開心,由內而外,感染了我們所有人。
不過,最觸動我的還是老師們的送教是在專業(yè)標準之下的特教活動,完全不是心血來潮的業(yè)余行為或者作秀,是依照教育管理部門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和指導進行的科學理性的教育活動。孫校長介紹,國家的《殘疾人教育條例》規(guī)定,適齡殘疾兒童、少年需要專人護理,不能到校就讀的,要統(tǒng)籌安排,通過送教上門或者遠程教育等方式實施義務教育,并納入學籍管理。西崗區(qū)教育局也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對送教師資、職責等進行了規(guī)范,構建了相關管理網絡和實施網絡,保證了送教上門的效率。
我問帶隊的張老師,這樣的送教每周要進行幾次?張老師說,每周兩次,每次三課時,每名學生均由兩名教師送教,嚴格實施科學評估,一人一案,精準康復。這樣強度的體力和腦力活動,若沒有信念支撐,一般人很難堅持下來。
在我的概念里,像寧寧這樣病情嚴重的孩子可能只能接受上門送教了,她的社會化是不是遙遙無期呢?呂老師看得更遠些,她告訴我,送教的目的是不再送教,讓孩子最終來到學校,融入社會。
這可能嗎?奇跡還真的出現在日新了。我聽的另一堂課,聰明的腦癱男孩珺珺就是通過送教上門,最終來到了學校上學的。能來到學校,是珺珺在社會化的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它使珺珺的生活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馬歡勝老師的個訓課
很巧,馬歡勝老師和孫校長分別給珺珺上的兩節(jié)課我都看到了。
馬老師上的是感統(tǒng)個訓課,主要是訓練坐在輪椅里的珺珺“跪坐跪起”。
跟袁老師一樣,馬老師事先也做了學情分析?,B珺屬于痙攣型腦癱,運動和語言功能有障礙,觸覺、前庭覺遲鈍。目前,在老師的輔助下能夠完成手膝跪地支撐等動作,但不穩(wěn)定,骨盆、腰肌等處的力量還有待加強。馬老師的教學目標是珺珺在他的輔助下完成手支撐跪坐跪起,能高跪姿完成手部精細動作拼圖、拿起物品放置指定區(qū)域等動作,提升骨盆屈曲控制能力,增強下肢力量;康復目標是能維持跪姿以完成活動,自如地拿取物品,能有正常的前庭、本體感覺。
對常人再容易不過的動作“跪坐跪起”,對珺珺而言好難啊!而馬老師為了幫助珺珺達到這個目標,要把一個動作分解到如此之細,訓練步驟如此嚴謹,真讓我見識了什么叫“專業(yè)”。
為了調動珺珺的學習興趣,馬老師設置了教學情境。他拿出手機,給珺珺看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聽到動畫片里傳來的音樂,看到動畫片里可愛的形象,本來就活潑的珺珺瞬間興奮起來。馬老師小心地把珺珺扶下輪椅,再架著他的胳膊,一步步挪到墻邊。見到墻上的扶手,珺珺趕緊伸出手,去摘馬老師之前放好的拼圖。
我注意到,6塊拼圖高度不一樣,可見馬老師讓珺珺完成的任務是有層次的?,B珺一只手抓住扶手,另一只手去摘拼圖,拿下一個,放在地下;練完了左手,又練右手。最后一張拼圖有點高,珺珺有點畏難情緒,馬老師安慰他,“老師保護你,沒關系,大膽些,腿向前移動”。雖然費力,但珺珺還是成功地摘下了最后一塊拼圖,馬老師及時鼓勵,跟珺珺一起趴在地上拼圖。
珺珺以為任務完成可以休息了,沒想到馬老師又給他布置了更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馬老師讓珺珺再看手機里的動畫片,問“小蝌蚪要找媽媽,你愿意幫他們嗎”,珺珺費力但明確地點頭,說出“愿意”。馬老師告訴珺珺要完成三個任務,每完成一個任務,就會得到一個找媽媽的線索。
第一個任務是“仰臥膝關節(jié)蹬伸”,主要是練習膝關節(jié)用力蹬,再放松伸直,左右腿反復。珺珺躺在地墊上,馬老師跪在地上幫他把每一個動作做到位。完成第一個任務,珺珺急不可耐問老師:“好了!線索呢?”馬老師說話算話,告訴他第一個線索是“媽媽有大眼睛?!苯又?,馬老師要珺珺完成第二個任務“跪姿拿取按摩球”,練習手部動作。珺珺在老師的幫助下,爬了大約二三米,跪坐、跪起,拿起、放下按摩球,最終完成任務。馬老師告訴珺珺第二條線索是“媽媽有4條腿白肚皮”,然后強化珺珺的記憶,問他“記住沒?”珺珺準確地重復了老師的線索。第三個任務是“跪姿拼圖”,需要珺珺一直爬到另一面墻邊,摘下墻上被老師放得更高的拼圖拼好,而這段距離有大約6米。對珺珺來說,這可是很漫長的一段路??!難度不斷加大,我們都替珺珺捏一把汗。珺珺爬得很吃力,每爬一步,都要休息一下;但他完全沒有放棄的意思,很有毅力。
馬老師一直輔助珺珺,見珺珺累了,就問“哪個部位累了?老師給你按摩放松一下?!爆B珺頑皮地回懟老師:“問我干嘛!”馬老師一邊擦汗一邊笑答:“保護你呀!還要繼續(xù)完成任務呀!”既有愛,又不降低要求。其實,珺珺累,一直保護和指導他的馬老師何嘗不累呢?我注意到,一堂課剛剛過半,人高馬大的馬老師早已揮汗如雨了。
珺珺終于到了墻邊。弱小的他,一節(jié)課下來,做到了很多自己之前做不到的事,實在是累了??吹礁咛幾詈笠粔K拼圖,他想偷懶了,央求馬老師:“你幫我?!薄澳阕约簛怼?,馬老師不準備妥協(xié)。珺珺不滿:“這么高!”馬老師繼續(xù)鼓勵:“最后一個,再嘗試一下?!爆B珺終于完成了所有任務,馬老師告訴他第三個線索是“媽媽有4條腿”??神R老師的任務還沒完,他又給珺珺做了后背和下肢的按摩,緩解肌肉的緊張。下課了,珺珺要坐回輪椅了,他回頭看著馬老師,撒嬌道:“你抱我?!边@回馬老師滿足了珺珺,抱他坐上了輪椅。
這堂課,無論珺珺還是馬老師都上得好辛苦!讓我嘆為觀止的不僅是馬老師一堂課上付出的愛心、耐心和體力,還有他那煞費苦心、絲絲入扣、充滿智慧的康教設計。這不是簡單的康復課,其中的情境導入和訓練步驟都有專業(yè)依據。課后,馬老師談到這節(jié)課的目標時說,就是讓孩子學習使自己軀干得到鍛煉的方法,這樣的訓練已經堅持一段時間了?,B珺過去只能坐在輪椅上,現在基本可以在老師的保護下行走,自己用力,自己抓握,把自己的身體拉起來。這種進步是喜人的。
呂老師評價這是一堂專業(yè)的康教課,既有愛心,又有專業(yè)支撐。所謂專業(yè)支撐不僅體現在科學的訓練方法上,還體現在與孩子的溝通上。她說,馬老師關注孩子的反應、情緒和眼神,關注孩子跟自我的對話,遇到問題讓孩子自己想一想,試一試,讓他自己表達想法和需要?,B珺之前有輕度抑郁,現在越來越開朗。過去言語障礙明顯,現在有了很大的突破,這與來到學校、老師給了他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有密切關聯(lián)。呂老師從心理層面對這堂課的點評,讓我更全面地了解了馬老師這堂課的專業(yè)性有多強。
孫娟校長的沙盤課
孫校長給珺珺上的是沙盤課。沙盤教室里,只有珺珺和媽媽、孫校長、我和呂老師。教室的空間很小,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近了。珺珺跟孫校長促膝而坐,交流起來更容易。
孫校長見到珺珺就跟他擊掌,“看看誰的手更熱乎”,實際是完成每次上課手指訓練的“規(guī)定動作”。孫校長一邊跟珺珺擊掌,一邊提要求“一張三合,”問珺珺“還差幾次了”,目的是訓練他的手指動作和記憶力。可珺珺好像對沙盤游戲特別感興趣,擊掌時心不在焉,眼睛倒是一直盯著沙盤。孫校長順勢讓他給沙具分類,珺珺準確地分出動物、人物、汽車……“提到汽車你的眼睛就亮了”,珺珺看汽車的表情沒有逃過了解他的孫校長,孫校長的一句玩笑讓珺珺放松下來,自然地進入上課狀態(tài)。
“今天想擺什么?已經想好了,還是正在思考?”孫校長問。珺珺很明確,一字一頓地回答:“正在思考?!睂O校長不打擾,笑瞇瞇等他想?!八伎肌绷艘粫?,珺珺說想擺醫(yī)院,“我需要兩個人物,都是女的,一個穿粉色衣服,一個穿白色衣服?!眿寢寧同B珺從沙具架子上拿下他要的兩個人物模型,珺珺說這是平時他去康復的醫(yī)院幫他訓練的醫(yī)生。接著,珺珺又讓媽媽幫他選了一臺白色的奧迪SUV車。孫校長問他,媽媽開的車是白色的?珺珺說是的。珺珺又拿起了醫(yī)院,問孫校長擺在哪里。孫校長說,雖然你的視力范圍有限,但你既然能看見,就自己擺?,B珺只好繼續(xù)“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擺。
珺珺的確喜歡車,接連擺了好幾輛車。孫校長總結,我們上了35節(jié)沙盤課,珺珺每次擺的都跟車有關系。有沒有你喜歡的人可以擺呢?珺珺擺了一個之前拿到的穿白大褂的醫(yī)生,回答“有的,幫我訓練的醫(yī)生”,放棄了那個穿粉色衣服的女性。孫校長繼續(xù)引導:“有你嗎?”珺珺非常明確地拒絕:“我不想呈現我自己!”態(tài)度這么鮮明地表達自己,珺珺讓我們所有人都驚喜。雖然他咬字還不很清晰,但自己的思想已經能明確傳達給別人了,這是長期“交流”的結果,也是實現下一步可持續(xù)交流的基礎。
孫校長問珺珺,你的沙盤里為什么沒有其他小朋友呢?珺珺回答說不想,他只放了象征他語言師的王醫(yī)生。孫校長引導他,每天跟小朋友在一起那么開心,把快樂的事呈現出來多好?,B珺想了想,堅持沒有擺自己,也沒有擺小朋友。孫校長沒有勉強他。
孫校長說,珺珺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了。以前擺的沙具都是汽車、建筑物,沒有人,但今天居然有“人”了,雖然只有一個王老師,但也表明了他內心的變化。
“不想呈現自己”說明什么呢?我問。孫校長告訴我,一個沙盤就是一個世界,每次孩子擺的都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人。很多孩子把代表自己的沙具人物埋在沙盤里,其實是不認可自己的表現,對外界有心理防御。呂老師補充,35次沙盤課都不愿呈現自己,說明他對自己的缺陷不認可。而引導他們呈現自己,就是要讓孩子們悅納自己,接受自己?,B珺現在還只愿意呈現環(huán)境,說明他潛意識里還認為自己需要治療。
那么沙盤課對孩子的康復和社會化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孩子的想法不是我們期待的,能對其進行干預嗎?孫校長說,沙盤課主要是讓孩子通過擺放,一點點融入生活,一點點悅納自己?,B珺是個聰明的孩子,記憶力又好,他會通過一點點關注生活最終自己走出來。
呂老師說,沙盤課的原則是不干預,老師只是陪伴者和傾聽者。孩子擺什么、怎么擺,沒有對錯,教師不糾正,讓孩子進行真實的心理表達。只有呈現自己,才能正視自己、釋放自己、放松自己。這個過程急不得,要一點點、慢慢加入自己。有個孩子是擺了42次沙盤之后才出現了推著嬰兒車的父母,車里的嬰兒其實就是他自己;而之前,他一直擺的都是橋。什么時候孩子在沙盤游戲中加入自己了,就會接受自己的不同,最終形成這樣的意識:“我”就是這樣,“我”就是不同,但我也會好好生活。
原來沙盤課也是為了讓孩子早一天融入生活,而融入的前提是悅納自己。這個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專業(yè)能力,孫校長和呂老師都強調了“一點點”,說明這個過程因人而異,或長,或更長,可能遠不止35次、42次。由此可見,日新的老師們任重而道遠。
張海濱老師的語文課和孔慶陽老師的勞動技能課
在特殊教育理論中,語言障礙和言語障礙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主要指理解和表達上的障礙,后者主要指產生和運用口語的語流和發(fā)音時的障礙。而不論是語言障礙,還是言語障礙,都會導致溝通障礙,最終必然影響交流。解決這個問題,既有賴于醫(yī)療服務,也有賴于教育服務。學校教育更多是為了克服語言障礙,防止其進一步惡化。由于智力、腦損傷、心理等問題,日新的自閉癥、腦癱、唐氏孩子都有語言障礙,所以,幫助孩子們積累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能力,是培智學校重要的教學內容;而語文課毫無疑問是承擔這一任務的主力,語文教師也責無旁貸把著力點放在促進語言的社會應用上。張老師的“生活語文課”的目標也顯然指向了這一點。
這堂課是在中一班進行的,課題是《衣服不能換》。課前,張老師進行了詳細的學情分析。這個班一共有8名學生,年齡在14~16歲之間,其中有3名自閉癥、1名腦癱、1名唐氏。他們經過6~7年的學習,大部分已經能夠比較通順地朗讀課文,認讀學過的生字,說完整的話;老師提出問題之后,經提示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張老師根據學生認知、表達情況,將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學生5名,第二組學生2名,第三組學生1名,程度依次漸弱,教學目標和康復目標也有所不同。第三組學生是重度自閉癥,無法獨立學習,只有在家長志愿者和老師的協(xié)同下跟讀句子、詞語,感受課文內容。
上課了,8個學生來了7個,都是男孩子,看起來高高大大,與瘦弱嬌小的張老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孩子們的語言障礙從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齊讀課文中就聽出來了。大家參差不齊,吐字不清,但孩子們都能互相照應。一個孩子讀得特別慢,其他孩子就慢慢等,張老師也安慰他“沒關系,我們可以等著你”,直到他一字一句讀完。齊讀之后又個別讀,一個學生讀錯了,另一個反應快的會馬上糾錯。進入新課,張老師出示了自學方法,教給孩子們分別用直線和浪線畫出不同動物的語言,思考動物的衣服不能換的原因。
一堂課下來,三組學生的確差別很大:第一組學生課文讀得熟練,也能按老師的要求畫線,按提示找到課文中小動物衣服不能換的原因,了解動物皮毛的用處;第二組學生朗讀基本流暢,有一些瑕疵,慢一些,經老師的提示,能說出一種小動物皮毛的作用;第三組學生能在老師的提示下說出幾個詞語,簡單了解課文內容。對第三組學生,張老師沒有給太多壓力,在寫的環(huán)節(jié),只要求“能寫一句寫一句,寫不出一句寫半句也行”。所以,孩子們雖然在教學目標上有所不同,但康復目標“用詞語或句子表達需求,能說出‘誰的衣服怎么樣’”基本上都達到了。
上課剛開始,孩子們的注意力還算集中;可課程進行一半,有的孩子就不耐煩了,東張西望,還有的喊叫起來。經驗豐富的張老師始終忙而不亂,游刃有余地駕馭著課堂。
有意思的是在語言應用環(huán)節(jié),張老師讓學生用關聯(lián)詞“因為……所以……”造句,孩子們結合自己平時的生活大膽表達。一個學生說“因為下雨,所以我不上學”,張老師及時糾正“老師希望你每天都來上學,但這句話本身沒錯”,與馬老師一樣,既有愛,也嚴格。其他學生陸續(xù)發(fā)言,“因為今天下雨,所以我不能到操場上上體育課”“因為我爸今天早上沒叫我,所以我上學遲到了”“因為媽媽上班(張老師糾正‘加班’),所以晚上沒回來”……了不起??!這組關聯(lián)詞實際上代表著一種因果關系,它所連接的是復句,兩個單句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孩子們學會了用復句表達生活中的事件,其中的邏輯關系也完全成立,這是克服語言障礙、改善溝通能力的基礎呢。這堂課,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值得點贊。
最后,我還在小四班聽了孔慶陽老師的勞動技能課《擇芹菜》。這節(jié)課,孩子們一方面體驗勞動的樂趣,一方面強化了手指的配合動作。孩子們都有成就感,他們會對老師說“老師你看,我的芹菜,擇得整整齊齊”,也會跑到后面對我說“你看看”,讓我分享他的勞動成果。擇好的菜,老師讓孩子們裝在塑料袋里帶回家,給媽媽做菜。
我第一次發(fā)現,一個在常人做起來再容易不過的“掐”的動作,對這里的孩子來說是需要花一節(jié)課、甚至更多時間反復學習的,是需要老師制定精準方案的,學校教育的專業(yè)優(yōu)勢顯而易見。
孫校長說,勞動課主要是教會孩子自理。很多孩子現在已經可以幫家長干活了,比如買菜、縫衣服、削土豆皮等。學校教會了孩子生活的技能,也讓很多的無望家長看到了希望,他們不再懈怠,積極配合學校,讓孩子本來可以有的成長和進步得以實現。
豐富多彩的社會化課程
前面提到紀錄片里的“愛·咖啡”實踐基地,只是給自閉癥孩子提供了一個相對單一的社會實踐環(huán)境,而日新學校給孩子們的實踐途徑是多元的。學校成立了教育協(xié)作理事會,有高校、醫(yī)院、社區(qū)、商場、餐廳、電影院、消防和交警大隊等二十多個單位加入,移步校外,把課堂搬到社會,讓孩子們在社會化的課堂中學習。老師會帶孩子們去地鐵乘車、去超市購物、去餐廳點餐、去練習過馬路,甚至舉辦夏令營……在實踐中鍛煉技能,增加經驗。
為什么一定要到社會上去學呢?到校外畢竟還有管理上和安全上的風險。呂老師從專業(yè)角度解釋,像自閉癥的孩子,沒有主動的語言,所有的課程必須要情境化、活動化、細節(jié)化,才有效果。孫校長介紹日新的教學理念是緊跟國家的特教課標,回歸生活,回歸社會,引導孩子們從情感、態(tài)度、技能上產生對生活的熱情。而且,讓學生走出學校,不僅能打開學生的眼界,也能打開教師的眼界。老師們結合學校的實際,開發(fā)了很多校本課程,編寫了《快樂美術》《快樂勞動》兩套18冊教材,教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作為課程,應該不是一次活動就結束的吧?”我想知道,作為課程的活動和一般的活動有怎樣的不同。張老師給我介紹,“我們會分校內和校外兩個步驟進行。先在學校教,拍照片,讓孩子們熟悉這些場景;然后模擬教,再到校外,在生活中教。要多次進行,一個主題反復進行,學生才能掌握。而且每次我們的側重點都不一樣,比如去超市,這次是認識價簽,下次是認識分區(qū),再下次才是學著購物。我們有‘生活適應課’‘生活數學課’,都是相對實用的課程。教學上,我們采用結構化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對步驟和動作進行分解,基于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給不同的孩子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p>
我在日新的筆記本上還發(fā)現了“日新微店”的二維碼,我想,這是時代給孩子們提供的又一個社會化載體,尤其可以幫助殘障孩子靠近社會,參與社會活動。
回想在學校走廊和樓梯墻上看到的孩子們實踐成果的展示,看到孩子們有了在生活中自理的能力,有了在國家、省市比賽的成績,畢業(yè)了還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照片上走入社會的他們笑得那么燦爛,這應該是日新所有的課程最終希望達到的目標吧。
家長們:愛就是相信學校會讓我們的孩子也有精彩的未來
在日新,家校的關系比普通學校更為密切。一些不能自理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長接送、陪伴和照顧,學校的要求也要通過家長去落實?!凹议L志愿者”是家長連接孩子和學校的一個特殊的身份,有這樣一個身份,家長可以更多地進入學校、熟悉學校、理解老師。而我,也因此有了機會,采訪到了當天來校的幾位家長,聽他們講了日新給孩子和自己帶來的改變。
琪琪媽媽
呂老師既是特教專家,也是自閉癥孩子琪琪的媽媽。她說,日新學校是一個特別有愛的學校。很多家庭條件不好,孫校長心很細,會關注家長和孩子細微的心理。每次活動,學校都準備同樣的衣服、食品,不讓大家有明顯的差別和距離。她常說“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學校經常組織各種活動,兒童節(jié)文藝表演,端午節(jié)包粽子,每次都全員參與,不是只有有才華的孩子才能上,每個孩子都能施展自己、發(fā)揮自己。學校組織校外活動,有夏令營、冬令營,孩子會離開家、離開父母,由老師們陪著在海邊住一周,這在從前我想都不敢想。我也擔心孩子的安全,但老師建了微信群,不斷在群里發(fā)照片、視頻,讓家長放心。我們看到,老師是如何使出渾身解數來讓孩子表現、讓孩子們快樂,特別感動。孩子學會了自己換衣服、自己收拾行李。一周下來,孩子居然平安歸來,這跟老師們的辛苦是分不開的。跟老師比,我做不到。
學校的社會化課程對孩子的改變很多。過去,孩子分不清你的我的,到肯德基就餐把別人點的餐當作自己的,根本沒法帶出去。學校組織孩子們去看電影,我擔心,誰照顧他呢?會不會一時興起惹麻煩呢?沒想到,孩子慢慢學會了好多。他會去海邊撿垃圾了,能給垃圾分類了,成義工了。過去的刻板現在改變了好多。他在適應社會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在改變他。現在,孩子最大的變化是開心了,陽光了,每天早上背著書包高高興興蹦蹦跳跳來上學。而我也對孩子、對工作、對生活也有了熱情。
過去我對未來沒有信心,后來被孫校長感染,她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意識很強,帶動了團隊的專業(yè)力量不斷加強。她一直鼓勵我不能著急,因為學校的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每個老師為了學生還都在不斷努力。
孩子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而日新學校的老師們讓我看到了希望,雖然我的孩子無法跟正常的孩子相比,但我相信,他也有可能走進社會,也會有精彩的未來。
珺珺媽媽
2013年,學校開始給珺珺送教上門,那時珺珺才7歲。一開始學校打電話,我還不相信。老師先到家里來了解情況,之后每周來一次,每次兩個老師來給珺珺上課。孫老師教數學語文,馬老師做肢體上的康復訓練。一年后,我們就到學校上課了。過去他每天在家,跟老人在一起看電視,一天下來,也說不上幾句話。我們也想讓他上正常的學校,但又怕他跟不上。到了日新學校,老師們都很照顧他,他的學習能力提高也快,見人就問好,性格也開朗很多?,F在,他能把話說完整了,還愛交流。在家里,姥姥說只要一睜眼,家里就都是他的聲音。
學校的社會化活動特別好,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去了科技館、海洋館,看了電影,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到動物園這樣的地方,總要上下樓梯,珺珺坐在輪椅里不方便,班主任老師每次都抱他上下樓,對學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說實話,家長很難帶孩子出去活動,一是沒時間,二是受不了別人異樣的眼光。而學校組織大家一起出去,不一樣。過去珺珺任性,因為他是弱者,大家都照顧他。現在,他改變很多,懂事了。感激學校!感謝老師!
恒恒姥姥
恒恒是我外孫,他從8歲就來到這個學校,今年已經15歲了。孩子的媽媽是智障,爸爸去世了。我家住得遠,孩子不能坐公交車,因為公交車上人多,他煩躁、害怕,一上車就打自己。為了接送他到日新上下學,我62歲時學會了開車,今年68歲了。我要首先感謝《遼寧教育》,你們的眼光太獨到了,能看到我們這個學校,能關注學校的老師們!學校把有缺陷的孩子培養(yǎng)到能自理了,非常了不起。這個學校最可貴的地方是從未想過放棄孩子,家長的信心都是從老師那兒來的。
日新學校在我看來就是最好的學校。我的外孫是個弱智的孩子,找了好多學校,都不愿意接收。后來到了這所學校,我發(fā)現學校不僅無條件接收,還對孩子格外關心、照顧,老師像家長一樣,甚至比家長對孩子還有耐心。他在這里不會受到歧視,可以任意跑跳,釋放自己,學知識,智力上有進步,現在會除法了,還能掌握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比如回來教我“做減法想加法”。他特別知道努力,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哪怕就是讀三遍課文,他都會認真完成。感謝張老師,孩子喜歡她的語文課,學過的字還會聯(lián)想,電視字幕里的字大部分都認識,不認識的居然也能猜對。
學校的教學安排特別符合孩子的智力特點,很多正常人無須學的,咱的孩子都需要學習。像洗臉刷牙,老師不厭其煩,手把手教,孩子從一點一滴中,學會了好多。特別是學校的社會化課程,貫穿學校的全部活動,孩子的收獲最大。他學會了怎么買東西,怎么結賬。事情小,正常孩子不用費勁學,可咱的孩子不教不行。包括過馬路,給公交卡充值、掛號、繳費,孩子都學會了。孩子的姥爺身體不好,恒恒現在可以幫姥爺穿衣、端飯,還可以掃地。每天早上孩子先醒,給我們燒好一壺熱水,這是個不小的進步,跟學校的教育分不開。他還會背《弟子規(guī)》,也能理解一些,還學著做,我特別高興。學校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從思想、文化各方面影響孩子。
在這個學校當老師不容易,對孩子要無微不至、事無巨細。不會吃飯老師要喂,不會上廁所老師要收拾。孩子在這個學校就是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校長對每一個孩子都研究得透透的,家長本來對孩子不抱太大希望,可校長和老師把孩子們調理得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新變化,今天會刷牙了,明天會洗襪子了,讓我們有了信心。老師都不拋棄不放棄,我一定配合老師完成作業(yè)?,F在,我雖然快70歲了,但我也堅持學習,與時俱進,電腦、手機、微信、博客,我都會玩,不為別的,只為成為我的小外孫“隱形的翅膀”。
元元媽媽
我的孩子是個唐氏寶寶,2005年5歲時來的,學校破格接受我們入學。到學校后,孔老師特別寵愛元元,專門帶他玩。孩子也知道感恩,特別善良。2009年9月30日,家里煤氣爆炸,孩子父親當場去世,孩子大面積燒傷,被送到醫(yī)院搶救,全天只能趴在床上??桌蠋煷蛄撕枚啾殡娫捳椅覀儯詈笤卺t(yī)院找到我們。打車來的時候,她帶著自己包的餃子,餃子還是熱的。東西雖然不貴,但老師的這份情,我一輩子記得。以后只要看到餃子,我都會想到當時的情景。
孩子住了43天醫(yī)院,我的經濟能力撐不住了。孫校長發(fā)動老師和其他家長捐了8000多元錢,還捐了衣服、米面糧油,連退休的老書記都來了。孫校長還把自己家里的電視送給我,只為給孩子帶去一點快樂。學校的關愛讓我感到我們沒有被社會拋棄,還有人關心我們。
元元在學習上進步也很大,抄寫課文很少出錯,還會算數了,會用計算器了。孩子對老師的感情也很深,有一次跟我生氣,要離家出走,上孔老師家去。我特別感謝學校,希望將來有機會到學校做義工,回報老師和社會。
文文媽媽
孩子2歲時,我們發(fā)現孩子不會說話。剛開始,我不承認,不相信,不接受。確診是自閉癥后,我曾經想放棄,事實上已經放棄了。我把文文送到農村親戚家,直到6歲日新的“零拒絕”給了我們上學的機會,真是不幸中的萬幸。是日新學校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希望,我特別感激學校。相比之下,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媽媽。
剛到學校,上課時,孩子滿教室跑,坐不住;間操時,滿操場跑,連哭帶鬧,滿地打滾;吃飯時,嚴重偏食。我就由著他,其實這就是放棄他了;但老師說不行,要糾正,否則孩子會營養(yǎng)不良。剛開始,三個老師喂他,他會生理性嘔吐,還會踢老師。他的爆發(fā)力特別強,力氣大,但老師們說來到這里的孩子都要教好,一直堅持。過去,文文只吃牛肉,不吃蔬菜水果,現在喜歡吃了。過去不會刷牙,我教了他兩年,教了他上千次,他只會把杯子里的水咽下去,到了學校,半年時間他就學會了。上下樓梯,老師不厭其煩教了一學期,他也學會了?,F在,孩子還可以幫我脫襪子、洗襪子,自己可以洗內褲,干家務活,尤其是能自主進行語言表達,能說,會寫,會用電腦寫作,會拼音,會畫畫,會說英語,有交流,會下載美團叫外賣……每一點進步都有老師的汗水。我覺得有希望了,舍不得放棄了。
學校讓我意識到我的孩子也是可以成長的,是有可塑性的,我有信心了。從前我常常以淚洗面,現在我也有了快樂,有了成長,可以工作去了。可老師們的代價太大了,他們都帶傷呢,眼眶、鼻梁都被打折過,特別抱歉。
采訪的過程是了解的過程,更是理解生命和凈化心靈的過程。它讓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在教育的領域內,同樣是孩子,還有像元元那樣命運多舛的孩子;同樣是家長,還有像恒恒姥姥那樣接近古稀之年還不能停下腳步安享晚年的家長;同樣是老師,還有像崔玲玲那樣因學生的突然襲擊而導致了9級傷殘的老師……家長們講得淚流不止,我聽得潸然淚下。學校需要為每個老師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是因為每位老師每天都處在危險的環(huán)境中,隨時可能被他們深愛的、自控力差的學生傷害到,而他們竟然沒有怨言,不會后悔,依然、加倍地愛著孩子們。
老師們:愛是love,也是 professional
在采訪的最后,我問老師們,每天面對身體和智力都有障礙的孩子,不可能體會到普通學校老師那種學生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大學、未來成為棟梁之材的職業(yè)幸福感,那么,你們的成就感來自哪里呢?
孫校長說,她的成就感來自老師的幸福、家長的認可和孩子的進步??吹胶⒆觽兲煺鏌o邪的笑容,她就有成就感。
馬老師說,他的成就感來自學生的進步、學生的快樂。經過他的感統(tǒng)訓練,孩子們能行走了,愛笑了,能交流了,見到他會喊“小馬哥,早上好”了,他就有成就感。
張老師說,她的成就感不單單來自學生的成長,還來源于自己專業(yè)的成長。學生的進步和自己的成長相輔相成,彼此成就。
小崔老師沒有直接回答我,只是笑著指著自己至今仍有鋼板的美麗大眼睛,頑皮地說:“你們眼里有金屬嗎?咱有!”我想,她的成就感來自為孩子們心甘情愿的付出。
…………
對這樣的老師、這樣的學校,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詞來表達我的感動和敬意。那是一種“拿什么來愛你,我的日新學生”的全力以赴!那是一種如小說《追風箏的人》中阿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掏心掏肺!為了好好愛,為了更有資格愛,他們就這樣在情感上、在人格上、在專業(yè)上塑造著更好的自己。在弗洛姆看來,愛可以使人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情況下與世界和他人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說愛是一種情感的力量,那么理性就是一種思想的力量。具備情感力量和思想力量的人是擁有健康性格的人,也是能實現自我的人。日新學校的老師將這兩種能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們懂得特殊教育需要一種合力來支撐,那是情感,也是理性;是愛的能力,也是專業(yè)能力。他們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也不欺瞞,在懵懂的孩子面前也不敷衍;小事做得有溫度也有力度,大事做得有規(guī)劃更有遠見;以虔誠之心做特殊教育,恪守為業(yè)與為人的底線,讓學生和自己的人生彼此映照,雙雙發(fā)光、出彩!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