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波
要改變孩子的自卑,把孩子從負性苦海中拯救出來,與其正面斥責,倒不如先學會傾聽,學會共情,同時適時地問一句:“你是怎樣做到的?”
典型案例
一天,一個高中女生來咨詢,剛一落座就已經(jīng)淚如泉涌,泣不成聲了,我遞過紙巾示意她擦擦淚,她說的第一句完整的話是:“周老師,您說我怎么這么倒霉呢!老天不公!”
我沒有回應她,只是默默陪伴,待她情緒稍稍平靜才開口說:“看來你有很多委屈,一肚子苦水……”她聽到這句話后眼淚又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她說,自己從小喪父,母親辛辛苦苦把她和哥哥拉扯大,日子過得很拮據(jù);她拼命學習,可還是差3分沒有考上重點高中,只能成為一名擇校生。哥哥為了給她交擇校費,和妻子吵架離了婚。她說自己長得不好,學習也不好,班里同學都不愿意和她做朋友,老師也不重視她;她特想和男生交往,可是又不敢,尤其她暗戀的一個男生,都沒正眼看過她。
專家指導
她說得很慢,斷斷續(xù)續(xù),我耐心傾聽,一直鼓勵她說下去。我知道,她需要傾訴。
等她傾訴得差不多了,我才說:“你看你,年紀輕輕就經(jīng)歷了這么多!”這是進一步共情,是讓她感受到我對她此時此刻心情的認同和理解,感同身受。此時此刻,老師和家長一定要明白,當孩子坐在你面前哭訴的那一刻,她所說的那些在你看來也許根本不是事的事,但在她看來就是天大的事,是她解決不了的事。
當然,我也不能由著她在負性的回憶、負性的情緒中沉淪,所以我把話一轉(zhuǎn)說:“但是,你看啊,你今天能坐在我面前平靜地講這些事,敢面對,不回避,看來命運并沒有打垮你?!蔽彝nD了一下又說:“我很好奇,你是怎樣做到的?”
我在觀察她,她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是沉默。我知道,她已有了領悟并進入搜索正性回憶的階段。其實,人一旦有所悟,問題就已經(jīng)解決了一半。我遞過去筆和紙,讓她靜下心來想一想是怎么做到的,把想到的都寫下來,只寫具體的事就好了,想到什么就寫什么。
她寫道,父親去世后,母親的勤勞、堅韌一直影響著她,她發(fā)誓一定要學出個樣子來,因此她學習一直非常努力。
她寫道,哥哥和嫂子感情一直不和,哥哥很痛苦,離婚對哥哥來說是一種解脫。
她寫道,有一次周末,同學們都回家了,她仍在教室學習,看到教室臟了就主動打掃,恰巧被班主任看見,班主任為此在班里多次表揚她,她心里美滋滋的。
她寫道,在學校運動會上,她代表班級跑了四百米接力,當時全班同學都為她吶喊助威,一個男生還在跑道外圍給她帶跑,為此她興奮了好幾天……
我的一句“你是怎樣做到的”收到了神奇的效果,一下就轉(zhuǎn)換了她的關注點,把她從凄慘的回憶與思維中帶了出來,改為“怎么活過來”的回憶與思考,從中感受到自己曾經(jīng)的努力和內(nèi)在的能量。
心理分析
其實,當我們深層分析孩子許多行為問題時,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幕后黑手——自卑心理。孩子自卑就會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對自己的能力、品質(zhì)評價過低;就會總是垂頭喪氣,掙扎在諸如害羞、不安、內(nèi)疚、憂郁、失望等情緒之中;就會心態(tài)失衡,敏感、猜疑、害怕別人否定,易情緒化、偏激;就會辦事畏首畏尾,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
孩子一旦形成自卑心理,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一是孩子一路成長過來,一定是“否定的”遠遠多于“肯定的”,這一點很值得家長和教師認真反思;二是孩子已經(jīng)形成了負性的“心則”,即總把關注點放到負面事情上,老是想自己不行,老是想一些不好的事或掃興的事,把一切事情都往壞的方面想,淡化了那些好的事情、快樂的事情、成功的事情。
然而,自卑的孩子是最希望向人傾訴的,但他們又往往困囿于已有的自卑、封閉和矜持,不能或不敢傾訴。這時,我們就要找準他們的軟肋,一針刺破,任其苦水流淌,我們只要耐心傾聽,不打斷,不干預,適時共情就可以了。
案例中,我不怕這位女生把令自己痛苦的事情說得天昏地暗,因為那可能就是她真實的感受。其實,她越是把自己說得苦大仇深,當她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己”的時候,就越會有更強的震撼、更深刻的思考。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困擾,有人長相不好、有人學習不佳、有人人際關系不好……面對種種困擾,我們能挺住,一定是有一種能量在我們心中支撐著,也正是這種能量使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面對自己問題的專家。
要改變孩子的自卑,把孩子從負性苦海中拯救出來,與其正面斥責:“你怎么就是一灘扶不上墻的泥呀!你就不能改改嗎!”倒不如先學會傾聽,學會共情,同時適時地問一句“你是怎樣做到的”就會峰回路轉(zhuǎn),就會把孩子的關注點一下拉回到他自己曾經(jīng)的努力和內(nèi)在的正能量上,引導其走出困境,從自卑走向自信。
(責編 ?劉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