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敏
摘要: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增加習作專題單元,是以前各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沒涉足過的。對于已經(jīng)習慣教學傳統(tǒng)主題習作的教師來說,如何教好這個新內容,讓學生對習作產(chǎn)生興趣,無疑是挑戰(zhàn)。對三年級上下冊兩個習作專題單元的教學進行初步探究,展示五課時教學模式。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起步習作五課時習作教學單元教學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增加了一大亮點——習作專題單元。區(qū)別于每個單元一個主題、幾段簡單描述的習作內容,該習作專題更系統(tǒng),基本編寫模式為:兩篇課文(有識字任務,但課后習題指向習作)+交流平臺(集中展現(xiàn)兩篇課文,給予學生習作單元的主題認知)+初試身手(重在模仿,寫一個小片段)+兩篇習作例文(從方法、技巧上繼續(xù)講述訓練主題)+正式單元習作。每個習作專題都有一個總的主題,如三年級上冊是觀察,三年級下冊是想象,所有的內容都圍繞這個主題展開。
以往各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沒有涉足過這種類型的習作內容。對于已經(jīng)習慣教學傳統(tǒng)主題習作的教師來說,如何教好這個新內容,讓學生對習作產(chǎn)生興趣,無疑是挑戰(zhàn)。本文引入五課時教學模式,對三年級上、下冊兩個習作專題單元的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究。
一、三年級習作專題單元五課時教學模式
(一)三年級上冊五課時教學模式
三年級上冊的習作專題將“觀察”作為首次習作訓練的主題詞,是一次突破。精準細致的觀察是習作的前提,有必要讓學生在學會觀察的基礎上進行習作。
本次習作專題教學在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四個單元,寫了四次課內習作的前提下進行,教材提供的兩篇課文分別是《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例文分別是《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正式的單元習作內容是《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立足這些素材,五課時的教學模式如下——
1.第一課時:清清楚楚展現(xiàn)“事物”。
把《搭船的鳥》一課中的哪些內容教給學生才能讓他們眼睛一亮,并認識到“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知道為何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是筆者重點思考的問題。對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細化研讀后,筆者從“家庭預習作業(yè)”“課堂教學”兩個角度做了設計。
(1)家庭預習作業(yè)。
教學前,筆者先讓學生完成預習作業(yè):在家多讀幾遍課文,自學課后生字詞,簡單列出自己讀到的人物。
(2)課堂教學。
這部分主要有五步:
步驟1:通過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步驟2:按照“人物→動物→靜物(景物)”的線索細致尋找文中所有的“物”,意在讓學生知道這些“物”是每個人都看到過的,都知道的。最終,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課文中的人物、動物、靜物(如圖1),以此喚醒學生對“物”的理解。
步驟3:非常規(guī)習作。讓學生先盡可能多地寫出自己熟悉的人物名稱,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朋友……然后,盡可能多地寫出自己熟悉的動物名稱;再盡可能多地寫出靜物名稱。如果有不會寫的字,可以先寫拼音,之后再通過查字典掌握。
步驟4:展示部分學生筆下的“物”。
步驟5:自主評價、同桌評價,快速評價,不需要寫詳細的評語。
在此環(huán)節(jié),學生悟出“這些人物,我都知道,我的腦袋里都有”,并不斷調出腦中的“人物”,進行非常規(guī)的寫“物”,這比教材要求的觀察目標更具體,為習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準備。
2.第二課時:認識好文章的標準。
教學課文《金色的草地》,就不能再用教學第一篇課文的方法。因為通過對第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觀察事物、感知事物的方法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需要讓學生知道文章是如何使用想象手法的,自己應該如何通過想象把事物寫得更形象、具體。認真研讀過《金色的草地》后,筆者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寫一篇好文章的四條非常獨特的標準。由此,筆者確立了教法。
(1)家庭預習作業(yè)。
第二課時開始前,讓學生預習的內容有:多讀幾遍課文,自學課后生字詞,把生字詞寫得美一點,觀察早上、中午、傍晚的蒲公英是什么樣子的。
(2)課堂教學。
這部分主要有兩個步驟:
步驟1:通過朗讀、交流等方式檢查預習情況。
步驟2:朗讀課文之后,師生共同討論圖2中的題目。
3.第三課時:寫熟悉的動物。
教材提供了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并提醒我們關注“作者觀察得真仔細,他發(fā)現(xiàn)‘王子’學‘狗’的時候叫得最歡”“‘王子’竟敢跟火車賽跑,真有趣”兩句,認為這兩點比較重要。但筆者認為例文中還有更重要的。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教學:
步驟1:先寫后教。課上,筆者根據(jù)“交流平臺”強調的“留心周圍的事物,我們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細致的觀察可以讓我們對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設計了導入語:“這節(jié)課,我們來寫一條小狗?,F(xiàn)在城里人養(yǎng)狗,農(nóng)村人也養(yǎng)狗。養(yǎng)狗的人,對狗很了解;沒養(yǎng)過的,也不陌生。大家可以自由寫一篇關于小狗的習作?!苯ㄗh學生可以寫自己養(yǎng)的小狗,也可以寫自己看到的小狗,能寫多少就寫多少,時間為15分鐘。
步驟2:等學生寫好后,朗讀幾篇學生作品。
步驟3:筆者先大聲讀《我家的小狗》,然后組織學生討論自己寫的小狗與例文中的小狗有什么不同,再重點講述這一單元課文與例文的區(qū)別。學生發(fā)現(xiàn),前面所學的兩篇課文都沒有“直接對話句”,例文卻有,就是讓動物說話了。用了“說話句”,文章就有趣、好玩了。
步驟4:閱讀拓展。筆者提供作品《愛咆哮的守衛(wèi)狗》《狗狗好餓呀》《樂婆婆和她的小狗》《丑狗辛普》,師生一起讀,讀完交流自己眼中的小狗。
步驟5:完成當天的日記,寫下自己眼中的小狗。寫好后,學生自評,互評。
“先寫后教”,能讓學生明顯感到自己的不足,進而主動調整,接下來的日記就會生動很多。上面的訓練是對“初試身手”的升級,是對例文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
4.第四課時:會寫一種水果。
教學第二篇習作例文《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筆者認為體驗式習作帶來的效果較好,因此設計了下面的教學步驟:
步驟1:先寫后教。上課前筆者請每位學生帶一個水果到學校,教學前,先讓他們認真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再嘗一嘗,之后停下來再觀察,接著寫這個水果。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時間為15分鐘。
步驟2:寫好后,讀幾篇學生作品,簡單交流。
步驟3:讓學生先大聲朗讀例文,再說一說自己哪個方面比作家王魯彥厲害。
步驟4:出示5本圖畫書《我的蘋果》《想吃蘋果的鼠小弟》《一個紅蘋果》《一個蘋果對半分》《小馬小熊和蘋果樹》,教師讀,或者學生自讀。
步驟5:結合“初試身手”中的內容,鼓勵學生完善當天的日記,把自己寫的水果日記改得好玩一點。學生完成習作后,讓他們讀給同伴聽聽,并請同伴用幾句話贊美自己的文章。
本堂課中,學生帶著水果,“現(xiàn)吃現(xiàn)寫”,所以初稿整體寫得較具體。但通過朗讀例文及圖畫書,他們發(fā)現(xiàn)只寫自己觀察到的內容,不寫自己想到的內容,是有缺憾的。調整后,當天的日記不但變長且有創(chuàng)意了。
5.第五課時:寫關于繽紛世界的詩。
有了前面四個課時讀與寫的訓練,學生已經(jīng)輕松地完成了3篇習作,同時也知道本次習作要寫最近觀察的、給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種事物或一處場景。這一看似不高的要求,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還是挺大的。為了讓學生輕松地寫出《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筆者決定指導他們寫寫童詩。畢竟,兒童是天生的詩人。而且,本次習作也沒有明確的文體要求。由此,筆者確定了以下教學流程:
步驟1:上課前,帶學生到校園里尋找落葉,結束后回到教室觀察落葉,交流,然后自由書寫幾行小詩。時間為8分鐘。
步驟2:朗讀學生作品,提出修改意見。
步驟3:給學生讀詩人沙白的以落葉為主題的詩《秋》,讓學生領會其中落葉的特點。
步驟4:給學生讀日本作家伊東寬的圖畫書《落葉跳舞》。這本圖畫書中的畫,全是落葉做成的。學生一看就驚喜得尖叫,立即就把手中的落葉變成了一幅幅畫與文字。而這本書的文字也是一首詩,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創(chuàng)作靈感。
步驟5: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落葉詩變得長一點,美一點;把手中的落葉變成一幅畫,在畫的邊上再寫幾行詩。
步驟6:學生再次創(chuàng)作。時間為8分鐘。
步驟7:請學生把自己的落葉詩輸入電腦,筆者將其打印裝訂成冊,便有了班級的第一部詩集——《落葉情》。
多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只背詩卻不寫詩,教材也沒有這樣的要求。這節(jié)課要求創(chuàng)意寫一首詩,他們特別投入。再加上圖畫書閱讀,學生很快就在落葉中找到了靈感,這是本單元習作的額外收獲。
(二)三年級下冊五課時教學模式
相對于上冊較為具體、寫實的觀察內容,下冊的習作專題圍繞想象展開,是過去教材所不及的,但較為抽象,不太好把握。為了讓學生通過五課時的學習認識到單元主旨“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最終也能“發(fā)揮想象寫故事,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筆者立足兩篇例文《小真的長頭發(fā)》《我變成了一棵樹》、加上“交流平臺”和“初試身手”,兩篇習作例文《一支鉛筆的夢想》《尾巴它有一只貓》以及主題習作《奇妙的想象》設計教學。
1.第一課時:讀繪本,感受想象的神奇。
繪本故事圖文并茂,短小精悍,耐人尋味,非常有沖擊力,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繪本《小真的長頭發(fā)》被選為習作專題的例文時有不少改動,只展示了原著中的一幅配圖,無法讓學生在圖文結合的氛圍中展開充分的想象。其實,原著中的圖比文字更有味道,能夠真正帶著學生走進想象世界。因此,筆者帶學生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閱讀原著:
步驟1:大聲讀繪本原著《小真的長頭發(fā)》給學生聽。
步驟2:熟讀課文,完成基本的字詞教學。
步驟3:給學生講解夸張的修辭手法??鋸埵址m然在教材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沒有出現(xiàn)過,但它能讓文章更有吸引力,有助于增進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生想象力。
步驟4:用“還有呢……”“然后呢……”的句式寫一篇日記。
這一課時的教學雖然只引導學生讀了一遍繪本,但因為是圖文共現(xiàn),學生興趣盎然。再讀課文,直接講夸張的修辭手法,盡管只是引導,學生也都初步掌握了。從當天的日記來看,學生對夸張手法的運用非常有新意。
2.第二課時:比較閱讀,體悟想象的特點。
例文《我變成了一棵樹》中,“變”是關鍵詞,是能展現(xiàn)出想象力的詞。教好這個詞,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作家與外國作家的不同,學生的習作之“變”會更特別。筆者通過以下幾個步驟教學:
步驟1:讀橋梁書《妖怪列車》《月亮的蛋》,25分鐘讀完。
步驟2:讀課文《我變成一棵樹》。
步驟3:借助例文和兩本橋梁書,簡單講述“交流平臺”中的三句話。
步驟4:對比例文與橋梁書作家的想象文,談談自己的看法,并寫下來。寫好之后,讀給同伴聽聽。
兩本書、一篇課文的朗讀,表面上看是常態(tài)教學,但只要讓學生比較讀完,他們就能發(fā)現(xiàn)日本作家的想象力超常。取法乎上,得其中。實踐證明,學生的比較之作,的確有了明顯提升。
3.第三課時:初步書寫夢想,走進想象世界。
習作例文《一支鉛筆的夢想》通過習作提示“鉛筆有了夢想……它會想些什么呢?”“豆角、絲瓜和鉛筆一樣,都是細長的。鉛筆想成為‘長長的豆角’‘嫩嫩的絲瓜’,我覺得這樣的想象自然、合理”“鉛筆想為小松鼠當撐竿,為小猴子當標槍。它為什么會這樣想呢?”為學生想象習作的開展提供了支點。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了五個步驟的教學:
步驟1:請學生寫五個夢想,每一個寫一句話就行。時間為8分鐘。
步驟2:讀幾位學生的夢想。
步驟3:學生大聲讀例文。
步驟4:讀安東尼·布朗的圖畫書《夢想家威利》,讓學生通過其中有趣的圖畫,簡潔風趣的語言,感受各種各樣的幻想。
步驟5:根據(jù)例文和圖畫書《夢想家威利》,建議學生將自己的五個夢想或自己想變成的事物,寫成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課后請學生將自己的文章或詩打印出來,共同打造班級的書《最牛的想象世界》。
先寫后教,無形中降低了習作難度,且容易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足。如通過學習例文,學生就發(fā)現(xiàn)自己的習作內容不夠具體,結構也不夠完整。再讀《夢想家威利》一書,他們就開始發(fā)散思維,想象著變成河馬、兔子、小鳥……作品顯示出了靈氣。
4.第四課時:轉換思維,多角度理解想象。
習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貓》是一篇很特別的文章,為學生提供了“反向想象”的思路。有的學生讀了數(shù)遍也不理解這種反向思考問題的邏輯,不理解貓的尾巴與貓的關系。于是,筆者帶著他們轉換思維理解例文:
步驟1:師生共讀《尾巴它有一只貓》。
步驟2:轉換思維,理解例文內容。筆者采用“換換換”的游戲帶著學生從多個層面理解文意。一換:將“貓”換成“?!?,把“狗”換成“羊”,學生先寫后讀;二換:把“尾巴”換成“四條腿”,學生先寫后讀;三換:把“尾巴”換成“樹葉”,把“一只貓”換成“一棵杏樹”,或者把文中的“跳蚤”“狗”換成你想換的事物,玩一玩,寫一寫。
步驟3:讀臺灣作家林世仁的橋梁書《換換書》,感受作家神奇的想象力和其中文字的味道。
步驟4:把已經(jīng)寫過的一篇文章中的人物以奇特的方式換一換,玩一玩。
課堂上,學生非?;钴S,很快就感受到了“換”的力量,并體現(xiàn)在了日記中。
5.第五課時:選擇話題,展開想象。
教材為學生提供了7個題目,學生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一個或自己確定話題,完成一篇習作。學生動筆之前,筆者分別為他們讀了《遲到大王》《我沒寫作業(yè)是因為……》,然后分幾個步驟進行了習作引導:
步驟1:以“上學三年來,不少同學或許有過遲到的經(jīng)歷,或許有過沒完成作業(yè)的經(jīng)歷,要么是因為路上堵車,要么是因為遺忘。如果這樣寫,一點想象力都沒有。今天,老師要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想出幾條遲到或不寫作業(yè)的理由”為導語,拋出話題,讓學生寫一寫。時間為10分鐘。
步驟2:朗讀數(shù)位學生的作品。
步驟3:對比朗讀。讓學生將自己的習作與《遲到大王》《我沒寫作業(yè)是因為……》做比較,看看誰的想象力更豐富。
步驟4:修改自己的文章,讓自己的理由妙趣橫生,不能與書中的一樣。
步驟5:學生進行第二次寫作。時間為10分鐘。
步驟6:同桌交流并做出評價。
步驟7:把教材提供的7個題目變成接下來的7篇日記。
至此,學生的思維系統(tǒng)已經(jīng)完全被打開,寫出來的日記也是內容多樣,富有新意。
二、三年級五課時習作專題單元教學再思考
用五課時習作教學模式教習作,需要巧妙運用多種教學思想、教學范式:以先寫后教代替先教后寫,激發(fā)學生自主自導的能動性;邊寫邊教,逐步改變不愛習作的學生的態(tài)度;以換改結合的方式降低習作難度,讓學生快樂玩習作;將課內外習作有機結合,拓寬習作渠道;將整本書閱讀與習作融合,讓學生帶著會思考的大腦投入習作;讓師生、同伴甚至家長參與學生習作賞評,完善習作評價方式,讓習作更有樂趣……以五課時習作教學模式教課內習作,對教材的要求很高。當前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習作專題單元的內容是10—12頁,板塊較為清晰,內容較為充實,要求較為明確,但其他單元的習作都只有1頁。如果未來習作專題單元的內容能變成6—8頁,要求再簡單一點,引導再清晰一些,操作性再強一些,其他單元的習作內容也能變成6—8頁,教師就能將習作教學當成一項專門的、長期的課題來鉆研,就能讓教材逐漸變成學材,就有可能讓學生愛上習作。
參考文獻:
[1]﹝美﹞于爾根·沃爾夫.創(chuàng)意寫作大師課[M].刁克利,史鳳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