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爽
近日,央視的《世界聽我說》用“鄉(xiāng)音考古”的方式,走進了馬來西亞最后一位媽姐的世界。她的歌聲和她的故事,感動了很多觀眾,也讓媽姐這群亂世飄零的女性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南洋媽姐以廣東順德籍最多。20世紀30年代,順德絲綢業(yè)式微,大批以繅絲為業(yè)的女子南下謀生。柳姐便是這南下人潮中的一名弱女子。
那一年,她14歲,為了給病重的母親賺錢醫(yī)治,她來到馬來西亞檳城,成為媽姐。在那里,她認識了17位同鄉(xiāng)女子,她們結拜為姐妹。
媽姐在主人家做幫傭,沒有自己的住處,一旦失去工作便流離失所。18個姐妹便在7年之后共同出資,買下一幢房子,名為“聯(lián)居”。媽姐們漸漸老去,相繼離世,留下柳姐一人在“聯(lián)居”孤獨地度過晚年。她沒有伴侶,沒有子女,亦沒有了姐妹。直到終老,她都孑然一身。2017年12月,柳姐——馬來西亞最后一位媽姐,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
直至去世,柳姐都沒能回到故土。生而為人,她漂泊四方,落葉成泥,仍不能歸根故鄉(xiāng),這樣的一生,這樣的結局,讓人不堪回首,亦無法釋懷,唯有唱起一首兒時的《月光光》,僅以此微弱的聲音,向世人證明,這個世界,曾經有這樣一群女子,如此悲苦而堅毅地生活過。
唱針輕落,唱片轉動,年邁而蒼老的歌聲從留聲機中緩緩流出?!霸鹿夤?,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娶二娘,二娘頭發(fā)未曾長,蓄多兩年梳大髻,滴滴答答娶返歸……”這首《月光光》是一首廣東童謠,講述了家中姑娘尚未長成,卻已預備要出嫁。傳統(tǒng)社會中女性的人生,總是需要承受太多的不得已,總是要在無可選擇的命運中輾轉掙扎。
媽姐的遭遇,便是這許多不得已的人生的一種。她們身著白衫黑褲,長長的辮子垂在腰間,整齊利落,干凈體面。在當時許多人眼里,媽姐是神秘而孤僻的,她們住在主人家的高門大院里,深居簡出,外人看她們的眼光,流露著同情與嘲諷。在那樣一個傳統(tǒng)年代,女子年紀大了,無夫又無子,便被人稱為姑婆。這稱呼同媽姐一樣,讓人尷尬又哀傷,雖被喚作媽姐,或是姑婆,實則非媽非姐,非姑非婆。
唯一可為自己選擇的,是梳起不嫁的決絕。梳起不嫁,這四個字是如此的剛烈而悲涼。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社會,媽姐以梳起不嫁的方式抵制荒唐的世道,用寧可孤苦一生也不愿任人擺布的傲骨去掙得女人自力更生的權利,她們咬著牙吞著血,只為在身不由己的命運中,自己做一回主。
歷史的褶皺之中,埋藏著許多洶涌暗潮。媽姐的故事原本蜷縮在塵世的一角,安靜又渺小。
鄉(xiāng)音背后的人生,映現(xiàn)的是時代、民族、國家的命運。當我們細細傾聽歷史遙遠的回響,會發(fā)現(xiàn),那些悲戚之音已遠遠地散去。那同樣的聲調,同樣的鄉(xiāng)音,正以一種新的氣韻演繹著新時代的歷史篇章。
(摘自《光明日報》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