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凡
清乾嘉時期,書法風格與清初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大量古代碑版石刻不斷被發(fā)現(xiàn),書法家開始重視對漢碑的研究、臨習,并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伊秉綬(1754—1815年)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脫穎而出,成為統(tǒng)領一代風氣的隸書大家。
以古改今 ?與古同化
伊秉綬出生在福建汀州寧化,后世稱之“伊汀州”。父親伊朝棟精研程朱之學,官至光祿寺卿。伊秉綬自幼好學,秉承家學淵源,受儒學影響較深,修德養(yǎng)正,頗得宋儒理學真諦,16歲進縣學,26歲中鄉(xiāng)試。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35歲的伊秉綬得中進士,開始仕宦生涯,曾任刑部主事,又在惠州、揚州兩地擔任知府多年,留下許多逸事,廣為流傳。比如,他因家宴美食“伊府面”的推廣而被視為當代“伊面”(方便面)的始祖;也曾因仁政愛民,受萬民擁戴,去世后與歐陽修、蘇軾、王士禎一起被揚州人列為“四賢”奉祀?!肚迨犯濉分?,將其視為造福一方的廉吏,列入“循吏傳”,有清一代,能入此傳的藝術家并不多見。
伊秉綬雖然官階不高,但是仕途平順。他把治學、修身和為政的精嚴品格融入書法,創(chuàng)出曠世氣魄,被世人認可,作品亦因高古之格廣為流傳。步入仕途帶給他最重要的影響是圈子的改變,使他結(jié)交了很多文化摯友和書法大家,并廣有受益。伊秉綬曾得大學士朱珪和紀昀的賞識與器重,并拜紀昀為師。他還向當時最負盛名的“濃墨宰相”劉墉學習書法,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記載伊秉綬曾向劉墉學握筆之法,得其“龍精筆法”之妙。他每天晨起練筆,懸肘提筆畫幾十上百個圓,從小圓到大圓,畫到極勻時才停筆。因此,他最早書風屬于帖學一派,能寫一手工整雋秀的小楷,頗有劉氏圓融虛寂之風。
后來,伊秉綬專攻隸書,作品蒼厚古拙、氣象渾漭、風格煥然;轉(zhuǎn)習行草,亦是獨具風貌。經(jīng)過長期書法實踐,他漸漸脫離了帖學的影響,但是用墨濃黑厚雅,依舊有劉墉的遺意。清代何紹基在《東洲草堂詩鈔》中贊伊秉綬:“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簡。行草亦無唐后法,懸崖溜雨弛荒蘚。不將俗書薄文清,覷破天真關道眼?!逼渲械摹拔那濉奔粗竸④?,道出了伊秉綬的書法特征及淵源。
中年之后,伊秉綬開始大力提倡漢魏古意,推崇晉唐風骨。他曾遍臨漢魏碑版,如《裴岑碑》《韓仁銘》《尹宙碑》《孔宙碑》《張遷碑》《衡方碑》等,尤其得力于《衡方碑》。據(jù)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記,他臨寫《衡方碑》多達百遍。伊秉綬把自己融于漢魏時代,抓住漢碑特點,并結(jié)合晉唐書風,融合個人的理解和實踐,以古人心寫今時字,用古法改變今人的書寫習慣,并拓而大之,形成宏偉端嚴、古雅樸茂的藝術效果。他對漢隸風格吸收徹底且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在繼承古人遺韻的基礎上予以雅化處理,把漢隸特征轉(zhuǎn)化為個人風格并發(fā)展到極致,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敢把今人做古人,以古改今,與古同化,正見其高明之處。
大而簡之 ?魔術空間
伊秉綬的隸書古穆稚拙、個性強烈,熔先秦篆籀、漢魏磚瓦及顏魯公(真卿)氣象于一爐,而自成一家,給人一種舒服、平衡又厚重古雅的視覺美感。即便不懂書法的人,也會為其靜穆氣魄所感染。這種自然生發(fā)的藝術效果,得益于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式。他對漢隸的徹底改革,顛覆了當時的流美書風,開創(chuàng)了碑學書法的新境界。
伊秉綬把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總結(jié)為三十二個字:“方正、奇肆、恣縱、更易、減省、虛實、肥瘦,毫端變幻出乎腕下,應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這正是他書法的根本和精髓。
他把線條簡化,去除漢隸圓熟的頓挫與波磔變化,以中鋒行筆的平直線段替代筆畫。這種行筆方式最大限度地簡化了運筆技巧,回歸簡古風貌,其古雅濃厚之意,甚至超過漢隸。如四川省博物館藏他的《臨張遷碑軸》,長橫和捺畫用筆圓融,省去了蠶頭燕尾,具有篆籀筆意,在保留原作古意的同時,融入了新的美學思維。為避免因中鋒行筆過于單調(diào),伊秉綬把線條進行強化與夸張,有時還故意省減筆畫,通過線條長短及位置錯落來彌補筆畫變化上的不足。
發(fā)掘空間架構(gòu)的奧妙,是伊秉綬書法改革成功的基點。他善于發(fā)現(xiàn)字體本形的可變因素,加強字體和章法的空間營造,使其更具空間感和裝飾性。字體打破傳統(tǒng)隸書中宮收緊的布局方式,筆畫疏朗均勻,字體方整,空間撐滿,具有方正嚴謹?shù)难b飾美感。有時把字形進行延展或壓縮,以字形大小、長扁、自然錯落代替大小均等、整齊劃一的傳統(tǒng)寫法,使每個字所占的空間有所變化。通過大量并行線段的長短參差,增強字內(nèi)空間的視覺效果,而外部空間則通過字距行距疏密相間、內(nèi)外虛實相應,在對立中尋找平衡。
此外,伊秉綬還大膽地把隸字放大,應用于匾額和對聯(lián)創(chuàng)作,能把原本輕飄的隸書寫出榜書的宏偉沉穩(wěn)。為了取得大字字勢的平衡,除了減省筆畫,有時他還會把一些主體筆畫拉伸,強調(diào)飽滿布局,“愈大愈壯”,遒勁中又兼具姿媚之態(tài)。其傳世作品也以此類居多,如《毋自欺齋橫額》《適廬題額 》《詠風觴月五言聯(lián)》《沽酒誦詩七言聯(lián)》等。
伊秉綬手中的筆如同魔法師的魔棒,營造出或疏朗,或緊湊,空幻、跌宕的奇美空間。這種空間的架構(gòu),突出了書法作品的古雅風格,也使作品更具觀賞性和趣味性。伊秉綬對于平面空間的敏感認知遠超同時代的藝術家,即便在當代,他的結(jié)字、章法和造型也顯得非?!艾F(xiàn)代”,極具“設計感”。他的隸書雖然根柢在漢碑,但結(jié)字、布白甚至筆法都與漢碑風格迥異,至今尚無文獻能佐證其變化來源,這也是他能超越時代的偉大之處。
凝神造意 ?光如日月
人們總是對伊秉綬隸書的成就關注較多,其實他四體皆佳,而且入筆即古,是一個較為全面的書法天才。以他的行書為例,其跌宕奇崛,更接近于“凝神造意”的境界。如果說他的隸書之拙有本可源的話,那他的行書則完全無跡可尋,令后人無從學起。即便是《雜臨王羲之諸帖扇》《臨虞世南帖》這樣的臨仿之作,也筆意飄忽,全無定法。這種藏巧于拙的風格,就像是一個離經(jīng)叛道的狂人,恣意灑脫,全憑己意,卻風采卓然,有一種無法言傳之妙。
我們無法確定其創(chuàng)作本源,卻不得不為其藝術魅力和高古風格所折服。相較于隸書,伊秉綬的行書作品變化更加靈活,就如同把楷、行、篆、隸、草五體全部打通糅合在一起,有時溫柔敦厚,有時恭順規(guī)矩,有時野逸豪宕,有時又飄逸靈動。特別是筆法上經(jīng)常尖鋒入筆,尖鋒出毫;頓挫處瘦勁果斷,轉(zhuǎn)折時圓轉(zhuǎn)靈活。他的行書作品《九秋感懷四首》是存世少見的長卷作品。由題款可知詩作于壬戌(1802年)之秋,應收藏家云谷(有說是葉夢龍,富收藏名于時,官戶部郎中,與伊素有交往)之請于嘉慶十年(1805年)四月書錄。全卷含題款共計24行,272字,字字相接,行距疏朗,一氣貫通,清爽雋灑,嚴謹之中富裝飾美感。從筆法和章法的運用,可以體悟伊秉綬對傳統(tǒng)哲學及美學精神的應用,空靈而又充實,充滿藝術辯證思維。
伊秉綬曾將宋代趙令衿《六法圖》中《日用八如》書于扇面自省,或許可以看作其一生的寫照:
無私如天地,光明如日月,靜重如須彌,深廣如大海,
無住如虛空,隨順如流水,榮辱如空華,冤親如夢幻。
伊秉綬守此“八如”,踐行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人生。他大膽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光明如日月”的人格魅力足以令人敬畏,其藝術光芒亦為后世所景仰。
如今,我們讀他的作品,除了感受其正大氣象,更應該學習他的創(chuàng)造精神。唯其創(chuàng)造,藝術才有生命力。如能悟其一斑,學以致用,為人為藝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