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春 朗博 吳志菲 何明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云激蕩,70年奮斗探索,無數中華兒女把勤勞和智慧貢獻給了祖國,在新中國的美麗畫卷上留下了無數個值得銘記的“第一”和“首次”。
“新中國第一”是“中國精神”的最好注腳,是中國在危機和困難面前屹立不倒的底氣和力量所在。“中國精神”將深深激發(fā)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期精彩連載,我們梳理出開國伊始的五個“第一”和“首次”:第一面國旗是如何縫制完成的;特大爆炸事件背后的案中案是如何被偵破的;第一部憲法是如何誕生的;第一次軍隊授銜和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出訪背后的故事。以點帶面,與您一起重溫共和國歷經的風雨波瀾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第一根國旗桿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遺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了。開國大典作為“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標志性事件,已經被銘記史冊。但開國大典背后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不應該被忘記。
五星紅旗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過程中,就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當時,中央面向全國征集設計方案,收到的方案成千上萬,然后交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簡稱全國政協一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討論通過。
在眾多的設計中,黨和國家領導人、評審小組專家以及政協代表等大部分人都傾向于“星河旗”圖案。因為它的寓意簡明而深刻:五角星代表著黨的領導,黃色的線條代表著黃河——華夏文明的起源。
本來幾乎已經定了下來,但這時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張治中(字文白,國民黨黃埔系骨干將領,著名抗日將領,堅持國共兩黨和平共處,于1949年促成新疆和平解放,故被稱為“和平將軍”)說:“國家還沒有全部解放,國民黨居于南方,而黃杠把國旗一分為二,這就顯得比較敏感了?!?/p>
張治中的意見得到了大多數代表的認可,“星河旗”方案被否定了。這是1949年9月23日,離開國大典僅剩7天了。
于是周恩來提出了備選方案,這就是“紅底五星旗”。它的設計者曾連松當時年僅32歲,長期從事經濟工作。不過,曾連松的設計與現在的五星紅旗略有不同——大星里面有一個“鐮刀斧頭”圖案。周恩來對此不是完全滿意,因為它和蘇聯的國旗太像了。
這時,《義勇軍進行曲》(后來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詞作者田漢提出建議:把“鐮刀斧頭”去掉。
9月27日,政協會議通過了這個方案,并把國旗的名稱正式確定為“五星紅旗”。
國旗方案出來后,政協會議將縫紉國旗的重任交給了會場美術女工趙文瑞。她接到任務以后,立即來到北京前門外最大的綢布店瑞蚨祥,買來紅綢黃緞,按照制作尺寸要求縫制起來。趙文瑞連續(xù)工作40個小時,由于過度勞累,針尖經常刺破手指,鮮血滴在旗面上。
終于,1949年9月30日下午1時,全國政協一屆會議閉幕式上,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出現在主席臺上,掌聲經久不息。
制作天安門廣場升起的那面國旗的任務,交給了北平國營永茂實業(yè)公司職工、共產黨員宋樹信。
9月29日上午,宋樹信接到任務后,深感責任重大,立刻開始行動。但當時中國物資匱乏,買不全材料。他騎著自行車,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布店,都沒買到黃綢。他只得到瑞蚨祥求援,老師傅一聽這是為了新中國升起的第一面國旗,便不再營業(yè),和幾個伙計翻箱倒柜,花了兩個小時,才從地窖里找到一段3米長、質量上好的黃綢緞。
宋樹信如釋重負,找來縫紉技術最好的女工縫制。但問題又出現了,一尺寬的黃綢根本無法裁剪出國旗上最大的那顆五角星,只能拼接。宋樹信把拼接方案層層上報,最后上級同意把最大的五角星接一個尖的方案。
于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夜,宋樹信和工人踏著縫紉機精心趕制出一面長460厘米、寬338厘米的巨幅五星紅旗,五角星拼接的地方處理得非常細膩完美。
10月1日凌晨,兩天兩夜沒有休息的宋樹信小心翼翼地把國旗疊好,交到了開國大典籌備處。當天下午,毛澤東親手按下電鈕,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如今,它被永久珍藏在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里。
今天的人們不會想到,第一根國旗桿里竟然隱藏著一個巨大的遺憾。
北京建設局技術負責人林治遠接到布置旗桿的任務時,一下子就被難住了。這根旗桿必須高達30米,才能和天安門城樓形成完美的比例。而當時的中國百業(yè)待興,根本沒有能力生產出這么長的鋼管。
最后,林治遠只好來到北京自來水廠車間,找到直徑不一的幾根鋼管,套起來焊接。但即便如此,也只能做到22.5米,再長就無法保持旗桿的穩(wěn)定性了。
這根比原設計短了7.5米的新中國第一根國旗桿,在天安門廣場一立就是42年,直到1991年4月15日才被拆除,送往中國革命博物館保存。換上的新旗桿由首鋼用四節(jié)無縫碳素鋼管焊接而成,全長32.6米,最初的設計高度到此時才得以實現。
抓安全、促生產的措施被寫進共和國的日程表
1950年6月14日下午4時半左右,中共中央正在中南海召開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突然,從中南海外傳來兩聲巨響,會場里頓時一陣騷動。毛澤東掃視了一眼全場,微笑道:“請同志們繼續(xù)發(fā)言?!?/p>
很快,工作人員以紙條形式向坐在毛澤東身旁的周恩來作了匯報:“4時20分,輔華合記礦藥廠發(fā)生大爆炸,傷亡情況及爆炸原因不詳。公安、消防人員正在現場搶救。”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次爆炸及各種猜測通過各種途徑迅速傳遍全世界。據資料顯示,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發(fā)生的最嚴重的一起爆炸事件和火災事件。
資料記載,爆炸引起的大火經6個消防中隊、解放軍戰(zhàn)士和附近自愿參加撲救的群眾奮戰(zhàn)了10個小時,才于次日凌晨被全部撲滅。爆炸造成39人(其中市民32人、輔華合記礦藥廠職工7人)死亡,406人受傷,全部倒塌的房屋有497間,部分倒塌的有1928間。
當晚,周恩來不顧疲勞,會同公安部長羅瑞卿和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市長聶榮臻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嚴厲指示北京市公安局迅速查明爆炸原因。北京市公安局接到指示后立即部署,于次日抽調偵查員17人組成了專案組。
輔華合記礦藥廠是一家專門生產礦用炸藥、雷管的工廠。專案組通過仔細排查,最后確認兩聲巨響是兩次小的爆炸所發(fā)出的,爆炸的位置分別是成品炸藥包裝點和雷管包裝點?;灲Y果表明,爆炸并不是定時炸彈引起的。明火引爆(指直接以火柴、打火機等明火點燃炸藥而引發(fā)的爆炸)的可能性幾近于零。這樣就只剩磷類化學物自燃引爆的可能性了。
專案組把調查重點放在該廠的內部人員,經過層層篩選,初步鎖定了3名嫌疑人。但訊問也未查出任何疑點。
就在偵破陷入困境時,北京市公安局的電訊偵查技術人員截獲了一條臺灣“國防部”保密局的密電,破譯出的電文如下:“609:祝賀你組實施之北平爆炸行動成功,局座奉總統(tǒng)之命已令予以嘉獎,不日將有特使赴平。”
6月24日,北京市公安局電訊偵查人員再次截獲一份密電,是針對爆炸的技術問題對“609”進行“指導”的,這份密電長達3654字,其中列舉的技術數據、傷亡損失等情況,都是當時沒有公開披露過的。這初步證實了專案組在第一次案情分析會上的判斷:此次爆炸確系特務所為!
北京市公安局迅速抽調了8名偵查員另外成立了一個“2號小組”,與原先的偵查專案組互通情況,密切配合。不過,案件是分開調查的。
經過反復偵查,“2號小組”的偵查人員發(fā)現了許多疑點:當時臺灣特務機關與潛伏在大陸的特務以電臺聯系時,一般都是兩套密碼輪流使用,即這次使用甲密碼,下次使用乙密碼。過一段時間,又把兩套密碼都換掉。另外,還有一套備用密碼,用于緊急情況。而這兩份密電,卻一反常態(tài)違反了這一規(guī)則,兩份密電使用的是同一套密碼。就是說,敵特人員是故意讓偵查員截獲密電的,用意何在呢?
偵查員認為:密電有故意要讓我方偵聽截獲并破譯出來的可能。這會不會是敵人的故意行為?如果真是這樣,這個案件可能另有隱情。
2號小組仔細分析了第二份密電中的數據,確認密電上的數據極有可能是輔華合記礦藥廠內部傳出去的。根據這個線索,專案組找到了輔華合記礦藥廠的老板于某。據他說,爆炸發(fā)生后,他曾責成3名下屬負責善后工作。調查出乎意料地順利,3人之中的一人,即生產部經理金铚,在接受偵查員訊問時講了一個情況:他的表弟查一峰曾在爆炸發(fā)生后找過他,要去了一份當時剛整理出來的輔華合記礦藥廠單方面的調查報告。查一峰接受調查時說,自己在天津的一家報社工作,準備就此事寫一篇調查文章,需要了解一些數據。
偵查員立即趕往天津,卻發(fā)現查一峰不是記者,而是一個曾經當過記者的商人,在石鼓胡同開有一家西藥批發(fā)公司。一個商人要這份調查報告有何用途?查一峰的疑點陡然上升。
經過對查一峰全天候監(jiān)視,7月1日,偵查員在天津警方的協助下,截獲了一封查一峰發(fā)往香港的信件,在里面發(fā)現了他從事特務活動的證據。7月3日,查一峰被捕,當即被押解至北京。
在鐵的事實面前,查一峰供出了他向金铚索要那份材料的原委,系接受了臺灣特務機關的密令所為。
“密電案”告破之后,“2號小組”被撤銷,輔華合記礦藥廠案件由原專案組繼續(xù)偵查。
排除了敵特破壞的可能性,專案組決定對爆炸現場重新進行勘驗。專案組還聘請了3位專家,勘查了還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兩處現場,隨后又走訪了該廠的一些職工,還進行了一次模擬試驗。經過認真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是炸藥包裝點先發(fā)生爆炸,然后引發(fā)了雷管包裝點爆炸。
專案組根據這個結論調整了偵查思路。爆炸發(fā)生時,炸藥包裝點現場有3名工人,都已罹難。從門衛(wèi)記錄得知,這3人在早上進車間時已經交出了隨身攜帶的違禁品。這樣,如果是他們中的一個引發(fā)了爆炸的話,多半是身上還留有可以引發(fā)爆炸的物品。他們那天上班時究竟帶了什么物品?這是偵查員需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
偵查員走訪了3位罹難者的家屬。罹難者劉古的妻子,回憶起劉古那天上班時穿的是小舅子的一雙底部有釘掌的皮鞋。偵查員馬上想到,釘掌與地面摩擦時,有時會產生火花,會不會因此導致爆炸?
偵查員在現場很快找到了那雙皮鞋。如果確是這雙皮鞋引發(fā)爆炸的話,這雙皮鞋應當已經隨著主人粉身碎骨而消失,現場不應當再找到這雙皮鞋了。
這是怎么回事?如果這雙皮鞋是劉古的,肯定就沒有穿進車間,他那天穿的什么鞋進車間呢?偵查員再次訪查得知,那天劉古進廠后發(fā)現自己穿錯了鞋,便向一位家住附近的工人借了一雙。這位工人也受了重傷,當時還躺在醫(yī)院里。
劉古肇事的可能性被排除,調查繼續(xù)進行。其中有一條線索引起了偵查員的注意。罹難者范震光在那天進車間前交出違禁物時,有人聽見他的口袋里發(fā)出過金屬碰撞的“叮當”聲響,“估計是銀元”。
難道這起爆炸案的幕后元兇是幾枚銀元?是銀元碰撞后產生的火花,最終引燃炸藥導致爆炸。這個設想成立嗎?專案組立即把專家請來,要求他們對銀元是否會引燃炸藥導致爆炸予以驗證。專家找來銀元,進行了多次模仿試驗,結果表明銀元碰撞時確實能引燃炸藥。據此,推斷出范震光在操作中,不慎將銀元滑落到了正在裝箱的炸藥上,銀元碰擦產生的火花引發(fā)了爆炸。
果然,偵查員在現場附近清查出3枚已經被炸得難辨形狀的銀元。至此,專案組對這一案件給出了最終結論:這是一起由于不慎肇事而引發(fā)的特大爆炸事故。
毛澤東在聽取了爆炸案的偵查結果后,陷入了深思,同時,一系列抓安全、促生產的各種措施被寫進了共和國的日程表。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誕生始末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的“元旦社論”提出,把“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通過國家建設計劃”列為1953年的三項重大任務之一。此前,新中國成立前夕制定的《共同綱領》一直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行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制訂一部憲法,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當年12月24日下午3時許,一輛專列緩緩地駛進了北京前門火車站。毛澤東的警衛(wèi)陳長江等80多人將大量書籍、文件和一些衣物、床上用品等搬上了列車。毛澤東即將離開北京,帶著憲法起草小組的成員一同前往浙江杭州,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一年前,全國政協常委會通過了周恩來關于起草憲法的決議報告。毛澤東親自掛帥,擔任憲法起草委員會主任,主持憲法起草工作,但其間由于部分省市受災,以及毛澤東因工作繁忙數次病倒,憲法起草一再被推遲。毛澤東這次離京就是要擺脫北京的日常事務,集中精力搞好憲法起草工作。
12月28日凌晨,專列抵達杭州。毛澤東和隨行人員乘車前往杭州北山路84號,這是一個占地數百畝的民國時期所建的別墅群,其中的劉莊(現為西湖國賓館)獨領風騷,被冠以“西湖第一名園”。
毛澤東及憲法起草小組在北山路84號大院30號樓辦公。為了起草憲法,毛澤東和起草小組成員廣泛閱讀和研究了世界各類憲法。毛澤東認為制定本國憲法,參照別國憲法和中國歷史上有過的憲法,是完全有必要的。人家好的東西,結合中國國情,加以吸收;不好的甚至是反動的東西,也可以引為鑒戒。
憲法起草工作進展得比較順利。從1954年1月9日開始,到2月17日,草案初稿出來了,雖然比原計劃推遲了半個多月,但也只用了不到40天的時間。在毛澤東主持下,起草小組通讀通改。2月24日完成“二讀稿”,26日完成“三讀稿”。在毛澤東的主導下,田家英在其中承擔了很多具體工作和直接修改工作,通常徹夜不眠,甚至累得吐血。
3月初,毛澤東修改審定了《憲法草案初稿說明》,并第一次署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初稿起草小組”的落款。該文講了五個問題,其中,在第二個問題里,毛澤東對設立國家主席解釋說:“為保證國家安全起見,設了個主席。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疊床架屋地設個主席,目的是為著使國家更加安全。有議長(當時曾考慮設議長),有總理,又有個主席,就更安全些,不至于3個地方同時都出毛病。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出了毛病,那毫無辦法,只好等4年再說(當時憲法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每屆任期4年)。設國家主席,在國務院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之間有個緩沖作用?!蓖瑫r,他還提出了設立國家副主席的問題。毛澤東在憲法草案的最初稿上批示:“設副主席一人,主席因故不能執(zhí)行職務時由副主席代理之。”后來,毛澤東又在草案讀稿上批示:“副主席受委托得代行主席部分職權,此點必須加入。”他還說:“資本主義國家的總統(tǒng)可以解散國會,我們的主席不能解散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相反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倒可以罷免主席。國家主席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來的,并服從于它。”在毛澤東的再三堅持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罷免國家主席”被寫入了憲法。
3月9日,憲法起草小組拿出“四讀稿”。至此,憲法起草小組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任務,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討論修改憲法草案,提供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稿本。
3月17日,毛澤東一行回到北京,立即著手召集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討論憲法草案。經過歷時80多天的廣泛討論和反復修改,憲法草案提交全國人民公開討論的條件已經成熟。
6月1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和《關于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決議》。
兩天后,《人民日報》刊登了憲法草案全文,并發(fā)表了在全國人民中廣泛地展開討論憲法草案的社論。一場全民大討論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憲法草案全文公布后的兩個多月里,全國各界共有1.5億多人參加了憲法草案的討論,他們熱烈擁護,又提出110多萬條修改或補充意見。討論中提出的意見,都由各地黨政領導部門及時上報中央。許崇德回憶說:“1954年發(fā)生特大洪災,交通中斷了,大水沖掉了公路、鐵路,當時的討論意見用飛機運送到北京來,那真是感人?!?/p>
經過全國性大討論,憲法草案又作了一些重要修改。如8月4日,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給中央一個電報,說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有代表提出提案,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毛澤東最高榮譽勛章。中共中央秘書長鄧小平接到這份電報后,立即報送毛澤東。8月6日,毛澤東在這份電報上批示:“請即復不要通過此項提案?!痹谌裼懻撝?,還有人提議把這部憲法命名為“毛澤東憲法”,也被毛澤東拒絕了。
9月8日,在離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還剩7天的時候,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臨時會議,對即將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的憲法草案,作最后的審議。毛澤東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兩項修改意見作了詳細說明。一個是將序言中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后面加上“第一次會議”,另一個是將“莊嚴地通過我國的第一個憲法”改為“莊嚴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毛澤東說:“這些修改都是屬于文字性的,但不改不行。過去中國的憲法有9個,說這個憲法是‘我國的第一個憲法’,不妥,說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則名副其實?!?/p>
9月15日下午3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在當天的會議上,劉少奇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委托作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
5天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全票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了紀念這一盛事,當年很多人給自己的孩子取名叫“憲法”,一時之間,“李憲法”、“王憲法”遍及大江南北。
人民軍隊第一次授銜:資歷、軍功、平衡,一個都不能少
新中國成立后,部隊實行軍銜制的問題被提上日程。成立于1950年9月的領導機關總干部管理部(隸屬中央軍委,首任部長為羅榮桓)下轄的5個處中,設置負責掌管軍銜和獎勵工作的專有機構——軍銜獎勵處。同年9月13日,朱德在總干部管理部會議上針對軍銜制進一步提出:“部隊三等九級的等級制必須建立,盡量爭取在明年的服裝上把軍階標明出來?!?/p>
但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尤其是卷入朝鮮戰(zhàn)爭,國家領導人皆忙于應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因此軍銜制度進展緩慢。
1952年11月13日,從前線歸來的彭德懷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中央軍委例會,傳達了中共中央的一項重大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于1954年1月,實行三大制度(征兵制度、薪金制度、軍銜制度)。
1953年底至1954年初,軍事系統(tǒng)最高級干部會議在北京舉行,人民解放軍百余名高級將領與會。歷時55天的會議,確立了軍隊建設的總方針和總任務,規(guī)劃了軍隊建設的正規(guī)化、現代化的發(fā)展目標和藍圖,并確定實施三大制度。
新中國第一次授銜,中央可謂慎之又慎。對于授予元帥軍銜的人選,由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名,中央政治局最后審議通過;授予將軍軍銜的人選由總干部部與總政治部分別提出,再報請中央軍委批準。授銜主要是從資歷、戰(zhàn)功、德才和威望等方面綜合考慮。除了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yè)務能力、在軍隊服務的經歷及對革命事業(yè)的貢獻外,最初確定的評銜標準里還有一條:要適當照顧到各方面軍干部的相對平衡。宋任窮當時在總干部部當副部長,他晚年回憶說,總干部部面臨的任務繁重,當時耗費精力最多的是授銜和頒發(fā)勛章獎章的工作,“除了處理其他日常工作外,我們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搞這個平衡工作”。
1955年1月中旬的中共中央軍委座談會決定,授予現任軍委主席和軍委委員元帥軍銜。元帥軍銜又分大元帥和元帥。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聯名將所提名單和意見報告毛澤東。毛澤東聽完匯報后說:“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依我看,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毛澤東對劉少奇說:“你在部隊里搞過,你也是元帥?!眲⑸倨娈敿幢硎荆骸安灰u了?!敝芏鱽?、鄧小平以及已經到地方工作的鄧子恢等人,也都表示“不要評了”。
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其中規(guī)定:對創(chuàng)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zhàn)役軍團作戰(zhàn)、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當時的中央軍委主席是毛澤東,委員有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未設副主席職務。若設大元帥,毛澤東自然是不二之選,其余11人就是元帥人選。1955年9月3日,羅榮桓等將領起草的函稿中明確提到:“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11位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背肃囆∑剑@就是最終的元帥名單。
根據毛澤東的意見,轉業(yè)的部隊干部原則上不參加授予現役軍銜。9月16日,國務院討論相關問題時,主持會議的陳云解釋說:“授元帥的同志定為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zhàn)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zhàn)都是有功的,也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予,但他現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中央秘書長,搞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為還是不授予好。毛主席無論從哪方面講,都可授大元帥銜,但經中央和毛主席本人考慮,還是不授了?!?/p>
鄧小平與元帥擦肩而過,不過與鄧小平情況類似的陳毅最終卻被評為元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雖是軍委委員,但已經完全轉業(yè),在軍隊中沒有其他職務。按照這一原則,既可以授也可以不授。9月11日晚,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專門討論授予元帥軍銜問題。因周恩來在北戴河,他沒有參加。據《周恩來年譜》記載,當晚,周恩來打電話給楊尚昆,主張給陳毅授元帥銜:“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穿)。蘇聯的布爾加寧同志也有元帥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帥的頭銜了??梢哉f是一個例子?!笨梢?,在9月11日的那次會議上,人們對是否授予陳毅元帥軍銜出現了不同意見,最后周恩來出面,問題最終解決。
坊間一直流傳有粟裕辭帥一說,這個說法最重要的證據來自毛澤東的衛(wèi)士長李銀橋的口述。高層在討論誰能被評為元帥時,粟裕很有可能被提及。但從元帥提名到最后確定的過程來看,粟裕并不是元帥人選,自然談不上辭帥。有人認為從戰(zhàn)功上看,十元帥應有粟裕一席。但元帥評銜是一種綜合考量,戰(zhàn)功只是一方面,還要考慮資歷以及各方面的平衡。
說到綜合平衡,就要了解解放軍的發(fā)展演變。紅軍時期主要有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和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的紅軍以及陜北紅軍??箲?zhàn)時期主要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八路軍又有115師、120 師和129師。再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這些力量發(fā)展成為五大野戰(zhàn)軍: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北野戰(zhàn)軍。既然要考慮到在全軍中的平衡,就應盡量使每一支主要力量都有一名元帥。
紅一方面軍作為當時的中央紅軍,產生的元帥也最多,有以下8位: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陳毅、羅榮桓、聶榮臻、葉劍英。賀龍是紅二方面軍的代表,徐向前是紅四方面軍的代表,此外陳毅未隨紅一方面軍長征,代表堅持在南方八省打了三年游擊戰(zhàn)的紅軍和游擊隊。至于陜北紅軍,因為其創(chuàng)立者劉志丹已經犧牲,高崗自殺,習仲勛已經轉業(yè)擔任政務院秘書長,而其他人從資歷上看,均不具備元帥資格。陜北紅軍未能有元帥代表,算是這次評銜的遺憾。
十位元帥中,出自八路軍系統(tǒng)的有9人,其中從紅一方面軍發(fā)展出來的115師元帥最多,分別是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訓處主任(政委)羅榮桓;120師的代表是師長賀龍;129師的代表是師長劉伯承和副師長徐向前。新四軍系統(tǒng)1人,即陳毅。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五大野戰(zhàn)軍各有其代表:第一野戰(zhàn)軍有彭德懷;第二野戰(zhàn)軍有劉伯承;第三野戰(zhàn)軍有陳毅;第四野戰(zhàn)軍有林彪、羅榮桓;華北野戰(zhàn)軍有聶榮臻、徐向前。
這樣,就能理解,為什么同樣是可評可不評,鄧小平最終與元帥一銜擦肩而過,而陳毅卻能入選。鄧小平不同時期所屬的紅一方面軍、八路軍、二野均已有元帥人選,而陳毅則一人代表了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的紅軍、新四軍、第三野戰(zhàn)軍。當然這三個身份,粟裕也具備,但從資歷上看,粟裕顯然要淺一些。
元帥名單出爐后,羅榮桓就給黨中央和毛澤東寫信,說明自己比其他幾位擬授元帥軍銜的同志入伍晚,對革命貢獻不大,懇切地請求不要授給他這樣高的軍銜。毛澤東和黨中央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羅榮桓是十元帥中唯一的政工代表,政工為中國軍隊所特有,所以在元帥中一定要有一席之地。另外,羅榮桓參加過秋收起義?!叭秊掣木帯睍r,毛澤東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羅榮桓就是首批七個連隊支部書記之一。在中共建軍的三大起義中,南昌起義產生的元帥最多,廣州起義有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既參加過南昌起義,也參加過廣州起義),那么秋收起義則就是羅榮桓了。當然,論革命貢獻,羅榮桓也有資格入選,紅軍時期他當過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抗戰(zhàn)時期做過115師政委、代師長,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發(fā)展就是羅榮桓最重要的功勞之一。
徐向前也給毛澤東專門寫信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他的理由是“既然革命已經成功,當不當元帥無所謂”。其后,他不止一次地對“徐向前元帥傳記組”的人說:“許多同志犧牲了,如果他們還活著,元帥、將軍應該是他們……”葉劍英也提出:“我誠懇請求,我最多擺在大將的軍銜上?!钡?,中央都沒有同意他們的要求。
在大將評選中,主動要求降銜的事例也有不少。徐海東1940年初因為身體原因一直處于休養(yǎng)狀態(tài),他懇切地對周恩來說:“我長期養(yǎng)病,為黨工作太少了,聽說中央準備授我大將軍銜,感到有愧。我請求能將我的軍銜降低一些?!敝芏鱽碚f:“海東同志,你是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累病的嘛!你為黨的事業(yè)做出了很大貢獻,我認為授你大將軍銜不高也不低?!碑斎?,除了他對革命做出的貢獻外,還有一層原因就是他是陜北紅軍方面的代表。紅軍長征時除了3個方面軍外,還有一支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陜北,即紅25軍,徐海東是這支部隊幸存的指揮者,與陜北紅軍合編為紅15軍團之后,徐海東任軍團長,為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陜北紅軍沒有元帥入選,不可能再沒有大將。所以,徐海東的這個大將軍銜是辭不掉的。
同樣,當譚政知道自己將榮膺大將軍銜的時候也連連說:“我不夠格啊,不夠格?!辈贿^,譚政作為大將中政工干部的唯一代表,新中國成立后又是總政排名第一的副主任,所以,評定大將軍銜也在情理之中。
大將讓銜中被傳為佳話的是許光達。許光達在得知消息后,曾向賀龍“面請降銜”,當時賀龍沒有明確表示支持他的意見,許光達隨后即向軍委呈報了一份書面申請。毛澤東看了許光達的《降銜申請》后,非常感慨,在一次軍委擴大會上說:“同志們,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一位甘心把自己的級別降低的人,他就是許光達同志!這是一面鏡子!一面共產黨員毫不為己、不謀私利的鏡子!他將始終成為我黨、我軍上下的一面很好的鏡子!500年前,明朝一個大將叫作徐達,他平定中原,威震天下,如今500年后,我們人民軍隊中也有一位大將,他就是許光達,他是以他的高風亮節(jié)而名震天下的!”不過,中央并沒有同意許光達的意見,還是授予其大將軍銜。在大將名單中,他是紅二方面軍的唯一代表。
有人質疑,在紅二方面軍,無論戰(zhàn)功、威望、職務,蕭克、王震似乎都更合適。事實上,蕭克、王震原來都隸屬于紅一方面軍,直到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才帶領紅六軍團一路轉戰(zhàn),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師。而許光達則是紅二方面軍成長起來的干部。所以,許光達作為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更合適。另外,許光達被評為大將還與他當時的職務有關,作為裝甲兵司令,當時正和蘇聯人溝通學習,而蘇聯的類似兵種司令都是大將,為了方便對等開展工作,也應授予其大將軍銜。
在大將中,井岡山時期成長起來的干部有粟裕(三野代表)、羅瑞卿(華野代表)、黃克誠(四野代表)、蕭勁光(雖然也出自四野,但他當時海軍總司令的身份是入選大將的主要原因)、譚政(政工代表),人才濟濟,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背景,蕭克、王震若再評為大將,那這一支在大將中就過于龐大了?;诖?,兩人就只能屈居上將了。
決定元帥和大將人選時,還有一個必須考慮的群體,即國民黨軍隊的起義將領。當時曾有動議授傅作義大將軍銜,但比傅作義地位更高的程潛、張治中、龍云等人又如何安排?若按資格論,程潛、張治中應是元帥級別。這樣無疑又會打破原有的平衡,最后只好“一刀切”,這幾位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均未授銜。而陶峙岳、陳明仁、董其武被授予上將,成為國民黨起義將領中軍銜最高者。
此外,我軍在革命各個時期還有一些較小但也很重要的分支,在授銜時也會照顧到。比如1927年9月建立的海南島瓊崖縱隊,堅持“23年紅旗不倒”。其創(chuàng)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馮白駒授銜時擔任中共廣東省委員會書記處書記、副省長職務,故未評銜,副司令員莊田被授予中將軍銜,副司令員馬白山被授予少將軍銜。還有著名的東北抗日聯軍,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斗爭,殲滅和牽制了大量敵人,為東北和全國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評銜時,幸存的最高指揮官、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因病未參加干部評級。他雖未被授銜,但被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此外,還有6人被評為少將。
毛澤東第一次出訪始末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開國大典開始后僅兩個小時,蘇聯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照會就發(fā)到了中南海。兩個月后,毛澤東決定親赴莫斯科訪問。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談廢除不平等的中蘇舊約,就兩國的政治、經濟問題商談;同時參加斯大林七十壽辰活動。此次出訪,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訪。
除了必備物品,毛澤東出訪的衣著也是需要著重準備的。據毛澤東的衛(wèi)士李家驥回憶,周恩來和羅瑞卿都建議毛澤東順應國際禮節(jié),請他著黑色禮服,穿黑色皮鞋,甚至襪子也是黑色的。毛澤東說:“怎么這么復雜,我就不穿黑的?!敝芏鱽碜龉ぷ髡f:“咱們國家第一次以主席這樣的身份訪問蘇聯,一定要和外交禮節(jié)相適應?!泵珴蓶|聽周恩來這么解釋,就說:“那好,就一套黑色的,一套做灰的?!被疑撬矚g的顏色。
在毛澤東的行囊里,最多最重的是書?!顿Y治通鑒》《史記》《魯迅全集》,還有托爾斯泰、高爾基等人的作品,裝了整整兩箱子。
12月6日晚,毛澤東離開北京。他乘坐的從北京到滿洲里的專列是美國送給蔣介石的,但蔣介石一次都沒有坐過,只有宋美齡坐過一次。但是沒想到這個車到了東北就凍壞了,李家驥記得,當時毛澤東非常幽默地說:“不是美國什么東西都好嗎,有人甚至說月亮都是圓的,火車到了東北它怎么就凍了呢?”
到莫斯科已經零下20多攝氏度,相當冷。專列進站時候正好是中午12時,鐘聲響了起來。毛澤東要下車了,聽到鐘聲后,幽默地說:“好,用鐘聲歡迎我們?!?/p>
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莫洛托夫和元帥布爾加寧登上專列迎接毛澤東,并告知,因天氣太冷,歡迎儀式從簡。毛澤東同意蘇方的安排并發(fā)表了書面講話,指出“目前的重要任務,是鞏固中蘇兩大國的邦交和發(fā)展中蘇人民的友誼”,含蓄地反映了此次訪問的意向。隨后,毛澤東乘車前往斯大林戰(zhàn)時居住過的鄉(xiāng)間別墅下榻。蘇方為毛澤東準備了非常漂亮的彈簧床。毛澤東告訴李家驥:“你想辦法把這個墊子給我撤掉,換成木板床?!崩罴殷K覺得在外做客,不好和主人提這樣的要求,很為難。但毛澤東堅持說:“你試試看,你試試看?!庇只剡^頭來對他說:“你能不能想個辦法,我相信你能給我想個辦法。你去找大使館?!崩罴殷K量好床的尺寸通知了大使館,到下午4時多大使館把木板運來了。
當晚6時,斯大林在辦公室的小會客廳會見了毛澤東,毛澤東只帶了翻譯師哲前往。斯大林率蘇共全體政治局委員及外長在門口迎接。他握著毛澤東的手熱情地說:“你很年輕,很了不起?!泵珴蓶|回答:“我是長期受打擊排擠的人,有話無處說?!彼勾罅至⒖陶f:“勝利者是不受審的,不能譴責勝利者,這是一般的公理?!比胱螅瑑晌活I導人就國際形勢和中蘇兩國關系進行了交談,涉及和平的可能性、條約、借款和臺灣等問題,情意懇切。但在中蘇舊約問題上,斯大林卻避開了。
12月21日,毛澤東出席在蘇聯大劇院舉行的斯大林七十壽辰慶祝大會,是13個代表中首先致祝詞的外國元首,全場三次起立鼓掌。24日,毛澤東與斯大林舉行了第二次會晤,談話中斯大林仍只字不提中蘇條約問題。此后,便安排毛澤東參觀莫斯科附近的工廠,讓毛澤東觀看一些俄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歷史人物傳記片,消磨時光。斯大林還說:“毛澤東真聰明,有空就看人物傳記片,這是了解歷史最簡捷的辦法?!彼勾罅钟昧恕巴稀钡霓k法,毛澤東受到了冷落。
12月26日,在寒冷的異國他鄉(xiāng),毛澤東度過了他的56歲生日。
毛澤東此時對“艱苦”的感慨,自然包括了眼下如何處理同蘇聯以及同斯大林之間歷史和現實的關系問題。維持《雅爾塔協定》的條款以保持蘇聯在中國的既得利益,這是斯大林的根本想法。對斯大林的沉默,毛澤東非常惱火。
這時候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有一天做飯,李家驥向毛澤東請示準備飯食,剛請示完,毛澤東又把他叫回來,說:“你給我記住,要準備活魚。如果拿的是死魚來,你就把它撇回去?!崩罴殷K很納悶:為什么毛澤東突然提這樣的問題?他在國內什么都吃,剩飯第二天熱了再吃,怎么今天提出來不吃死魚,專吃活魚?
毛澤東在莫斯科為什么要強調不吃死魚,跟隨他15年的衛(wèi)士長李銀橋心知肚明。他的老伴韓桂馨回憶了她知情的那一幕。
1949年1月31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以米高揚為首的代表團來中國秘密訪問。西柏坡山區(qū)的一個小農村條件比較艱苦,不可能有美酒美食,只能用自己養(yǎng)的豬、雞,還有滹沱河里的魚來招待他們。正在用餐的時候,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米高揚問:“這條魚是活的嗎?”這一問,驚動了毛澤東。毛澤東對這件事印象很深刻。
總之,蘇聯人不僅知道毛澤東要吃活魚,也對毛澤東的脾氣有所領教。
李家驥還回憶了訪蘇期間的另一件事。一天下午,蘇方到了毛澤東駐地詢問還有什么希望和要求等冠冕堂皇的話?!白詈髥柮珴蓶|休息得怎樣,毛澤東說:‘我能休息好嗎?我來難道就是給斯大林做壽的嗎?我來難道就是吃飯、睡覺、拉屎的嗎?’”
毛澤東堅定的態(tài)度和激烈的言詞傳到了斯大林耳朵里,加上迫于各方壓力,斯大林終于妥協。1月20日,周恩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應邀到達莫斯科。2月14日,中蘇雙方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和《關于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當日晚,中國駐蘇大使王稼祥舉行盛大慶祝酒會。熱烈的氣氛為毛澤東訪蘇取得的圓滿成功畫上了句號。
然而,就在毛澤東訪蘇期間,莫斯科大劇院里卻在上演著一出名為《紅罌粟》的芭蕾舞劇。舞劇講述了在中國上海,蘇聯的一艘商船到了碼頭,一個船員和中國姑娘相愛了。兩人互相交換禮物,船員拿著馬列主義的書給了中國姑娘,中國姑娘卻送給蘇聯船員一束罌粟花。據劉錚講,原來要邀請毛澤東、周恩來去看,后來知道這個戲有問題,毛澤東和周恩來就都沒有去。
1950年2月17日,毛澤東一行離開莫斯科。長達兩個月的首次國事訪問就這樣結束了。中蘇本來就有隔閡,毛澤東的訪蘇不僅沒有化解這種隔閡,反而因為蘇聯的大國主義和大黨主義而有所增加,這是毛澤東對他第一次訪蘇耿耿于懷的原因。
下期預告:新中國第一(2)——大國外交:新中國外交風云中的六次“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