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勒其木格·黑鶴
懷中的幼鹿
我知道在附近的一片林子里,有一只母鹿快要生產(chǎn)了。
頭一天,我和維加兩個人去那里趕過,但是那只母鹿不愿意回到營地,不斷地跟我們繞圈子。因為怕它受到驚嚇,傷到肚子里的小鹿,而且天色將暗,索性就決定第二天再過去找。
但是,我們第二天剛剛進了那片林子,就看到了熊的蹤跡。顯然,夜里母鹿生下了小鹿。隨后,生產(chǎn)時血的氣味吸引來了剛剛結束冬眠的熊。此時的熊饑腸轆轆,而在森林中它卻找不到任何食物,于是就去捕捉剛剛降生不久的小馴鹿,因為它們還跑得不夠快。剛剛降生的小馴鹿,對于熊來說,就像甜美的點心一樣具有誘惑力。
這不是什么好的預兆。
隨后我們又聽到不遠處烏鴉的叫聲。這就更不好了。
顯而易見,熊已經(jīng)完成了捕獵,這些興奮地大叫的烏鴉,總是跟隨在熊的后面。
我們帶著獵犬,但是身上沒有帶大槍,只有小口徑步槍,這種槍射出的子彈對于熊來說毫無意義,甚至起不到威嚇的作用。
我和維加小心地向烏鴉發(fā)出叫聲的地方靠近。終于,在林間的一條小溪邊,發(fā)現(xiàn)了一頭被熊捕殺過的狍子。熊已經(jīng)吃了大半,此時,正有烏鴉在那里上下翻飛,分享這難得的盛宴。
我們身邊的獵犬非常謹慎地接近被捕獲的狍子,它一邊嗅聞,一邊抬起頭警惕地掃視周圍的叢林。我和維加同樣緊張,他手中拿著槍,我的手里只有一把獵刀。如果這熊飽餐之后此時正在附近昏睡,被驚擾到是非常危險的。所謂的獵刀,在它的面前就像牙簽一樣毫無意義。
發(fā)現(xiàn)不是馴鹿之后,我們慢慢退后,退到很遠的地方??吹将C犬背脊上聳立而起的硬毛慢慢地平復下來,我才放下心來,我們可以不用再像剛才那樣躡手躡腳了。這時我才感覺到,自己后背的衣服已經(jīng)被汗洇濕了,那是因為恐懼。
但是母鹿和小鹿都消失了。
我們在昨天看到母鹿的地方找了很久。
作為曾經(jīng)的獵人,維加擁有很了不起的追蹤能力。他告訴我,昨天晚上母鹿產(chǎn)下小鹿的地方只看到了熊追捕母鹿的足跡,后來,母鹿跑遠了。但是,我們沒有找到小鹿被捕殺的痕跡。
我們在那片林地里來來回回地找了很久,卻一直沒有找到小鹿。后來,我們決定放棄,坐在一根倒木上喝水休息。
獵犬也累了,臥在我的腳邊。
突然,正在舔舐自己腳掌上被荊棘刺破的傷口的獵犬動作突然停滯,它望向森林中的某處,慢慢地站起身,目不轉睛地望向那里。但是,我什么也看不見。
獵犬的舉動讓我和維加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他拎起放在一邊的槍,直接上肩,我抽出了腰間的獵刀。
吃飽的熊醒過來了?
周圍如此安靜。我們等待著。
我實在看不出獵犬死死盯著的那片灌木叢究竟有什么不同,我只知道,那里無論如何藏不下一頭熊,除非是一頭小熊。
我和維加跟在獵犬的身后,慢慢地接近那片灌木叢。它低頭嗅著什么,而且緊繃的身體顯然放松下來,輕輕地搖晃著尾巴。獵犬回頭看看我。
但是,我還是沒有看清那是什么。
直到我蹲在地上,才終于看清這只臥在地上的小馴鹿。它趴在那里一動不動,皮毛的顏色跟周圍的景致沒有任何區(qū)別,如果不是因為帶著獵犬,我根本無法發(fā)現(xiàn)它。它竟然可以跟自然的色彩如此契合。這也是馴鹿在野生環(huán)境中的自我保護方式吧,剛剛降生不久的小鹿尚不具備長距離奔跑的能力,所以一旦遇到危險,它們就會臥在地面上一動不動,它們的毛色就如同大地的顏色。而母鹿會在引跑捕獵者之后再回來尋找小鹿。
獵犬觸碰著它。
被這樣關注,這只臥在地上的小鹿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它慢慢地站了起來。當然,它并沒有逃走,而是慢慢地向我走了過來。
它很小很輕,像從這森林大地上浮起的一個小小的精靈,在陽光下慢慢走來。它的眼睛亮極了,很大。
它走到我的身邊,輕輕觸碰我的手指,然后開始吸吮。顯然,它餓了。我抱起它,它那么輕,腿那么長,身上的皮毛又是那么的輕軟,而它的蹄子,竟然像煮得過久的栗子一樣,是柔軟的。
真是可愛的小東西,我真的怕把它弄壞了。
一般情況下,我不會觸碰剛剛降生不久的小鹿。剛剛出生的小鹿一旦被人類觸碰,沾染上人類的氣味,那么母鹿就會將它們拋棄,甚至傷害它們。動物對幼崽的愛,有時更多的是源于某種氣味或者激素的驅使。
但是,現(xiàn)在,必須把它帶回營地。我們并不清楚母鹿的去向,不知道它是逃走了還是被熊捕殺了。
就這樣,這只小鹿被我抱回了營地。
有兩天的時間,它一直生活在我的帳篷里,每天我會用其他馴鹿的奶喂它。因為山上沒有奶嘴,它又不會直接從盆子里喝奶,于是,我就用小瓶子做了個奶瓶,天天給它喂奶。
第三天的早晨,那只母鹿回來了。它疲憊不堪,身上還有被熊抓傷的傷痕,還好并不嚴重。我簡單地幫這只母鹿處理了一下傷口,就將小鹿帶到它身邊。
我原以為小鹿的身上已經(jīng)沾染了人類的氣息,要讓它接納小鹿還要頗費一番周折,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母鹿迅速地接納了自己的小鹿。
這是一只運氣不錯的小鹿。
白樺樹的眼睛
在白樺林中行走時,我經(jīng)常會注意到白樺樹的樹干上的那些眼睛。真的像眼睛,就那樣靜靜地看著你。
后來查了一下,那眼睛叫作皮孔。皮孔是植物的莖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同葉片上的氣孔的作用是一樣的。
每一棵白樺樹上都有很多這樣的眼睛,它們安靜恬然,目視著森林的春夏秋冬一季季走過。這是森林中的目光。
所以,在森林中行走的時候,我們是被森林注視著的。
蟻丘
在干燥的松林中行走時經(jīng)??梢钥吹竭@樣一個個金黃色的小丘。
這是由林蟻建造的蟻丘,有些大的,高度可以超過一米。
我查過一些資料。林蟻建造這樣的小丘,是為了避開地面潮濕帶來的寒氣,這層殼狀保護物可以減少熱量和水分的流失,而蟻丘突出的部分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表面積,讓整個蟻巢接受更多的陽光。而堆砌成小丘的這些松針和細枝落葉等有機物,在腐爛的過程中又可以產(chǎn)生很多熱量。
我們平時并不注意的螞蟻,竟然是了不起的建筑師。
獺祭圖
獺祭,又稱為獺祭魚。獺祭,最早出現(xiàn)于《禮記·月令》中:“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p>
其實這里說的是春天到來的時候物候的變化,“隨著溫暖的東風吹來,冰雪解凍,蟄伏的昆蟲振翅欲飛,魚浮出冰面,水獺祭魚?!?/p>
水獺在捕獲到魚之后,經(jīng)常將魚一條條陳列在岸邊。古人認為,這情形很像是陳列祭祀的供品,所以就稱之為獺祭魚或獺祭。
而獺祭圖是指一種靜物繪畫,將很多物體陳列在一起作為素材繪制出來的繪畫作品。
因為每次上山都要攜帶大量的裝備,那時候就養(yǎng)成了一種將所有裝備擺在一起拍攝的習慣。后來,在刀具收藏愛好者中流行一種叫作EDC(Every Day Carry)的習慣,就是指每天攜帶的隨身物品。人們將自己每天隨身攜帶的東西拍照上傳,與朋友們分享。這個,應該算是另一種方式的獺祭吧。
每次上山閑暇的時候,我總會把裝備拍一下?,F(xiàn)在找出以前的圖片,發(fā)現(xiàn)有些東西已經(jīng)找不到了,有些刀送給朋友了,在森林中他們比我更需要這些工具。有些背包已經(jīng)因為使用多年,不能再用了。
(未完待續(xù))
選摘自《我的原始森林筆記》
附一份無意中找到的裝備清單
2006年5月 進大興安嶺裝備
食物(以3—4天量計算):牛肉干、包裝牛肉、糖、奶粉(煉乳)、巧克力、奶糖、速食米飯、快餐面;
食具:勺子、小鍋、筷子;
洗漱用品:毛巾、香皂(盡量用皂液,便于攜帶)、鏡子;
藏香:(不上敖包,取消);
基本用品:刀(大刀、小刀)、火機、火柴、蠟燭(可在山下購買)、水杯、鋼絲繩、望遠鏡(根據(jù)背包容量增減);
藥品:金施爾康、維生素、腸胃藥、抗菌藥、邦迪;
裝備:背包(防雨罩、可考慮帶一小包)、帳篷、睡袋(考慮內(nèi)袋)、防潮墊、適量的裝備帶;
鞋:兩雙(登山鞋、拖鞋)、準備雪套;
給山上朋友的禮物:絲巾三條、鞋一雙(根據(jù)背包容量)、刀兩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