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皮亞杰曾經(jīng)說過,學習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不斷通過反復思考招致錯誤的緣由并逐漸消除錯誤的過程.這使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1)學習是一個比較長的、不斷的糾錯過程,糾錯是學習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是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2)糾錯行為的主體應該是學習者本人而不是別人;(3)糾錯本身是一個從思考錯誤到解決錯誤的過程,它不同于一時的糾錯行為(例如,劃掉錯誤,寫上正確答案就完事).而是一個漫長且堅定的學習態(tài)度。
關鍵詞:高中學;糾錯能力
一、“點明錯誤+評語”,激勵學生自我糾錯
當前教師使用的最普通的糾正錯誤的方法是支出學生的錯誤并給出正確的答案,在書面作業(yè)的糾錯中也是如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每當學生在拿到發(fā)回去的作業(yè)本時,他們首先關注的是自己的作業(yè)是“√”多還是“×”多,是多少分〔如果是打分的話〕;其次是看老師有沒有幫他們糾正錯誤,糾正了多少,有沒有評語等,而對于老師協(xié)商的答案,很少有學生去細細研究加以吸收消化,至于自己為什么會犯錯,如何去改正錯誤的就更少了。事實上,教師的這種不辭辛苦的代勞是學生失去了許多自我糾錯的機會,也大大弱化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志會增長學生依賴性,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我們不妨采取“點明錯誤+評語”的方法來激勵學生進行自我糾錯。比如在給學生糾正錯誤的時候,不應該只是在錯誤的地方標明,更應該給出思路,而不是說這個答案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其次,在學生的作業(yè)后面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評語,而不只是當面批評,以免學生情緒失落并失去學習和糾正錯誤的興趣。當老師把附有思路和評語的作業(yè)發(fā)給學生時,在課堂上有意識的騰出些時間讓學生們辨認自己的錯誤并加以糾正。這樣做能使學生對所犯的錯誤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也能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監(jiān)督自己盡量少犯錯誤的習慣。
二、樹立學生糾錯的自主意識,讓糾錯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的培養(yǎng)并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的認同并自覺的實施。布魯納曾說過:“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在多年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一方面忌諱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而另一方面喜歡指出別人的錯誤,自尊心和好勝心都很強。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引導學生相互糾錯,往往會得到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選擇性的讓學生主動參與作業(yè)或小測評價,讓學生相互糾錯,并對糾錯認真的同學給予表揚或獎勵。通過這種糾錯方式,學生們對待作業(yè)更加認真,生怕被其他同學抓住自己的錯誤。
分析學生錯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審題不清所導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具體題目中如何圈點出關鍵詞。例如,“漿細胞合成并分泌抗體的過程,有關的結構有哪些?有關的細胞器有哪些?有關的膜性細胞器有哪些?”不同的問法,答案就很可能不同。所以審題時,督促學生養(yǎng)成圈點關鍵詞的習慣,對于減少因?qū)忣}發(fā)生的錯誤有很大幫助。
在實際教學中,總會聽到老師抱怨:“這道題在課堂上講了不知多少遍,結果還是錯!”這句話從一個方面講是學生犯錯誤的反復性,另一個方面說明我們的糾錯教學效率低下,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教師對日常試卷、作業(yè)糾錯教學的反思。試卷中常有學生因字跡潦草、錯別字、語言表達能力差、專業(yè)術語不規(guī)范等原因而被扣分。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或講評中,要切實糾正不良書寫習慣及強化答題的規(guī)范性,平時有意多做一些針對性練習,在訓練中要求多寫,多與參考答案進行比照,找出差距,使自己的思維方式逐漸與出題者相靠攏,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在高三總復習階段,教師如果能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語言表達、解題技巧等方面可能發(fā)生的錯誤狀況,在課堂中可通過各種提問,有意識地讓學生暴露錯誤,并加以因勢利導。這樣的教學過程,既能突破難點,又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復習課的有效性。例如:在復習種群概念時,筆者先讓學生讀概念,把概念中的關鍵詞圈出來,學生就圈出“同種”“全部”兩個詞,有些學生還圈出“自然區(qū)域”等,筆者進一步舉例子讓學生判斷,如“一片草地上所有的雜草是不是一個種群呢?一個池塘里所有的魚呢?一塊朽木上所有的真菌呢?學生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是”,經(jīng)過爭辯后發(fā)現(xiàn)這些都不是一個種群,因為可能包含多種生物。筆者再讓學生判斷“一座山上所有雌性老鼠是一個種群嗎?”“動物園里的所有老虎呢?”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很快地回答“不是”。可見,有時一些錯誤的例子,更有利于學生在“自我否定”的過程進行知識的構建。
三、提升學生整理錯題的水平,讓糾錯轉(zhuǎn)化為寶貴財富
利用錯題本糾錯,是高中學生學習各學科普遍且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生物也是如此。但學生面對如此多的錯題該怎么整理呢?能不能堅持下來并且有效的利用錯題本呢?
養(yǎng)成糾錯習慣,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整理錯題的重要性。筆者讓學生對比半個學期以來,平時三本練習及試卷中出現(xiàn)的錯誤,學生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錯誤大多數(shù)都相似。若是第一次出錯,就能將其收入錯題本,進行剖析,深刻理解,則可避免出現(xiàn)后續(xù)的錯誤。那么錯題本要如何建立呢?
方法上,筆者要求每一堂課,學生糾錯本隨時準備好,以便記錄課堂中發(fā)現(xiàn)的容易錯誤的知識點;對于講評課后,自身練習中遇到的典型錯題,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及時整理;每個周末,筆者會特意少布置作業(yè),而是要求學生整理本周或近期的經(jīng)典題型,并將其分專題歸類。每周一會抽查糾錯本,并對學生的錯題本做批改評價,并在班級展出優(yōu)秀的糾錯本范例并加以表揚,督促其他同學學習改進。通過這種強制檢查,樹立榜樣的做法使大多數(shù)學生不僅建立了合格的糾錯本,而且能夠堅持下來。
內(nèi)容上,不是任何的錯題都進行糾錯,對于某些簡單、低級的錯誤,就沒有必要進行糾錯。糾錯本可分為不同版塊:如易錯易忘知識點、典型錯題、創(chuàng)新題型、實驗注意事項等。具體的做法有:①對于某些因?qū)忣}不清而導致的失誤,就不用將原題抄入糾錯本,只需將反省審題失誤的情況記錄在錯題本中;②對于某些選擇題,只是因為某個知識點缺失而導致的錯誤,就不需要將整題抄下,只需把相關知識點記錄在錯題本中;③對于經(jīng)典題型,需要系統(tǒng)整理。例如,復習完必修一、必修二兩本書后,可以整理一下經(jīng)典題型。
格式上,一般體現(xiàn)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原題(抄寫或剪貼)、錯解、錯誤原因分析、正解、規(guī)律總結與啟示、相關知識鏈接、類似考題或變式考題。對于每一道經(jīng)典錯題尤其是對“錯誤原因分析”及“規(guī)律總結與啟示”要分析到位,該部分最好用紅筆記錄作為警示。
熟話說,擁有了一個良好的習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學生若能真正將錯誤視為寶貴的資源,正視錯誤、糾正錯誤,反思錯誤背后的問題所在,就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有助于復習效率的提高。同時也要注意不論采取什么方式糾錯,都應本著友善和藹的原則,以防矯枉過正??傊?,讓我們總復習階段的教學,因關注學生的錯誤而更加精彩吧!
參考文獻:
[1]淺談高中生物總復習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習慣
[2]淺談學生自我糾錯能力的培養(yǎng)
作者簡介:邵翱緒(1980.12-),男,籍貫:山東省萊西市,民族:漢族,畢業(yè)學校:首都師范大學,單位:山東省萊西市實驗學校,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數(shù)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