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
唐代的長安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京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全城除去城北的皇宮和東西兩市,共有一百一十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坊,坊與坊之間交叉著筆直的街道。它自從582年(隋文帝開皇二年)建立后,隨時都在發(fā)展著,到了天寶時期可以說是達到極點。里邊散布著統(tǒng)治者的宮殿府邸、各種宗教的廟宇、商店和旅舍,以及公開的和私人的園林。唐代著名的詩人很少沒有到過長安的,他們都愛用他們的詩句寫出長安地勢的雄渾、城坊的整飭、統(tǒng)治階級豪華的生活和日日夜夜在那里演出的興衰隆替的活劇。
杜甫在他三十五歲時(746)到了長安,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一個官職。初到長安,漫游時代的豪放情緒還沒有消逝,他在咸陽的旅舍里度天寶五載的除夕時,還能和旅舍里的客人們在明亮的燭光下高呼賭博。但等到他和長安的現(xiàn)實接觸漸多,豪放的情緒也就逐漸收斂,這中間他對于過去自由的生活感到無限的依戀。
唐玄宗終日在深宮里縱情聲色,對于外邊的情況一天比一天模糊,從一個精明有為的帝王變成一個糊涂天子。747年,他詔征文學(xué)藝術(shù)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李林甫最疾恨文人和藝術(shù)家,因為這些人來自民間,不識“禮度”,他恐怕他們?nèi)我馀u朝政,對他不利,于是擺布陰謀,讓這次應(yīng)征的舉人在考試時沒有一人及第。揭曉后,他反而上表祝賀,說這足以證明如今的民間沒有剩余的賢能。玄宗也只好這樣受他蒙混。杜甫和詩人元結(jié)(723—772)都曾經(jīng)參加過這個欺騙的考試。杜甫本來把這次考試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為一定能夠成功,不料得到這樣的結(jié)果。
這是杜甫在李林甫的陰謀政治里遇到的打擊,同時他私人的經(jīng)濟情形也起了大變化。他父親可能在奉天縣令的任上不久便死去了;他在長安一帶流浪,一天比一天窮困,為了維持生活,他不能不低聲下氣,充作幾個貴族府邸中的“賓客”。
當(dāng)時有一小部分貴族承襲著前代的遺風(fēng),除去在他們的府邸園林中享受閑散的生活外,還延攬幾個文人、樂工、書家、畫師作為生活的點綴。他們在政治上不會起什么作用,可是據(jù)有充足的財富,隨時給賓客們一些小恩小惠。賓客追隨著他們,陪他們詩酒宴游,維持自己可憐的生計;有時酒酣耳熱,主客間也仿佛暫時泯除了等級的界限,彼此成為“朋友”。杜甫就作過這樣的賓客。他除此以外,還找到一個副業(yè),他在山野里采擷或在階前種植一些藥物,隨時呈獻給他們,換取一些“藥價”,表示從他們手里領(lǐng)到的錢財不是白白得來的。這就是他后來所說的“賣藥都市,寄食友朋”。
玄宗在751年(天寶十載)正月八日到十日的三天內(nèi)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太廟和天地。杜甫正感到無路可走,于是趁這機會寫成三篇《大禮賦》,把《進三大禮賦表》投入延恩匭。想不到這三篇賦竟產(chǎn)生了效果,玄宗讀后,十分贊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成為他長安十年內(nèi)最炫耀的一個時期。他在一天內(nèi)聲名大噪,考試時集賢院的學(xué)士們圍繞著觀看他??墒沁@個幸運一閃便過去了??荚嚭笏群蚍职l(fā),卻永無下文,這也是李林甫在從中作祟。他只好長期地等待,等到第二年的春天他又回到洛陽小住時,他絕望地向集賢院的兩個學(xué)士說,仕進的前途沒有多大希望了,只有繼承祖父的名聲努力作詩吧。
但他并不完全斷念。754年又接連進了兩篇賦:《封西岳賦》和《雕賦》,他在這兩篇賦的進表里仍舊是渴望仕進,把他窮苦的生活寫得十分凄涼。同時他也不加選擇,投詩給那些他并不十分尊重的權(quán)要,請求他們援引。他寫詩給翰林張垍、京兆尹鮮于仲通、來長安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這些詩都是用排律寫成的,具有一定的格式:首先頌揚他們的功業(yè),隨后陳述自己的窘?jīng)r,最后說出投詩的本意,說得又可憐、又迫切,排律里堆砌的典故也掩蓋不住他凄苦的心情。從這里我們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貧窮壓迫,一方面被事業(yè)心驅(qū)使,為了求得一個官職已經(jīng)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
753年八月,長安霖雨成災(zāi),米價騰貴,政府從太倉里撥出十萬石米減價糶給市民,每人每天領(lǐng)米五升,一直延續(xù)到第二年的春天。杜甫也屬于天天從太倉里領(lǐng)米的人。
751年(天寶十載)以前,杜甫在長安和長安附近流浪,并沒有一定的寓所,居住的多半是客舍。751年以后,他的詩里才漸漸提到曲江,提到杜陵,他的游蹤也多半限制在城南一帶。長安以北直到渭水南岸是禁苑,供皇帝游獵;城南是山林勝地,許多貴族顯宦在那里建筑他們的別墅園亭,從城東南角的曲江越過城外的少陵原、神禾原,一直擴張到終南山。那一帶的名勝,如樊川北岸的杜曲、韋曲、安樂公主在韋曲北開鑿的定昆池、韋曲西的何將軍山林,以及皇子陂、第五橋、丈八溝、下杜城……這些地名都在杜甫長安后期的詩中出現(xiàn)了。由“寸步曲江頭”和“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那樣的詩句我們可以揣想,杜甫在751年后已經(jīng)在曲江南、少陵北、下杜城東、杜陵西一帶地方有了定居,并且此后也起始自稱為“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或“杜陵布衣”。
選自《杜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