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友
摘要:有一些課文反映的是同一內(nèi)容,但處在不同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因不同編寫人員的定位不同,各自的呈現(xiàn)方式和編寫意圖也各不相同。教師如果能夠首先對此類課文進行比較,不僅可以更便捷地揣摩出編者意圖,而且可以駕輕就熟地對其他課文進行比較研究,分享“同文異選,一綱多本”帶來的學術(shù)繁榮。
關(guān)鍵詞:同文異選;教科書;對話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閱讀教學的對話者中,“教科書編者”得以公開亮相并位于文本之前,首次走向閱讀教學的對話席,成為閱讀教學多重對話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一語言材料經(jīng)過改編,在不同版本教材中被選用,為教師解讀文本提供了嶄新的視角。以林清玄《鞋匠與總統(tǒng)》一文為例,如果教師與教科書編者經(jīng)歷深度對話,就能更好地把握課程特質(zhì),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一、在對話中明確人文主題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響,林清玄的散文往往充滿了禪意,體現(xiàn)出一種宗教視域下的慈悲仁愛情懷,透出濃郁的平民意識及平等理念?!缎撑c總統(tǒng)》一文,原文敘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是美國總統(tǒng)林肯參加參議院會議,因出身貧寒,受到了貴族議員的羞辱,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寬容,在演講中捍衛(wèi)了自己的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愛戴。第二個故事是六祖慧能遭到五祖的地域歧視,他以佛性平等的堅定信念獲得五祖的衣缽。林清玄這篇散文要表達的人文主題,在文章末尾兩段作了明確陳述,即:“批評、訕笑、毀謗的石頭,有時正是通向自信、瀟灑、自由的臺階。那些沒有被嘲笑與批評的黑暗所包圍過的人,就永遠無法在心里點起一盞長明之燈?!?/p>
課文《鞋匠的兒子》在蘇教版中被安排在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這一單元以“名人風采”為人文主題,同單元的課文還有《給家鄉(xiāng)孩子的信》《錢學森》《詹天佑》。眾所周知,語文課程除了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還應通過人文主題突出的選文,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本單元課文中的巴金、錢學森、詹天佑和林肯分別代表著文學家、科學家、工程師和政治家等名人,涉及領(lǐng)域廣,代表性強。對話編者不難發(fā)現(xiàn),蘇教版選文刪除了六祖慧能的故事及文末揭示中心的兩段話,只保留了“參議院的演講”一部分,但增加了林肯在南北戰(zhàn)爭中維護國家統(tǒng)一這一原文中沒有的故事。一刪一增,文章立意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原文的寫作意圖是傳遞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學會在逆境中如何轉(zhuǎn)敗為勝,而課文的主題則是在彰顯林肯追求社會平等、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人格魅力。這樣的改編,使原文神秘的禪悟主題模糊了,而學生從名人身上獲得的核心價值觀和愛國情懷大大增強了。教師通過與教科書編者的對話,才能明晰改編后的課文的人文價值取向,語文的育人目標才不會被肆意弱化或曲解。
二、在對話中發(fā)掘課程資源
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的價值不在于閱讀多少課文,而在于用課文學習閱讀,學會閱讀。以人教版《鞋匠的兒子》為例,教科書編者選編課文時,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閱讀心理的適切性和語用能力的適宜性。編者刪掉了六祖慧能的故事,因為佛教故事可讀性不強,對閱讀者來說有一定的陌生感,而且佛教話題沉重而深邃,禪悟境界也非一般人能企及。這樣的刪減適應了學生的身心規(guī)律和閱讀水準,是為學習者而改編。人教版保留其他內(nèi)容,并將此文安排在選讀課文單元。這樣的課文一事一理,篇幅短小,結(jié)構(gòu)緊湊,主題突出,適合作為學生自主閱讀材料。這樣的課文能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與積累,在自主閱讀中領(lǐng)悟文化內(nèi)涵和語文運用規(guī)律。
與編者對話,還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內(nèi)容剪裁背后的意義,更準確地把握文本思想內(nèi)涵與課程價值取向。筆者通過比照閱讀發(fā)現(xiàn),不同版本的教科書無一例外保留了林肯“參議院演講”這一內(nèi)容。這里有兩條線索,一條描寫了林肯的三段演講,分別是對自己、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對所有的參議員談自己的鞋匠父親,態(tài)度謙遜,語言質(zhì)樸,感情真摯,耐人尋味。另一條線索描寫了參議員對林肯態(tài)度的變化,從林肯當上總統(tǒng)的那一刻的“尷尬”,到林肯首次在參議院演講時因為“羞辱”他而“大笑”,到林肯第一段演講參議院“陷入一片靜默”,到林肯演講后參議院“所有的嘲笑聲全都化成贊嘆的掌聲”。這兩條互為交融的明線之下,其實還有一條暗線在層層推進,那就是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在語言背后漸露端倪,這不僅是參議員態(tài)度發(fā)生巨變的原因,也是作為文本教材的人文核心所在。文不僅要載道,更要讓學習者學會怎樣載道。學生能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初步領(lǐng)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這就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也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質(zhì)。
三、在對話中生成言語智慧
林清玄的散文創(chuàng)作包含了深遠的禪意,他善于從平常之物著眼,運用清新雋永的語言,帶領(lǐng)讀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索生命的玄機。我們讀散文《鞋匠與總統(tǒng)》,從題目中不難發(fā)現(xiàn),林清玄無非把總統(tǒng)林肯和鞋匠父親的故事作為話題,開啟探索之旅,直面生命問題,抽絲剝繭,最終超越故事本身,讓讀者收獲怦然心動的感悟。題為文眼,課文《鞋匠的兒子》,從題目看即是一篇寫人散文,閱讀者解讀文本時會思考:這是一個怎樣的人?文章會選擇什么材料、塑造人物的什么品質(zhì)?材料詳略、結(jié)構(gòu)順序有何講究?這些問題就像導航儀,牽引著學生豐富語用認知,生成言語智慧。和本單元的其他課文相比,蘇教版《鞋匠的兒子》沒有直接揭示主題,“參議院演講”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兩段材料,一前一后,一詳一略,一鮮活具體一抽象概述,體現(xiàn)了編者謀篇布局、意在筆先的匠心。
對話編者,應將閱讀視角延伸到言語內(nèi)容和言語形式的細枝末節(jié),品嘗“這么說”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感覺”。開篇第一段“在林肯當選美國總統(tǒng)的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們都感到尷尬,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皩擂巍边@一詞語,學生并不難理解,但教師如果淺嘗輒止,便讀不出其背后的蹊蹺和無理?!皩擂巍北玖x是處境困難,無所適從,讓人感覺很難為情。林肯成為民選總統(tǒng),大家為什么“尷尬”?參議員的難為情從何而來?參議員的窘境又從何談起?此時,如果與林肯的出身建立起勾連,就會發(fā)現(xiàn)參議員的“尷尬”僅僅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從林肯的出生卑微,到眾參議員們出身名門望族,“尷尬”一詞讓學生體會到美國彼時的上流社會等級觀念的根深蒂固。從眾議員們那份理所當然的“尷尬”,從敘述者看似不經(jīng)意的用詞,不僅生動地描繪了一群傲慢與偏見者的丑惡嘴臉,更折射出當時美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已經(jīng)成為一種潛意識、一種集體無意識。教師如此對話,才能為作品牢牢地定準基調(diào),學生才會讀懂下文:林肯是怎樣用一腔去等級化的強烈激情打動參議員,最后改變了一群人,也避免了國家分裂。文本解讀不能放過學習者不易讀懂的細微之處,用朱自清先生的話來說,這叫“體會那微妙的嚼咬的味兒”。
同一篇作品被不同的編者選進教材,離不開編者獨特的眼光和縝密的思考?!芭c教科書編者對話”,不僅是語言文字的交流、精神的相遇、情感的融合,更是從編者立場對語文課程價值的深度探尋與發(fā)掘。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