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十分看重,其中,在沿革我國傳統(tǒng)“民族民間樂器”的道路上,有許多成功的案例,這期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葫蘆絲”了。本文對“葫蘆絲”的沿革從文化、歷史、制作以及作品等多個角度出發(fā),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其目的是為其他的“民族樂器”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民族樂器;葫蘆絲;沿襲;改革
1 葫蘆絲的文化
葫蘆絲起源于2000多年以前的西漢時期,現(xiàn)在的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的石寨山曾挖掘出演奏葫蘆絲的青銅塑像?!昂J絲”在傣語里面原被叫做“篳郎木叨”。是流行于云南地區(qū)的佤、傣、布朗、德昂、阿昌等少數民族中間的一種十分有趣的民族樂器,在分類上,屬于“簧管類氣鳴樂器”。
2 葫蘆絲的歷史
在新中國成立前,葫蘆絲僅僅是流傳在其發(fā)源地,其發(fā)展環(huán)境蔽塞、交流停滯、制作方式的落后,都使得葫蘆絲的發(fā)展受到嚴重的阻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由著名音樂家林之音于1954 年上半年帶隊云南省歌舞團音樂小組至德宏州,才在音樂采風中發(fā)現(xiàn)葫蘆絲,并將其帶回昆明。至此,葫蘆絲才正式走出其發(fā)源地。
漸漸地葫蘆絲真正走進大眾視野的時間,是上世紀走向舞臺,邁出國門。這讓葫蘆絲進入到了廣大的作曲家、演奏家、樂器改革家們的眼中。
之后,全國各地正式成立了“葫蘆絲巴烏專業(yè)委員會”,并舉辦“葫蘆絲邀請賽”。這種類型的邀請賽和文化節(jié)越來愈多,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是繁榮了葫蘆絲演奏事業(yè)。
3 葫蘆絲的制作
葫蘆絲的構造主要有三大部分組成,即葫蘆、竹管和簧片。具體如下圖所示:
圖1 葫蘆絲的構造
古早之時,葫蘆絲的一直是以純手工的方式進行加工制作,而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對葫蘆絲日益增加的需求以及現(xiàn)代機械的進步,逐漸演變成現(xiàn)代的機械生產為主,手工輔助的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兩種方式對于葫蘆絲的生產加工,有著不同但同樣重要的作用,并且到今天,在葫蘆絲的生產制作中,依然沿襲了這兩種生產方式。
葫蘆絲手工生產中,所使用的是一些日常的工具,早期的葫蘆絲制作要靠個人的經驗來把控一些重要數據,不僅生產過程繁瑣,而且制作工序多,制作任務量重,產品質量不能保證,產品風格不統(tǒng)一。改革開放后,我國快速發(fā)展的經濟使得各行各業(yè)的生產技術,不斷升級,也使得制作葫蘆絲從手工進入到半機械化的進程。在現(xiàn)代的葫蘆絲制作生產中,大多數采取流水線的模塊化作業(yè),歷經幾個模塊,工序多達50道以上,并經過專人把關,極大的提高了葫蘆絲的生產效率的同時,也確保了葫蘆絲的音準、音色等質量。
4 當代葫蘆絲大師
在“葫蘆絲”的沿革道路上,除了生產工藝的改良,還需要對葫蘆絲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工作。而這些都離不開眾多的葫蘆絲樂器大師的努力。他們從改良樂器、音樂教育、葫蘆絲的作品創(chuàng)作等方面,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早期楊建生、張祖豫、哏德全、龔全國等人讓葫蘆絲文化逐漸為人們所熟知,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上了葫蘆絲演奏,他們熱衷于表演和傳承這一藝術形式。當代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便是青年葫蘆絲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李春華了。
他搜集民間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了許多作品和教材,已出版作品有《葫蘆絲巴烏演奏指南》、《葫蘆絲巴烏使用教程》、《葫蘆絲 OK版》、《醉人的葫蘆絲》、《歡樂的葫蘆絲》等。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絲戀》、《花滿樓》、《葫蘆情》》、《梨花雨》、《木鼓神韻》、《斷橋殘月》、《雪蓮花開》、《清清玉湖水》、《風中的葫蘆》、《藍色的香巴拉》、《孤獨的黑駿馬》等作品。他編著的《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在葫蘆絲的教學中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成為當前葫蘆絲入門教學中普及率最高的一本教材書。他在沿襲傳統(tǒng)葫蘆絲音樂的基礎上開發(fā)了超七孔葫蘆絲的新領域,在樂器改革和作品創(chuàng)作方面取得了新的拓展。葫蘆絲的音域得到了較大的擴展,同時樂曲的表現(xiàn)力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李春華老師為此創(chuàng)作了新的一批作品,例如:《山之子》、《賽馬變奏曲》、《春暖花鄉(xiāng)》、《醉雨》等,同時還編寫了《專業(yè)葫蘆絲基礎教程》以及配套的音樂教材。
5 結論
綜上述所,在“葫蘆絲”的沿革道路上,離不開眾多的民間手工藝人,也離不開無數的樂器大師的努力和奮斗,更離不開技術的進步以及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厥兹甑摹昂J絲”沿革歷程,不管是葫蘆絲的制作,還是葫蘆絲的教育工作,及至統(tǒng)一標準的葫蘆絲考級、演出、比賽等,方方面面都是快速且完善的發(fā)展著,期間,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發(fā)展,都帶動了社會效益,而正是這些效益,推動著快速發(fā)展的葫蘆絲文化,使之長盛不衰!這一點值得許多還在傳承和發(fā)展中摸索的“民族樂器”去思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郭蕾.淺析葫蘆絲藝術的發(fā)展[J].北方音樂,2017,37(24):28.
[2]楊照錄.讓藝術植根今天 ?綻放未來——重慶市云陽縣龍池初級中學“葫蘆絲”特色教育發(fā)展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十三)[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7:2.
[3]吳學源.葫蘆絲的流變與發(fā)展[J].民族藝術研究,2017,30(06):122-132.
[4]關鑫.音樂文化傳承下的葫蘆絲教學方法淺析[A].吉林市東方智慧教育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全國智慧型教師培養(yǎng)體系建構模式學術會議二等獎論文集[C].吉林市東方智慧教育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吉林市東方智慧教育咨詢服務有限公司,2016:7.
[5]張凱.試論葫蘆絲的傳承與發(fā)展[D].云南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秦藝(1988.10-),女,漢,籍貫:安徽;學歷:碩士;職稱:助教;現(xiàn)工作或學習單位: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理論方向。畢業(yè)于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音樂教育學碩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葫蘆絲巴烏委員會考級考官;云南藝術學院考級考官。就職于江蘇省南通師范學院音樂系;2010年發(fā)行個人專輯《情意》,創(chuàng)作作品《相思橋》、《花開如云》等。曾受邀赴南非、美國、維也納等國家和地區(qū)參加文化交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