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婭
? 日前,有網友發(fā)帖稱,安徽省太和縣太和中學高一21班李姓老師體罰學生。媒體介入后,太和縣教育局官微回應稱,將李老師崗位等級從副高級教師5級降為副高級教師7級,并調離太和中學到太和五中(農村高中)工作。通報中特意給“農村高中”加了括號,發(fā)出后引起諸多爭議。 (4月3日 中華網)
? 教師體罰學生、媒體積極介入、主管部門及時處置,新聞的前半部分似乎是一條反對校園暴力、宣揚正義的消息,但再看看新聞的后半部分:作為處罰,李姓老師被降級,調離崗位后安排到農村高中工作。教師違規(guī),調離原崗位無可厚非,但農村學校豈是問題老師的“收容站”“流放地”,這樣的處罰難免偏頗,授人口實。
? 當?shù)亟逃姓块T將“農村高中”四個字作為備注加以強調,無非想說明兩點:一來,農村教師的地位低,從城市調到農村,是一件讓人羞恥的事;二來,農村學校環(huán)境差、待遇低,在這里李老師可以受到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懲罰,也算得“惡有惡報”。上述動機看似理所當然,實則惡意滿滿,連教育主管部門都將“農村高中”當作低人一等的存在,要讓農村的當事人如何自處?
? 且不說有體罰“前科”的老師,在農村學校極有可能“舊病復發(fā)”,威脅到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就算涉事老師痛改前非,不再體罰學生,站在農村學校、農村學生的立場上來看,這里好像成了“壞老師”的流放之地、收容之所,城里學校容不下的老師他們必須接受。教育主管部門天天將“城鄉(xiāng)教育均衡”掛在嘴邊,怎么連城鄉(xiāng)學校一視同仁都做不到?
? 拔出蘿卜帶出泥,一樁關于“處罰教師”的事,卻牽扯出某些人骨子里的認知偏差,人為地制造城鄉(xiāng)教育的矛盾,這種對待農村教育的不公平、邊緣化思維,潛在的傷害也許比體罰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