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凝
摘要:不同時令采的茶具有不同的偏性。本文論述了明前茶、清明茶、谷雨茶、立夏茶、小滿茶、芒種茶、夏至茶、小暑茶、大暑茶、立秋茶、處暑茶、白露茶、秋分茶、寒露茶的偏性及保健功效。
關鍵詞:時令;茗茶;功效;保健
一、時令茗茶的偏性
不同時令采的茶具有不同的偏性。針對人的身心狀態(tài),時令茗茶或補或瀉,或升或降,以茶之偏性糾人身心之偏,以求陰陽調和[1]。
1.明前茶。清明前采摘的茶葉為明前茶。明前茶是春季采摘季的第一輪茶葉。經過一個冬天的潛藏,茶樹芽破皮而出,如同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母親之初乳,稚嫩但又充滿勃勃生機。明前茶又像初生嬰兒,雖然茶性很淡,但有極強的生發(fā)力量,可稱為“嬰兒茶”,是茶中極品。不明理之人因其茶味淡而棄用,乃不知無味勝過有味, “于無聲處響驚雷”。
2.清明茶。清明至谷雨前采摘的茶葉叫清明茶。清明至谷雨,往往是天清地明的時空狀態(tài),由于光照充足,大地溫度得以提升。諺語“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是指一種適宜植物生長的氣候,即清明日照提升地溫,草木發(fā)芽、萬物更新,茶農開始采摘茶葉的嫩芽。清明,天清地明,陽氣上升于地表,催草木芽生。清明茶截取的是這一能量。
3.谷雨茶。谷雨后立夏前采摘的茶葉叫谷雨茶。谷雨節(jié)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溫漸暖,加之空氣濕度加大,一些地區(qū)會迎來每年的第一場大雨,對植物抽芽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時,江南地區(qū)萬里碧綠、千里飄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也正是茶農采茶、收茶、制茶的重要階段。谷雨,谷之初乳。草木得水則活,草木漸從寒冬中蘇醒,得到一年之中天地較早的乳汁,喚起潛藏的能量從而迅速向上。谷雨茶截取的是這一能量。
4.立夏茶。立夏后小滿前采摘的茶葉為立夏茶。立夏后氣溫大幅度提升,生物進入了旺盛的生長期。江南地區(qū)將至梅雨季節(jié),降雨頻率明顯增多,雨量也加大。立夏時陽氣由“生”向“長”轉化,草木的葉子舒展長肥,茶葉的香味漸濃。 “嬰兒茶”生長為“少女茶”,既有性之分別,亦羞澀含蓄;茶湯含在口中既有淡淡茶香,味美不濃,又令人神清氣爽。立夏茶截取的是初夏的自然時空能量。
5.小滿茶。小滿后芒種前采摘的茶葉叫小滿茶。小滿標志著陽氣呈飽滿狀態(tài),但尚未達到鼎盛時期。這時,江南大部分地區(qū)氣溫在22℃以上,進入多雨的季節(jié)。小滿茶性如同美貌之少婦,麗而不艷。小滿茶截取的是陽氣上升而不過的自然時空能量。
6.芒種茶。芒種后夏至前采摘的茶葉叫芒種茶。芒種之后氣溫更高,雨量加大,梅子也已成熟,人稱“梅雨季節(jié)”。此時夏茶的生長接近鼎盛時期,茶葉的綠色逐漸加深。芒種時陽氣接近鼎盛前的狀態(tài),這時的茶味烈,濃而不澀,飲后令人陽氣上行而頭腦清凈。芒種茶截取的是朝氣蓬勃向上的盛夏自然時空能量。
7.夏至茶。夏至后小暑前采摘的茶葉叫夏至茶。古人講“夏至是一年陰之始”,夏至后我國除少數(shù)常年無夏的地區(qū)外,大部分地區(qū)的氣溫都在22℃以上。較高的氣溫和充足的日照,給予草木全年最充足的陽氣,是草木生長的關鍵時刻。這一階段的茶樹葉片肥碩、顏色加深,茶性十足,茶香濃郁,入口微苦,反水為甜,這是“物極必反”的緣故。夏至到小暑15天,陽氣在鼎盛中藏有內斂,陽氣生“甘”,降而生“苦”。夏至時陽氣呈現(xiàn)出鼎盛的狀態(tài),物壯則老。夏至茶截取的是陽氣處于鼎盛時期開始內斂的時空能量。
8.小暑茶。小暑后大暑前采摘的茶葉叫小暑茶。小暑處于農歷六月,是一年的“長夏”,屬土,土生濕,標志著氣候進入一年中最濕熱的階段。小暑之后,江南地區(qū)正處于濕熱的季節(jié),濕熱之氣有利于草木灌漿,這正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天地間陽氣鼎盛,濕氣補給水分,草木生長,這時的茶樹葉片變得肥美,茶葉喝在口中帶有醇香。小暑時陽氣、水氣合為濕熱。小暑茶截取的是天氣和地氣交融的時空力量。
9.大暑茶。大暑后立秋前采摘的茶葉叫大暑茶。大暑是小暑的繼續(xù)和擴大,這時是草木灌漿的關鍵時期,為秋收的果實圓滿做了充足的準備,使得秋收“陽”氣十足。大暑茶的品味先微苦,后反甘,醇香回蕩于口鼻。大暑呈現(xiàn)天地之氣水乳交融的鼎盛狀態(tài)。大暑茶截取的是天地交融強烈的時空力量。
10.立秋茶。立秋后處暑前采摘的茶葉叫立秋茶。立秋之前茶樹的生長繁榮茂盛,立秋之后,茶樹的生長如同一輛急馳的車突然減速,并漸漸地轉向。這段時間悶熱的氣候有所收斂,茶樹的葉片有所增厚,內在的密度加強,茶的香味略顯厚重。立秋茶截取的是萬物趨于成熟的自然力量。
11.處暑茶。處暑后白露前采摘的茶葉叫處暑茶。處暑后,北方冷空氣南下次數(shù)日漸增多,濕氣漸退。此時空氣中透著清爽,晝夜的溫差開始明顯,草木處于一個穩(wěn)定的收斂狀態(tài),茶樹的生長明顯緩慢,茶葉的厚度、色深進一步加強,茶味苦、澀漸濃。處暑茶截取的是濕去燥來的自然力量。
12.白露茶。白露后秋分前采摘的茶葉叫白露茶。白露之后北風南下頻繁,大地積聚的熱量被吹走,陰氣漸重,露氣越來越重,在植物上凝成白色水珠,故稱這一時段為“白露”。草木凝水,說明地表溫度下降。金秋季節(jié)天高氣爽、云淡風輕,此時茶樹生長緩慢,茶葉的味道濃厚,香醇并帶苦澀,令人肺氣肅降。白露茶截取的是天地由暖變涼階段的自然力量。
13.秋分茶。秋分后寒露前采摘的茶葉叫秋分茶。秋分后北半球漸冷,中國南方大部地區(qū)漸涼,此時秋茶的生長速度趨于緩慢,但茶的密度增加,茶葉香澀凝重,令人尋味。秋分茶截取的是平和收斂的自然力量。
14.寒露茶。寒露之后采摘的茶葉叫寒露茶。 “露先白而后寒”,寒露后氣候明顯涼了。寒露至霜降15天,采摘茶只有7天。霜降標志著草木開始準備休眠,采摘茶葉要給茶樹留有休眠前的緩沖期,如果一直采茶到霜降,不利于樹的休養(yǎng)生息。茶葉在寒露之后變化較大,里面帶有“寒氣”,對于血熱的人有涼血的作用。寒露茶截取的是冷峻內斂的自然力量。
從“明前茶”到“寒露茶”,茶葉幾乎儲藏了每一節(jié)氣的天地之氣,供人類調節(jié)陰陽使用。正如“茶”字的構架:“草木之間藏人性,人字變化草木中?!?/p>
二、時令茗茶的保健功效
中醫(yī)有“藥食同源”之說,茶既是飲料,又是中藥,藥食一體,兩種功效兼?zhèn)洹?/p>
我國古籍中有許多關于茶與中醫(yī)藥的記載,說明古人對茶的保健功能早有認識。如唐代陸羽《茶經》曾引用《神農食經》稱:“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三國華佗《食論》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說。晉代張華《博物志》稱: “飲真茶,令人少眠。”在唐代,人們已普遍認識到茶的藥用價值,藥學家陳藏器稱“茶為萬病之藥”。此說雖略夸張,但茶的藥理成分之多和藥效作用之廣卻是事實。自唐至清,可收集到論述茶效的古籍不下近百種??偟膩砜?,茶具有以下幾種保健功效:
1.安神除煩?!恫杞洝贩Q茶能“滌煩”;《神農食經》稱茶能“悅志”;五代蜀毛文錫《茶譜》中稱茶能益思;宋代蘇軾《東坡雜記》中稱茶能“除煩”;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中稱茶能“清神”;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茶能“使人神思闓爽”;清代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稱茶能“清心神”。此外,還有稱茶能“破孤悶”、 “療小兒無故驚厥”等。
2.清頭明目。宋代虞載《古今合璧事類外集》稱茶能“理頭痛”;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稱茶能“愈頭風”;明代吳瑞《日用本草》稱茶能“止頭痛”;清代王好古《湯液本草》稱茶能“清頭目”;清代黃官繡《本草求真》稱茶能治“頭目不清”。還有稱茶能治“腦痛”、 “治頭痛”。古籍中講茶能明目的也有很多,如《茶經》稱茶能治“目澀”,陳藏器《本草拾遺》稱茶能“明目”;清代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稱茶能“清于目”,黃官繡《本草求真》稱茶能治“火傷目疾”等。
3.提神醒睡。如晉代張華《博物志》、唐代蘇敬《新修草本》、清代張璐《本草逢源》及《桐君錄》分別稱茶能“令人少睡”、 “令人少眠”、 “令人少寐”和“令人不眠”;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五代蜀毛文錫《茶譜》、清代曹慈山《老老恒言》,分別稱茶能“少睡”、 “睡少”和“不睡”;明代李士材《本草圖解》稱茶能“醒睡眠”;清代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稱茶能“醒睡”。此外,還有說茶能“除好睡”、 “破睡”等的。
4.下氣消食。唐代孟詵《食療本草》稱茶能“下氣”;《食療本草》及宋代虞載撰《古今合璧事類外集》、明代繆希雍《本草經疏》和王圻《三才圖會》分別稱茶能“消食”、 “消飲食”和“消積食”;清代黃官繡《本草求真》稱茶能治“食積不化”。此外,還有稱茶能“解除食積”、“去脹滿者”、 “去滯而化”、 “養(yǎng)脾,食飽最宜”的。
5.醒酒解酒。三國魏張揖《廣雅》稱茶能“醒酒”;宋代楊士瀛《仁齋直指方》稱茶能“解酒食之毒”;明代李士材《本草圖解》稱茶能治“酒毒”;清代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稱茶是“醉飽后飲數(shù)杯最宜”。
6.利水通便。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孫思邈《千金翼方》分別稱茶能“利水”和“利小便”;唐代孟詵《食療本草》稱茶能“利大腸”;清代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刮腸通泄”。此外,還有茶能治“二便不利”、 “利大小腸”之說。
7.祛風解表。五代蜀毛文錫《茶譜》稱茶能“療風”;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茶能“輕汗發(fā)而肌骨清”;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稱茶能“祛風濕”,劉堵《片刻余閑集》稱茶能治“小兒痘疹不出”。此外,還有稱茶能“發(fā)輕汗”,治“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等。
8.生津止渴。《神農食經》稱茶能“止渴”;唐代李肇《唐國史補》稱茶能“療渴”,孫思邈《千金翼方》稱茶能治“熱渴”;清代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稱茶能“解渴”,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清胃生津”,黃官繡《本草求真》稱茶能治“消渴不止”,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稱茶能“止渴生津液”。此外,還有茶能“潤喉”,治“煩渴”、 “作渴”之說。
9.清肺去痰。唐代孟詵《食療本草》稱茶能“解痰”,蘇敬《新修本草》稱茶能“去痰”;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稱茶能“去痰熱”;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茶能“吐風熱痰涎”;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滌痰清沛”,黃宮繡《本草求真》稱茶能“入肺清痰”,張璐《本經逢源》稱茶能“消痰”。此外,還有稱茶能“除痰”、 “解痰”、 “逐痰”、 “化痰”,以及茶能治“痰熱昏睡”、 “痰涎不清”等。
10.去膩減肥。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稱茶能“去人脂”; 《東坡雜記》稱茶能“去膩”;明代李士材《本草圖解》稱茶能“解炙煿毒”; 《老老恒言》稱茶能“解肥濃”,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解油膩、牛羊毒”。此外,還有稱茶能“久食令人瘦”等。
11.清熱解毒。唐代孟詵《食療本草》、清代張路《本經逢源》分別稱茶能“去熱”和“降火”; 《本草拾遺》稱茶能“破熱氣,除瘴氣”;宋代宋士瀛的《仁齋直指方》、陳承《本草別說》稱茶能“消暑”;清代黃宮繡《本草求真》稱茶能“清熱解毒”;劉獻庭《廣陽雜記》稱茶能“除胃熱之病”。此外,還有茶能“清熱降火”、 “滌熱”、 “瀉熱”、“療熱癥”、“治傷暑”之說。
12.療痢止泄。宋代陳承《本草別說》稱茶能“治痢”;明代吳瑞《日用本草》稱茶能“治熱毒赤白痢”;清代黃官繡《本草求真》稱茶能治“血痢”,張璐《本草逢源》稱茶能“止痢”等。
13.滌齒堅齒?!稏|坡雜記》稱茶能使牙齒“堅密”;元代李治的《敬齋古今注》稱茶能使牙齒“固利”;明代錢椿年的《茶譜》稱茶能“堅齒”;清代張英《飯有十二合說》稱茶能“滌齒頰”等。
14.療饑生精。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稱茶能使人“有力”;宋代蘇頌《本草圖經》稱茶能“固肌換骨”;明代朱棣《救荒本草》稱茶能“救饑”,鮑山《野菜博錄》稱茶能“調食”;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稱茶能“療饑”。此外,還有茶能“輕身換骨”、 “治疲勞性精神衰弱癥”、“羽化”之說。
15.養(yǎng)生益壽。宋代蘇頌《本草圖經》稱茶能“去宿疾,當眼前無疾”;明代程用賓《茶錄》稱茶能“抖擻精神,病魔斂跡”;清代俞洵慶《荷廊筆記》稱茶能“養(yǎng)生益”。還有茶“久服,能令升舉”之說。
16.其他功效。古人還提到茶葉的其他營養(yǎng)與藥理功效,如蘇軾《格物粗談》稱茶“燒煙可辟蚊”;《本草綱目》稱“濃茶能令人吐”; 《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消膨脹”,張璐《本草逢源》稱茶能“開郁利氣”等。
參考文獻
[1]劉承恩,時令茗荼[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