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敏
摘要:《趙氏孤兒》是我國四大悲劇之一,熱烈贊揚了程嬰等人為救趙氏孤兒而自愿奉獻犧牲的忠義,但是在影版《趙氏孤兒》中,陳凱歌對此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編,通過情節(jié)生活化的書寫、圓形人物的塑造以及多個主題的開拓等方式強化了對于人性的表現(xiàn)。
關(guān)鍵詞:忠義;人性;生活化;圓形人物
“趙氏孤兒”的故事基本源自于《史記·趙世家》,元代的紀君祥在此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元雜劇《趙氏孤兒》。2010年陳凱歌在元雜劇《趙氏孤兒》的基礎(chǔ)上進行改編拍攝了影版的《趙氏孤兒》,在情節(jié)、人物等方面均有所調(diào)整。對此,評論者給予了不同的評價,筆者私以為電影的改編各有利弊,相比元雜劇而言,更符合人性和貼近現(xiàn)實,但也使得其悲劇意蘊有所消解。下面,我就從情節(jié)、人物以及主題這三個方面對電影和元雜劇做一個簡單的比較。
一、情節(jié)的生活化書寫
元雜劇《趙氏孤兒》除了楔子之外一共分為五折,這五折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救孤和報仇,第一到第三折是救孤,后兩折是報仇。在元雜劇中很多情節(jié),比如:程嬰義無反顧地用自己的兒子替換趙氏孤兒,親眼見著兒子被砍死;韓厥放棄富貴榮華,用自殺來維護心中的大義,救下趙氏孤兒;孤兒在屠岸賈身邊生活了十五年,竟然沒有一絲情感,在內(nèi)心毫無掙扎的情況下就殺死了他等等。從現(xiàn)在眼光看這顯然不夠人性化,當(dāng)然這也是和當(dāng)時的時候背景是分不開的,當(dāng)時社會崇尚的是“忠義”為核心的儒家倫理道德,因此在元雜劇《趙氏孤兒》中,包括程嬰、韓厥、公孫杵臼等人可以為了心中的“大義”犧牲自己乃至親兒的生命。
對于一部作品來說,最為重要的并不是話語講述的時代,而是講述話語的時代。在新世紀,們顯然無法再對這種“忠義”觀持贊賞的態(tài)度,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對于自身及人性的思考,因此在影版的《趙氏孤兒》中,陳凱歌對其中的很多情節(jié)進行了改編。
二、圓形人物的塑造
(一)程嬰
在元雜劇中,程嬰是一個佛祖式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看不到一點“自私”,他可以為了報答趙朔將軍對他的幫助,為了心中的“忠義”斷然舍棄自己剛出生的兒子,在儒家文化的熏染下,這種如圣人般的人物被搬上神壇,成為人人歌頌的英雄,而在影版的《趙氏孤兒》中,陳凱歌將他拉下神壇,把他塑造成一個市井百姓,懦弱膽小卻又善良,他不是英雄而是一個出于善良和無奈的“被英雄”,陳凱歌企圖用這種世俗化的方式使其人性得以回歸,為了展現(xiàn)其生活化的一面,他用了許多鏡頭在描繪程嬰的生活瑣碎細節(jié)上。
除此之外,影片最后程嬰被屠岸賈一劍刺死,在本應(yīng)激烈沖突的時候就這樣戛然而止了,沒有像元雜劇那樣讓人酣暢淋漓。不禁讓人想,這十五年的光陰究竟有何用?當(dāng)初程嬰為什么要犧牲自己的妻兒,花費這么長的時間在屠岸賈身邊?為了情節(jié)的合理化和人性的回歸,陳凱歌將人性的缺點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在復(fù)仇主題淡化,悲劇意蘊消釋的同時,人物本身卻有了一種無法回避的矛盾,似乎他的一切行動都變得毫無意義。
(二)屠岸賈
在元雜劇中,屠岸賈是一個十足的惡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野心殺害趙氏滿門,為了尋找趙氏孤兒不留后患,將全城一百多個剛出生的嬰兒抓起來,讓程嬰親手仗打公孫杵臼,將搜查出來的“趙氏孤兒”(程嬰的兒子)用劍劈成三段。
但是在電影中,在展現(xiàn)他殘暴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他內(nèi)心柔軟的一面。影片的開頭,趙盾、趙朔以及晉靈公嘲笑諷刺屠岸賈,將自己的罪過推到屠岸賈身上,這些細節(jié)也是想向觀眾說明趙氏父子并不是絕對的正義之士,同樣的,屠岸賈也并不是天生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解構(gòu)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與元雜劇相比,電影中有許多描繪趙孤和“義父”屠岸賈生活的場景,他教趙氏孤兒練劍,教他怎樣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鼓勵他上戰(zhàn)場建功立業(yè),后來發(fā)現(xiàn)他真實身份之后仍然不忍心殺死他,一句“義父,救我”就讓屠岸賈心軟了,結(jié)局時趙氏孤兒把劍向著屠岸賈,但屠岸賈卻依舊下不了狠心。
屠岸賈將自己對兒子的愛投射到了趙氏孤兒身上,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兇殘之人背后的愛與善。將人物生活化,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每一個人都是善與惡交織的矛盾斗爭體,只不過在不同的時間里占據(jù)主導(dǎo)的因素是不同的,但是我們并不能由此就否認了人性中另一方的存在。
三、多個主題的開拓
元雜劇中故事的主題是單一的,通過“救孤”來歌頌儒家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的“忠義”,通過復(fù)仇以及最后的大團圓局面來印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直線式的邏輯關(guān)系,很多地方雖然不符合現(xiàn)代生活常理,卻帶有崇高與悲壯之感。趙孤是忠義的趙氏家族留下的最后一點血脈,是一種正義的象征,因此程嬰、韓厥、公孫杵臼等人的行為都是符合道德評判標準的,都是有意義的忠義之舉。
但是電影版《趙氏孤兒》則不然,陳凱歌的野心并不滿足于拍攝“趙氏孤兒”這個歷史故事,而是要將他做時代化的改編,正與反的觀念被弱化,雖然其中也有如公孫杵臼一般的人存在,甘愿犧牲自己來維護大義,但電影的重心顯然不在于此,而是一種對人性的反思,想把程嬰塑造成一個世俗但是善良的人物,只是很遺憾,影片并不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相反給人一種虛假與刻意的感覺。
人性化與低俗化是兩個完全不同概念,順應(yīng)和挖掘人性并不一定要將其低俗化,低俗化帶來的只能是崇高的消解。元雜劇的作者紀君祥是一位生活在元朝的漢人,對于蒙古人的統(tǒng)治始終帶有反抗、抵制情緒,所以在元雜劇中他將趙氏家族標榜為絕對正義的一方,最后趙氏孤兒殺死屠岸賈也是象征著對元王朝的反抗。但是這種價值觀在現(xiàn)在的社會顯然是不被接受和認可的,現(xiàn)在的人更多關(guān)注自我,試圖剖析人性,所以《趙氏孤兒》必然要經(jīng)過改編才能去適應(yīng)時代,只是陳凱歌并沒有將此合理的時代化。
以上就是我對元雜劇《趙氏孤兒》》和電影版《趙氏孤兒》的一點思考。
參考文獻:
[1]紀君祥,《趙氏孤兒》,電子版
[2]李鋼,《電影<趙氏孤兒>對同名元雜劇的改編》,大舞臺,2019年第1期
[3]王凌,《<趙氏孤兒>在現(xiàn)代影視中的人性化改編》,電影文學(xué),201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