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信陽學院
隨著我國教育的快速發(fā)展,高校招生人數急劇增加,根據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報,“2017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 45.7% ”,在這種形勢下,大班授課已經成為一種主要趨勢。然而,假如我們只注意授課班級大小的變化而忽略了教學理念的及時調整,那么大班教學只能解決師資不足的矛盾,而教學效果則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分析大班教學存在的困難,探索能提高大班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理念,亟須我們去研究,去解決。
基于前人的研究,結合研究者的教學觀察和反思,可以發(fā)現,大班有效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困難:
(1)師生互動、交流不足。根據澳大利亞教學與教育發(fā)展協會(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2002 年 AUTC項目報告的調查結果以及劉凌冰等2009年研究發(fā)現,缺乏互動是大班教學中最首要的問題。大班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因為教學活動在組織和時間分配上的困難,采取一些容易安排的授課方式,即傳統的講授式。這種方式難以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自主能力的發(fā)展。有時,即使教師設計了一些課堂互動活動,因為班級人口基數太大,往往也很難保證每個人都能參與,這就可能打擊一批潛在的、希望得到鍛煉而沒有得到鍛煉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種課堂上的互動不足,不僅會影響學生課上學習的主動性,也會影響他們在課下與教師進行有效交流的積極性,從而使教師難以及時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除此之外,長期缺乏有效的互動、交流,會使師生之間難以形成能夠促進有效教學的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
(2)教師難以及時、有效而又有針對性地給予反饋、進行評估和考核。反饋是教學過程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及時深入而又有針對性的反饋是教學活動進一步展開和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然而,以一對百的大班教學使教師很難對所有學生課堂上的不同疑問和困惑給予及時反饋,這就會造成課上講授的內容與學生的差異化需求相脫節(jié)的現象。不僅如此,龐大的作業(yè)批改量也往往會延長教師對學生課下學習情況的反饋時間,使學生錯失糾錯的時機。另外,由于教學班額大,每周的學時有限以及平常師生交流不足,教師很難準確地把握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從而影響評估和考核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3)教學活動組織、監(jiān)督及管理難。組織教學活動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然而,由于大班教學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個性差異性太大,教師在組織活動中難以保證每個教學活動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也不能保證這個活動的效果。另外,既然是活動,就涉及一些不可控因素,而在大班教學中,因為龐大的個體差異性,這種不可控性就更大,監(jiān)管起來也更難。所以,教師普遍對在大班中組織教學活動感到束手無策,擔心其會影響教學進度和質量。這種擔心往往會阻礙教師積極探索能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活動,從側面影響了教學的進步和效果。
(4)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難。每個人生來都是獨特的,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符合人的成長認識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是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而大班教學受班級規(guī)模的影響,教師備課和上課多是面向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難以兼顧所有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需求,也就難以進行因人和因材施教。這就有可能導致有些無法跟上或適應的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有些覺得教學內容沒有挑戰(zhàn)性的學生放棄課堂。從而影響學生能力和水平的發(fā)展和提高。
Ur認為,盡管大班教學面臨一些困難,但是大班教學是可行的。Verdon通過對200,000次課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在許多因素中,有效的教學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為重要。而低效教學現象的存在,說明了優(yōu)質教學理念與實踐的發(fā)展顯得十分的緊迫與急要。那么,如何從教學各個方面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助力大班有效教學呢?
(1)教學中心方面:以促進“師生學習共同體”的進步和發(fā)展為教學的中心。該中心論強調在教學中不應過度渲染教師或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應同等看待二者的主體性,將二者結合成一個和諧互促的整體,將他們共同的進步和發(fā)展作為教學的中心。隨著時代的改變,教學的中心從傳統的“教師中心”,演變到現在的“學生中心”或“學習中心”,但無論是哪一種,都過于強調某一方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教學中民主、平等的理念,合作互惠的原則,以及使成員通過協作達成共同信念,從而產生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的重要性?!皩W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與教學組織形式,在優(yōu)化合作、互動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知識的建構,保障學生學力與人格成長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師生學習共同體”,不僅強調保障學生的成長,促進他們的自我認同和歸屬感,也重視教師的成長、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的建立。使教學中長期直接相關的兩個主體能夠成為一個共同發(fā)展,彼此成就的教學整體。這種教學整體不僅會給大班教學帶來健康、和諧的師生關系,而且還促進師生間有效的互動、交流。
(2)教學目標方面:設定兼具“顯性”和“隱性”、“共性”和“個性”的“分類分層”教學目標。這里的“顯性”指設定的目標要直觀、具體,多針對具體知識的學習。因為具體知識的掌握能讓學生快速產生直觀的獲得感、充實感和成就感,這種美好的體驗將能幫他們保持學習的動力?!半[性”則指隱藏在具體知識學習中的抽象能力培養(yǎng),二者代表了教學目標的分類特性。它們的結合既能使學生學到必要的具體知識,又能確保學生抽象能力的長期、隱性發(fā)展。“共性”和“個性”代表了教學目標的分層特性,它們側重強調教學目標的設定既要遵循一般規(guī)律,也要兼顧個性化訴求。這種“分類分層”的理念符合以促進“師生學習共同體”的進步和發(fā)展為中心的大班教學,強調教學活動的展開要能促使全員參與并達到目標,產生自我認同和歸屬感,從而改善大班教學中教學活動組織難以及個性化教學難的現狀。
(3)教學內容方面:選擇的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必要性”、“層次性”和“全面連貫性”。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強調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在學生訴求、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學生接受能力、教學內容及要求、教材特點、教師的優(yōu)勢、教學大綱以及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等方面尋找一個契合點,讓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必要性”旨在打造“精課”,具體來說就是學生在課下能獨立或協作學會的內容,課上不細講,教師負責幫學生解決他們不能解決的?!皩哟涡浴币环矫嬷附虒W內容本身要有一定梯度,另一方面指教學內容要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叭孢B貫性”強調教學內容的各個模塊之間不僅要緊密相連、逐層鋪墊,而且要全面、具有整體性。這四種特性的結合將催生一種高效精簡而又具個性的課堂,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大班教學師生交流、互動不足,難以實施個性化教學的難題。
(4)教學手段方面:采用“融合歸一”的教學手段。大班教學中巨大的受眾差異性決定了在教學時不適宜采用一種固定的教學手段,“融合歸一”中“融合”的含義就是在綜合考慮各種教學因素的前提下,將多種教學手段適用的、能融合的部分進行融合,如,在教學中可以將小組協作式分享、翻轉課堂、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移動微型學習等教學手段進行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各個教學手段之間的融合形式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多樣的、有選擇性的,如根據教學需求,在課堂上可以借助教材配套APP軟件進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讓學生課下在網絡平臺上學習指定內容,課上進行翻轉教學,還可以借助一些手機APP,讓學生與小組成員一起進行協作互助式的移動微型學習?!皻w一”的含義指所有教學手段的融合將最終回歸到一個目的,即促進“師生學習共同體”的進步和發(fā)展??傊?,“融合歸一”理念倡導為了“師生學習共同體”的進步和發(fā)展,教學中可以將多種教學手段進行融合,這種理念一方面可能會更好地促進個性化教學,滿足多種教學需求,另一方面也會使教學的最終目標更全面、更明確。
(5)教學過程方面: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及“工具意識”?!皢栴}意識”包括:①問題診斷意識。即面對一個問題時,要能結合自己的經驗,對問題進行診斷性分析,如可遵循以下三步:這個問題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該如何解決?②基于問題的實踐探究意識。當對問題診斷明晰后,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出一個可能的結論,然后制定相應的探究計劃,借助他人或工具進行實踐驗證。③解決問題后的評價、總結和反思意識。實踐結束后,反思實踐過程,驗證最初的結論是否正確,并對實踐過程進行評價、總結?!皢栴}意識”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診斷和反饋,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全新教育理念與學習方式變革的標志,(美國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在實施 SDL(深度學習研究)項目過程中,定義深度學習為:“深度學習是勝任21 世紀工作和公民生活必須具備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讓學生靈活地掌握和理解學科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課堂和未來工作中的問題,主要包括掌握核心學科知識、批判性思維和復雜問題解決、團隊協作、有效溝通、學會學習、學習毅力等六種基本能力”。學生“工具意識”是指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能借助已有的工具完成學習任務,而不過度依賴他人。“問題意識”和“工具意識”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自主學習能力,減輕大班教學中教師反饋不及時的影響,而一旦學生體會到了深度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樂趣和成就感,教學活動監(jiān)督、管理難的問題也會得到改善。
(6)教學評價、反饋方面:創(chuàng)建“多維立體”“人機結合”多選擇、多途徑的評價、反饋方式。這里的“多維立體”“人機結合”包含三方面的內容:被評價和反饋的客體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變化的個體、小組或群體。評價和反饋的主體也不單單指教師,還包括客體本身、同伴和工具,這里的工具指的能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載體,可能是教師開學初為每位學生建立的個人動態(tài)電子學習檔案,可能是教材配套的手機課堂里學生學習情況的電子記錄,或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記的筆記等。評價和反饋的形式包括診斷性、形成性和結果性三種。這種評價、反饋方式在保證評價、反饋的及時、有效之外,也使評價、反饋更全面、更公正、更能起到幫助教師看清教學情況,及時進行教學調整的目的。具體如下圖1所示:
圖1 “多維立體”“人機結合”評價、反饋示意圖
大班教學確實給教師帶來一些困難和挑戰(zhàn),作為有效教學的保證,教師需要在全面理性地分析教學困難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給學生有效的、高質量的課堂體驗。學校作為教師教學的直接后盾,應該給教師教學提供更好地軟、硬件支持。而地方及國家教育層面也可以從宏觀角度給予間接幫助,如制定相應的政策或投入更多的資金等。通過各方努力,讓中國高等教育能更好地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幫助中國高等教育更快地優(yōu)化升級,走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