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受彝族傳統(tǒng)延續(xù)性的影響,彝族地區(qū)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中都存在許多相似的問題。如何實現彝族聚居地區(qū)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最有效統(tǒng)一問題。這關系到社會穩(wěn)定與國家司法權能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問題。本人作為一名彝族,在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現以涼山州彝族“習慣法”的淵源以及價值取向,結合所調研到的審判實踐,對彝族地區(qū)民事案件的審理談點個人粗淺的見解。
【關鍵詞】 習慣法 “介偉” 調解 家支
涼山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區(qū),受歷史和地域因素影響,民族心理、語言文化和習慣與內地的漢族地區(qū)相比非常不同。尤其是、在彝族內部糾紛處理而形成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規(guī)范上,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規(guī)范,彝族稱①“介偉”。彝族習慣法“簡偉”中,有關自愿、調解、代理、擔保和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和規(guī)定。它不僅是彝族人民自己的寶貴歷史財富,更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一、彝族地區(qū)民事案件的特征
彝族習慣法,糾紛的調處者為②“德古”。糾紛調處者裁判的主要依據“介偉”的不成文規(guī)定和相關判例。“介偉”為彝族世代完善和繼承。彝族民間有句諺語“祖宗制法,子孫遵守之,前人的‘介偉沒有錯,后人的道路不會錯”。彝族習慣法以維系家支利益、等級利益(彝族傳統(tǒng)把人分為③“茲莫、諾、曲伙、呷西”等級,前兩種等級在舊社會被稱為統(tǒng)治者)和傳統(tǒng)道德為宗旨,以調解為主要形式,以平息爭議為主要目的。
(一)濃厚的民族道德色彩。習慣法倡導善良、公平與良好的民族風俗。以維護老人、婦女、兒童及殘弱者利益為例,在傷害賠償糾紛中,凡屬男女間的傷害糾紛,不管發(fā)生的原因、結果如何,習慣法都以男不給女斗為由,維護婦女一方為其基本準則。
(二)強烈的④家支觀念。為抗御自然災害和外敵入侵,彝族很早就形成了以父系直系血親為紐帶的血親組織——家支。彝族諺語云:“不能不有的是家支,不能不養(yǎng)的是牛羊,不能不吃的是糧食?!薄澳獨募抑?,家支是勢力的后盾。若毀壞了家支,會成無家之人,猶如捻線離毛團,謹防流浪到漢區(qū)?!雹菰谝妥寰劬訁^(qū),所有成年人都能唱頌自己的家譜,都為人們認同。習慣法對家支內的執(zhí)法相當嚴格,嚴禁內部傷害,內部亂婚及傷害家支利益。在糾紛的調處中,家支的受委托人,當然地成了當事人的全權代理人。
(三)糾紛的調處以調解為中心。整個糾紛的調處都緊緊圍繞調解進行。實際調解中,一般都能達到及時解決紛爭的效果。如遇糾紛爭議調解過程中出現障礙,就會出現雙方重新選擇名望更高的“德古”來進行調處。整個民間糾紛的調處很難出現調處后又反悔的問題。
二、彝族地區(qū)民事案件審理難度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習慣的延續(xù),使人們都形成了大事靠家支的觀念。而家支則把維護本家支個體利益作為己任。如果當事人因糾紛訴訟至人民法院,極易被同一家支的人誤解為對家支的不信任,甚至會被認為給家支丟臉而受到鄙視。
(二)文化水平的落后,彝族聚居地區(qū)彝民文化水平偏低,使他們難以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和法律,文化水平的落后、語言上的差異使他們無法充分行使法律賦予他們的各項權利。
(三)漢語言的障礙,漢語言障礙是使彝族當事人對審判程序的理解難上加難的主要原因,語言上的障礙成為法官和彝族當事人很難跨越的一道鴻溝。
傳統(tǒng)習俗在彝族聚居地區(qū)呈愈演愈烈之勢,目前,在民間大約有60%的各類民間糾紛是通過“德古”來解決的。但是“德古”調解的準據法是彝族千百年來形成的習慣法,這些流傳于涼山大小彝寨的習慣法,雖然在一定歷史時期為維護和穩(wěn)定涼山彝族的社會結構起了積極作用。
三、現行司法與當地實際對接障礙原因
(一)法律普及問題,民間的各種宗教活動,以及婚喪嫁娶及重大節(jié)日等場合,都離不開頌史、辯說活動,以習慣法、天文地理、家族史以及道德典范為內容,以展示自己的才華。這些社會活動,很多人都會去旁聽,無疑成了最好的傳播、教育途徑。所以宣傳式的普法,遠不及個案審判帶來的威懾效果好。
(二)按習慣法通過“德古”調處糾紛的最大特點是便民?!暗鹿拧闭{處糾紛,無論多遠,都能隨請隨到。只要爭議雙方認可,無需其他程序,直接進入糾紛的實質性問題。如嚴格按規(guī)定程序辦案,訴訟成本不僅法院無力承受,當事人也無力承擔。
四、在審理過程中應注重的問題
(一)加大法制宣傳工作力度。繼續(xù)深入開展普法工作,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宣傳,對國家現行法律,特別是對主要法律、法規(guī)進行翻譯,用彝文或彝語通過基層基礎部門進行全面的宣傳,使廣大彝族群眾能夠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逐年增強宣傳的力度,使彝民能正確使用法律,確保自己合法權益不受他人侵害。
(二)消除彝族人民在語言和文化障礙上的主要途徑。彝族聚居區(qū)的審判庭審活動中應配精通彝、漢兩種語言的審判人員,條件允許的地方應在法官結構上進行合理的配置,在基層法院中充實精通本民族語言的少數民族法官,解決彝族群眾在庭審過程中語言上的障礙
結 語
要使民事案件審理方式得到更好的改革,這就需要人民法院的法官在民事案件審判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進行完善,相信在廣大執(zhí)法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奮斗下,現代法制觀念將在彝區(qū)深入人心,彝族聚居區(qū)民事案件的審理方式將日臻完善。
【注 釋】
① 簡介:是彝語的音譯。是指能夠約束公眾的規(guī)矩、規(guī)章制度或者公眾所必須遵守的制度,可稱為不成文的習慣法。
② 德古:是彝語的音譯。
③ 茲莫、諾、曲伙、呷西均是彝語的音譯。茲莫指土司,解放前涼山地區(qū)屬最高統(tǒng)治階層。諾指黑彝,在涼山奴隸社會屬統(tǒng)治階層,地位次于茲莫。曲伙指白彝,解放前在涼山地區(qū)處于被統(tǒng)治地位,人口約占93%。呷西指奴隸、被奴役的階層。
④ 家支:同一姓氏的宗族,即維護自己家族的組織。
⑤ 參見馬爾子、馬目舉編著的《涼山彝族法律制度述論》。
【參考文獻】
[1] 方國諭主編.彝族史稿[M].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84年3月版
[2] 楊懷英主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法律制度研究[J]
[3] 馬爾子、馬目舉編著.涼山彝族法律制度述論[M]
[4] 巴莫阿依嫫、巴莫曲布嫫、巴莫烏薩嫫編著.彝族風谷志[M].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年北京
作者簡介:駱睿(1997-5-30),女,彝族,四川省涼山州人,學生,法學本科,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學(彝漢雙語)專業(yè),研究方向:法學(彝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