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車株洲所 王立鵬,姚輝,王靛
在駝鈴聲聲的古代,當金山曾經是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山口,將內地和西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越過海拔3800米的當金山口,就算真正進入了青藏高原,在谷歌地圖上搜索“當金山口”,清晰可見被白雪覆蓋的當金山,向南10公里隱約可見3排整齊的風電機組屹立在青藏高原的邊緣,這些便是中車株洲所的第一代高海拔風電機組。這一代機型在中車株洲所風電產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取得了一系列的驕人成績,其中更是蘊含了中車風電人敢于奮斗、敢于挑戰(zhàn)的精神。
初到高原,大家印象深刻。那是2009年3月,中車株洲所的幾位工程師被汽車拖到云南會澤縣大海鄉(xiāng)的大海草山,甫一下車,風就像刀子一樣割在臉上,特別是在大風埡口,風刮過來,皮膚便有強烈的刺痛感。大海草山在會澤西南面,距離縣城40多公里,海拔在3570~4017米之間,因為高原反應,大伙都感覺到頭暈,腦回路仿佛也沒有那么靈光了。
青海諾木洪風電場
當金山風電場衛(wèi)星圖
經過實地考察,再加之翻閱相關的技術資料,大伙都認為挑戰(zhàn)“高海拔風電機組”技術難度比較大,因為風電行業(yè)里完全沒有相應的高海拔風電機組設計標準可以參考,而且高原地區(qū)具有海拔高、空氣密度低、高濕度、強雷暴、易凝露、強紫外線照射等特殊的氣候和環(huán)境特點。雖然感受到了重重壓力,但作為以技術能力著稱的中車株洲所人,始終有著敢于挑戰(zhàn)的科研精神,大家仍各處收集研究相關技術資料做著準備。
中車株洲所于1959年成立,有深厚的學術沉淀,在軌道交通領域擁有全球頂尖的技術水準。中車株洲所風電事業(yè)部于2006年8月18日成立,當時青藏鐵路也剛開通一個多月(2006年7月1日)。在進行高海拔風電機組的技術設計時,大家利用中車株洲所豐富的技術資源,借鑒了很多高原機車的設計經驗和設計標準。我們詳細研究了《高原機車車輛電工電子產品通用技術條件》等標準,并多次請教所內設計、試驗方面的資深技術專家,同時也廣泛咨詢具有高原電氣研究、試驗經驗的研究院所。
隨著對高原環(huán)境和相應產品技術設計特性的進一步認識,我們終于制定了一版高海拔風電機組技術方案,并帶著方案找到了一家云南風電場業(yè)主,其時他們正運營著一個小功率機組(750kW)風電場。首次接觸,我們遇到了冷落,業(yè)主向我們畫了一大堆問號:“你們剛進入風電行業(yè)才幾年,知道高海拔風電機組怎么設計嗎?你們的風電機組出力曲線滿足這里的要求嗎?你們的風電機組能適應這里的環(huán)境條件嗎……”但是我們態(tài)度非常誠懇,認真記錄下了業(yè)主的所有問題,承諾將他們的問題和疑問帶回去好好研究并給出每個問題詳細的解決方案。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的技術團隊在初識高原風電場的困難之后沒有打退堂鼓,而是多方收集資料,研究技術方案,最終實現(xiàn)技術突破,在既有機型基礎上研發(fā)出了高海拔風電機組,并實現(xiàn)了市場突破。
2018年1月12日,一篇新聞報道引起了風電行業(yè)的震動,這條新聞的標題是《單機最高5300小時全場平均超4000小時,這座風電場是如何逆天的?》,文中有一句話: “據(jù)稱由于絕無僅有的極高利用小時數(shù),五子坡風電場的那臺風電機組已被人稱為‘風電機組之王’。”現(xiàn)在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個“機王”是咱中車創(chuàng)造的。
2018年8月8日,《甘肅日報》有一篇新聞報道《酒泉阿克塞縣當金山高原風電場自投產以來實現(xiàn)利稅5.6億元》。這就是開篇我們提到的傲然屹立在青藏高原的中車風電機組做出的經濟貢獻。
中車高海拔風電機組運行業(yè)績突出,獲得了同行的認可,也因此,中車株洲所風電事業(yè)部牽頭起草了能源行業(yè)標準《高海拔風力發(fā)電機組技術導則》、國家標準《高海拔風力發(fā)電機組技術指導》兩項在高原風電開發(fā)方面的重要技術標準。
1.5 MW高海拔風電機組獲得了大量的高原風電場訂單,為公司貢獻了可觀的市場業(yè)績,還收獲了多方的榮譽和客戶的認可。多年來可利用率、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等機組運行指標一直處于行業(yè)最高水平。各種獎項更是拿到手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中國南車科學技術一等獎;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株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湖南省首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產品;國家優(yōu)質工程獎(參與單位共同獲獎);中國電力行業(yè)優(yōu)質工程獎(參與單位共同獲獎);全國風電場生產運行統(tǒng)計指標對標及競賽一等獎(風電機組所在風電場多次獲獎)。
自2009年啟動高海拔風電機組研發(fā)至今,十年的時間里,我們已開發(fā)出第二代、第三代高海拔機組,并深植于青藏高原腹地。在青海省都蘭縣,近兩年我們已建成2個風電項目,并在此完成包含1.5MW、2MW、2.5MW、3.6MW樣機的全系高海拔型譜的布局。十年間,我們完成了從技術引進到自主研發(fā)的蛻變,我們的科研人員歷經磨練,不斷成長,秉持著對綠色能源的向往堅守著這份事業(yè)。任爾強風吹拂,我自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