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沙丘
家校共育,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政策文本,用以建立正式的家校合作制度,明確提出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健康成長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標。2015年,教育部再次發(fā)文《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要求充分發(fā)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強化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發(fā)揮好家長委員會作用,共同辦好家長學校。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政策文件的出臺,無疑為家校共育指明了方向,但具體的實施落地還有一段很長、很艱辛的路需要探索。
一、“跑偏”的家校共育之路
家校共育勢在必行,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合力共育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健康成長,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理想豐滿,但現(xiàn)實卻很“骨感”。家長跟著學校跑,學校跟著應試走,追求成績分數,重視考試升學,這一指揮棒的傳導效應使得家校共育之路并不平坦。家校共育的“跑偏”現(xiàn)象和問題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1.學校教育堅強有為,家庭教育緊隨其后
現(xiàn)代學校教育是工業(yè)革命和工業(yè)化建設的產物,歷經300多年的發(fā)展,深深地印刻著“模具制造,批量生產”的工業(yè)化烙印。學校教育堅強有為,在確定性的基礎知識的傳授,標準化的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規(guī)范化的集體生活準則的形成上,是其他教育形式都比不了的。確定性、標準化、規(guī)范化是學校教育的本質特征。由此衍生出的班級授課制,統(tǒng)一的學制、教學大綱、教科書,規(guī)范、標準的教學過程、知識技能體系、品行準則和考試評估等,都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位學生和家長的行為。家庭教育緊隨其后,家長的責任就是跟上學校教育的步伐,學校教育指到哪,家長就打到哪。購買校區(qū)房、選校選名師、各種加分競賽、考試選拔、補課刷題、排他競爭等亂象滿目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再看那些“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通往北大清華的路是用卷子鋪出來的”等高考“雷人”語錄就不足為奇了。
2.家庭教育亂象叢生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建翔認為,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養(yǎng)育人性來達成人生幸福,這也是家庭教育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可替代的。然而,當下很多家庭迷失了本心。重智育輕德育,只認分數不認其他;孩子不參與家務勞動,父母包辦代替;家長沒有自己的教育主張,人云亦云,不管孩子的興趣愛好,安排參加各種校外培訓班;家長監(jiān)督孩子寫作業(yè),對老師作業(yè)留得太多,罰寫作業(yè)要求苛刻,甚至講題出錯、批作業(yè)出錯也不敢質疑;年輕的父母養(yǎng)而不育,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yǎng),交給學校看管;離婚率提高,單親家庭增多,孩子在吵鬧和恐懼中度日,失去了父愛或母愛……家庭教育中的無知、不自知、不作為、亂作為、過度作為都成為家校共育的攔路荊棘。
3.社會(社區(qū))教育欲左右逢源,卻左右為難
我國社區(qū)教育起步比較晚,發(fā)展也比較緩慢。社區(qū)教育要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第三空間服務,欲左右逢源,卻左右為難。主要問題在于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落后,從業(yè)人員專業(yè)化能力不足,大眾參與積極性不強等。在社會上充斥著許多以應試升學為目的的文化培訓學校和教育機構,雖然可以作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補充,但都帶有著濃濃的商業(yè)味道,貼有應試的標簽。雖然各級政府出重拳打擊,卻仍然暗流涌動,諸如一對一、一對多名師輔導,小班化教學,幼小銜接,奧數擇校,名師在線,中高考解密,中高考集訓營,一分不浪費精準報考輔導等。社區(qū)教育距離實現(xiàn)協(xié)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形成合力,實現(xiàn)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兒童健康成長的目標還相去甚遠。
二、家校共育實踐路上的反思與追問
透過前面所述家校共育的問題與現(xiàn)狀,以及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本質和內涵的理解把握,筆者做如下反思,以厘清家校共育中的困惑。
第一,學校作為專業(yè)的教育機構,有必要有責任擔當起指導家庭教育的工作,但切不可把學校教育理論套用在家庭教育上。學校的工作是喚醒家庭教育的主體地位,啟迪家長的自我覺醒。教師作為指導者更是服務者,首先自己要接受家庭教育的培訓,擁有兩套思維,站在“家本位”的角度指導和服務家庭教育。
第二,家庭教育不能“唯學校是教”,而失去自身價值。作為家長不能把學校教育當作教育的唯一標準和模板,而棄守家庭教育的獨特屬性和作用,造成“言教育必學校,言學校必課本,言成長必分數”。
第三,家校共育講“真愛”。教育的基礎與核心是愛,但是無論在學校還是家庭中,無論從認識上,還是從行動上表達出來的并不是真正的愛,而是急功近利的“愛”,這樣的“愛”不僅不會結出幸福之果,反而會導致很多教育悲劇。因此,對真愛的呼喚已經成為家校共育最渴望的需要。
第四,家校共育“以校為本”“以家為本”并重。學校“以校為本”開展校長接待日、校園開放日、家長學校、家長會等;“以家為本”,開展家訪、親子活動等。
第五,科學、合理、有效地實施家校共育。家校共育要少一些簡單的溝通和淺嘗輒止的活動,多做深度交流與對話,對學生多一些行為引領,少一些說教,通過豐富的內容和有效載體實施家校共育,把力作用在孩子身上,像拔河一樣,齊心協(xié)力。
三、家校共育,為孩子播下幸福的種子
家校共育要回歸教育本真,在反思問題的同時,還必須找到一個有效的載體與切入點,方具有建設性意義。家校共育需要真實的、負責任的實踐探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教育局(以下簡稱教育局)在探索的過程中將目光聚焦到習慣養(yǎng)成之上。養(yǎng)成好習慣可以促成少兒時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品德的形成等諸多方面的提升,而且對少兒習慣養(yǎng)成的推動可以成為學校與家庭有著共同目標與可操作性的合力項目,因此,可以成為家校共育的總開關、牛鼻子和引爆點。
在大量的前期調研后,教育局組織了最了解孩子的一線教師與教研員們進行創(chuàng)編工作,編制了《小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指導手冊系列叢書》(以下簡稱《手冊》),總標題為《幸福的種子—好習慣成就美好人生》,免費發(fā)放給學生和家長使用。手冊定位在“回歸教育本真,走進孩子們真實的生活世界”,重點放在好習慣的行為養(yǎng)成上,表現(xiàn)形式圖文并茂,文本內容、文字表述力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做到學生“喜歡看、讀得懂”,力戒說教灌輸,強調啟發(fā)引導。
因此,這不是簡單的學生讀本,不是文字和理論的說教,而是家校共育的指導手冊,旨在形成學生自我管理、父母提示督促、教師強化引領的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結構。全書貫穿四大系統(tǒng):“八橫五縱”好習慣內容系統(tǒng)、好習慣養(yǎng)成理論架構系統(tǒng)、行為記錄系統(tǒng)、思維工具系統(tǒng)。
“八橫五縱”好習慣內容系統(tǒng)包含了小學生成長歷程中應具備的八大類習慣:安全習慣、勞動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交往習慣、禮儀習慣、道德習慣、健康習慣。每節(jié)設計了五個版塊的欄目:即導語、習慣聚焦、習慣體驗、持之以恒、拓展延伸。內容體系既考慮到每個年級橫向的完整,又考慮到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年齡特點。如勞動習慣中提倡從孩子一年級入學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整理書包學具,物品歸位,清洗自己的襪子等。二年級要承擔班級中的勞動,擔當小小值日生。三年級要收拾自己的小房間,主動承擔家務活。四年級學做廚房事、洗衣服。五年級參加集體勞動,學習做飯等。八大方面的內容,并列平行,使用中可以不必按照目錄體系順次使用,可以按照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生入學的“時間軸”來使用叢書,教師可以每個月選取一個主題,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將道德習慣滲透到其他各個習慣當中。
好習慣養(yǎng)成理論架構系統(tǒng)引入“生態(tài)體驗教育”理論作為理論支撐,靈活運用生態(tài)體驗實踐操作模式“先體驗、再感悟、后養(yǎng)成”的邏輯線路,即聚焦真問題—營造體驗場—開放式對話—反思性表達—行為引領—習慣養(yǎng)成。生態(tài)體驗教育在哈爾濱市開展教育實踐已經有15年的時間,具有一定的實踐基礎,也是被廣大教師理解和接受的德育模式,具有非常好的實效性。
行為記錄系統(tǒng)應用標記獎酬法(又稱代幣制),用象征獎狀、獎品等標記物為獎勵手段來強化良好行為。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將積分自評與學校少先隊開展的“爭星計劃”等工作整合起來,每周進行統(tǒng)計,每月進行小結,每年進行總結,設計了學生自評、家長督促、教師引領的量化積分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思維工具系統(tǒng)中介紹了十幾種思維工具,值得使用者特別關注、理解并運用。比如,五感觀察法,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探索事物和自然現(xiàn)象;六何法,運用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為何、如何六個“何”字來敘述、理解和分析事件;思維導圖法,通過自由聯(lián)想,激發(fā)思考,在短時間內對主題構想出大量意念;多角度思考法,從不同角度思考(如正面和反面)、分析問題。
陳建翔認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各有其本質和內涵。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養(yǎng)育人性來達成人生幸福的(兼顧人才的培養(yǎng)和人生的成功),而學校教育主要是通過培養(yǎng)人才來促進人生成功的(兼顧人性的養(yǎng)育和人生幸福),達成人生成功和幸福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目標。家校共育要融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內涵,使雙方相互依存和相互滲透,和諧共舞。這套《手冊》的推出,讓哈爾濱市的家校共育有了工作的載體和工作的抓手,可以以點帶面,探索出一條家校共育、區(qū)域推進“習慣導行實踐模式”的新路。希望這個探索可以為孩子們播下幸福的種子,成就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陳建翔.新家庭教育論綱[M]//趙剛,王以人. 家庭教育學.北京:中國出版集團研究出版社,2016.
(作者系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德育部主任)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