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研究是近幾年高校關注的重大課題,社會各界學者為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而不斷努力探索。慕課,一種風靡于全球,并且在實踐中得到支持和廣泛贊譽的教學模式,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無論是教學理念的更新,還是教學方式的借鑒,都為提高高校思政課實效性在理論上、實踐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方向。
【關鍵詞】慕課理念;翻轉課堂;高校思政課;實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問題
高校思政課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存在不少問題與矛盾,這些問題和矛盾有的是客觀原因造成的,也有的是教育者主觀觀念掣肘引起的,主要表現(xiàn)在:
(一)高校思政課課容量過大
我國高等院校從1999年開始全面實行擴招政策后,在校大學生人數(shù)快速增加,面對如此龐大的一個受教育者群體,高校思政課教師數(shù)量,教學資源都明顯少了很多。就大多數(shù)學校而言,能夠將課堂人數(shù)控制在120人之內已經(jīng)實屬不易,更何況一個班有200多人的情況也并不少見。一個教師能夠順利組織這么多人的教學活動已經(jīng)是很難,能夠選擇的教學方法也只能局限于簡單灌輸,再要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傳統(tǒng)思政課給學生最大的印象就是“滿堂灌”,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卻在下面昏昏欲睡。
(二)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型教學理念掣肘
在我國高等學校中,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是一種“你說我聽”的知識灌輸式教育?!霸谶@一教學范式下,教師既是一切知識的主宰者,又擁有文本的最終解釋權。相反,學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接收的容器”i。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教師就會一直保持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教師則處于獨白式的教學狀態(tài)。學習不再是溝通和理解,也不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率之以實、導之以行,而是宣講和灌輸,語言的獨白,心靈的隔離。這種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理念背離了學習的主體間性,這種被動的學習致使大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對教學內容無法產(chǎn)生共鳴,長期下去受教育者便會對思政課產(chǎn)生默然的思維慣性,表現(xiàn)為上課睡覺、玩手機,作業(yè)復制粘貼不走心。因此,高校思政課急需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教師與學生能夠平等相待,真誠溝通,學生能夠主動的探索知識內容,形成一種對話式的教學范式。
(三)網(wǎng)絡及社會負面信息引起的思想多元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jīng)濟水平提高了,同時,一些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例如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破壞,貧富差距加大,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等,并且出現(xiàn)了很多的負面現(xiàn)象。網(wǎng)絡在我國的普遍化致使這些負面信息迅速擴散,再加上不良媒體的虛假,夸大宣傳,以及西方價值觀的滲透,我國當今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甚至產(chǎn)生了動搖。流通于網(wǎng)絡的負面和多元的信息使大學生認為思政課內容與現(xiàn)實社會存在很大的差異,使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內容產(chǎn)生了懷疑,如果沒有進行及時、正確、有效的引導,高校思政課就會被學生從思想中丟棄。同時,網(wǎng)絡使知識在全球實現(xiàn)了共享,教師所呈現(xiàn)的課程內容可能通過各種搜索引擎就可以輕松的被分享,教師對知識的權威性也不似從前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是思想多元化的青年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壓力也可見一斑。
二、慕課理念對高校思政課的啟示
面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足這一復雜問題,探索提高高校思政課實效性的出路和路徑,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復制,更為關鍵的是思政課的改革需要從教學理念上來學習慕課精神,借鑒慕課的“翻轉課堂”,發(fā)揮慕課“線上(on-line)”與“線下(off-line)”雙平臺的合作力量,引導大學生愛上思政課,走進思政課。
(一)慕課的平等性精神
“微課程”還具有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的技術特點。慕課的微課程一般保持在十分鐘左右甚至是更短的時間內,這恰好是學生注意力能夠持續(xù)集中的一個時間段,也是學生視覺駐留時間的最佳時段,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也是尊重學生特點,尊重教育規(guī)律的教育理念。學生不再是簡單、機械、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可以遵從自己特性自主安排學習的人。同時,處于信息化時代的90后更容易接受多形式,尤其是具有網(wǎng)絡特點的教育和學習模式,因此,“翻轉課堂”、“微課程”也道出了學生們的心聲。學生的共性和個性在多個方面被考慮和尊重,學習效果自然會成倍增長。
(二)慕課體現(xiàn)的自主學習精神
在慕課形式的翻轉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學習意識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首先,微課程是教師精心設計,并且以最吸引人的模式呈現(xiàn)給學生的,思政課的微課程還可以加入一些時事熱點,如此的設計肯定會激發(fā)學生主動去學習、去參與的興趣。通過課前微課程的學習,小組討論,和教師預留的一些問題,學生對即將開始的課程有了些許了解,并且可能思考出預留問題的答案,或是對上課內容有一些自己的疑問,帶著這樣的疑問進入課堂,學生才會像春苗渴望雨水一樣渴望從教師這里發(fā)掘啟示,找到答案,完成自己人格,學術水平的提升。這種通過學生自己活動,自己探索的學習方式才會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發(fā)生真正的生命際遇,從而內化為個人具有穩(wěn)定性的品格和觀念。
(三)慕課體現(xiàn)的交往性原則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也稱之為顛倒課堂或是反轉課堂,是目前較為廣泛運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之一。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的是,它通過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等先機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再利用課堂消化新知識,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探討、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運用知識將在課堂教學融會貫通。建構翻轉課堂,不但培養(yǎng)了大學生課下的學習自主意識、探究能力、問題觀念,而且對思政課課堂學習效率有了極大的提高,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理解,思政課教師因而獲得充裕的空間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把握大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有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在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課課堂里,教師講授占據(jù)課堂大部分時間,真正用來與學生交流的時間僅僅限于課堂的有限時間中,學生之間的溝通與探討僅僅成為了課堂的一點小小的點綴?;蛘呤怯行┫敫淖儸F(xiàn)狀的教師將課堂全部留給了學生,提供學生講解和發(fā)言的機會,但是這樣的學習又少了教師對關鍵內容的傳授。然而,對于旨在指導學生心靈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導師的引導和師生交流討論才是能夠打動學生靈魂的橋梁。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他本人稱之為“產(chǎn)婆術”。他的教學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蘇格拉底在教學生獲得某種概念時,不是把這種概念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如果學生回答錯了,他也不直接糾正,而是提出另外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確的結論。他的這種教學方法為啟發(fā)式教學奠定了基礎。我們的高校思政課同樣需要這樣的互動型、啟發(fā)型的課堂。慕課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實踐模型,課前學生通過觀看微課程來獲得教師要講授的重點內容,以教師預留的問題為思考的起點和入口,與同學和思政教師進行線上討論,進入課堂后,教師對在線上的討論過程和結果進行評介,然后可以與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與學習,對學生不解的內容和學生有異議的部分進行及時、有效的正確引導。只有給學生以自由、廣闊的空間,聆聽學生對于思政課內容以及社會現(xiàn)象的不同見解,才能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才能使教師的引導有的放矢,這樣的高校思政課課堂才會潛移默化得影響學生的心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實效性。
作為一個新生的,而且是起源于國外的事物,慕課在中國的發(fā)展和研究還處于理想初級階段。慕課的本土化,尤其是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深入融合與發(fā)展還需要經(jīng)歷各種挑戰(zhàn),但是慕課背后的理念,慕課翻轉課堂,線上線下雙平臺互動的模式都為我們高校思政課探索合適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全新,并且是有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啟示。
三、慕課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式
慕課自進入我國以來,許多大中小學校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實踐探索,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學界也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在慕課理念和模式的指導下,我們高校思政課究竟應該是以一種什么樣的,不同以往的教學范式呈現(xiàn)??傮w來說,慕課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應具有以下特征:
(一)以問題邏輯為導向的教學內容體系
慕課“微課程”的時間基本控制在十分鐘左右,內容精簡,集中說明一個問題,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思政課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不能繼續(xù)是照本宣科,而是需要教師在深入掌握并把握思政課教材的基礎上,將課程內容以若干問題的形式總結出來。同時,這些問題并不是孤立的,毫不相關的,而是具有內在的邏輯性。“思政課教學在教學設計中滲透和體現(xiàn)‘慕課精神的邏輯進路,是構建‘微課程教學的問題邏輯體系”ii。這樣的問題邏輯教學體系不僅包括教學內容的問題鏈設置,還涉及到將采集于學生的問題與教學問題對接,完成學生思政課知識的內化和思政課的豐富和發(fā)展。
(二)以信息共享為導向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在慕課范式的思政課中,教師將“微課程”和一些討論問題放置在信息共享平臺上,學生可以根據(jù)課程時間要求和自己的時間進度來進行碎片化,擊鍵式學習。教師放棄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jiān)控,學習的責任回歸到學生身上,學生必須對自己的學習擔當責任,學習也就不再是對自由的限制,而是一種自我挑戰(zhàn),自我超越,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內化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學校和課堂的價值不在于一個分數(shù),一張證書,而是教會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學習者。
(三)以討論解答為導向的“翻轉式”教學課堂
慕課的“翻轉課堂”在課堂時間分配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將教師的講授時間通過“微課程”讓渡給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講授內容轉移到了課下,這種教學形式既解決了思政課教學課時不夠,教學規(guī)模大的實際困難,又增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交互性。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提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問題,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就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學生和教師還可以有機會就現(xiàn)實中的社會問題進行分析和評論,對不解的地方教師進行適當引導,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這樣的翻轉思政課堂,最大化得完成了對教與學實踐的延長,實現(xiàn)了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是學生可以高度參與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是學生和教師不斷擴張知識寬度,創(chuàng)造品格深度的陣地。
注釋:
i 胡軍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轉換》
ii 李梁《“慕課”背景下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問題邏輯視角》
【參考文獻】
[1] 高再秋,慕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轉型之思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7.
[2] 范穎,增強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提高“思政課”實效性 [J]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