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偉
鎮(zhèn)賚縣五棵樹鎮(zhèn)位于我國吉林省,屬于科爾沁草原邊陲地帶,該地區(qū)存在較多的鹽堿地,在進行水稻種植時,鹽堿地對水稻的產(chǎn)量有著較大的影響。本田管理技術是對水稻插秧到成熟階段的管理技術,做好本田管理技術的應用,可以通過合理的施肥對鹽堿地進行治理,同時,也能滿足水稻生長階段的養(yǎng)分需要,有利于提升水稻產(chǎn)量。本文就是針對水稻在鹽堿地種植時的本田管理技術,做出的相關研究,提出相應的施肥要求,還對微生物菌肥治理鹽堿地做出了相關分析,以供參考。
1、水稻種植中本田管理的技術要點
①水稻返青分蘗期的技術要點
水稻插秧后的返青分蘗期是水稻根系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在這一生長期內(nèi)的水稻,根系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同時,其葉片數(shù)量也不斷開始增加,葉面面積相應增大,隨著光合能力的不斷提高,水稻就進入了分蘗階段,做好這一階段的施肥工作,有利于提升水稻的穗數(shù)。在本田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應該定期進行田間巡視,查看秧苗的生長狀態(tài),在發(fā)現(xiàn)枯死的秧苗時,應該及時補足秧苗,合理的控制栽種密度保證稻田秧苗的基本數(shù)量,可以保證對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在秧苗栽種后,通常秧苗較小時,水深為2.5-3cm,秧苗較大時,水深應為4.5-5cm,稻田內(nèi)的蓄水時間應為3-4天,達到蓄水時間標準后,應該及時排空稻田內(nèi)的水資源,對稻田進行晾曬。在水稻返青后,應該對稻田的水位進行調整,控制水深為2.5cm,待到水稻進入分蘗期并且分蘗總數(shù)達到計劃穗數(shù)標準的1.2-1.3倍時,排空稻田內(nèi)的水資源,對稻田再次晾曬。
在鹽堿地種植水稻時應該對正常操作進行改動,稻田應該避免曬田操作,通過換水的方式減少土壤中的鹽堿含量。在水稻插秧后,讓水稻經(jīng)過1周的時間恢復,再開始對稻田施加分蘗肥,分蘗肥的使用量應為總氮量的30%-35%,常用的分蘗肥為尿素,使用劑量通常為110kg/hm2,在施加分蘗肥時,可以適當?shù)募尤氤輨?,消除水稻種植早期容易出現(xiàn)的稗草、牛毛草等雜草,每公頃使用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60g,在吡蟲啉可濕性粉劑中添加500ml阿維菌素乳油,制備成除蟲藥劑,以噴霧的方式對水稻秧苗進行蟲害防治,可以有效防治稻螟的產(chǎn)生。
②水稻拔節(jié)孕穗期的技術要點
在水稻拔節(jié)孕穗期要做好科學合理的水肥管理工作,應該使用淺水勤灌的方式進行灌溉,保證水深為6-7cm,定期更換稻田內(nèi)的水體,保證水體純凈,確保土壤水分含量為95%-97%。同時,對稻田施加穗肥,對土壤肥力較低的鹽堿地,應該施加促花肥和保花費,控制施肥量,在鹽堿地常使用的穗肥為硫酸銨,具體用量根據(jù)實地土壤養(yǎng)分含量決定,通常施肥量在50-140kg/hm2之間。
③水稻結實期的技術要點
在水稻結實期,水稻的植株生長逐漸停止,開始向開花結實方面的生殖生長轉變,這個時期的水肥管理工作質量,直接影響著水稻結實的粒數(shù)及粒重。在水稻抽穗開花階段,應該讓稻田水位保持在2-3cm,同時,還應該對水稻稻田進行間歇灌溉。在乳熟期應該多以濕為主,灌溉一次水資源后使其自然晾干,晾曬2-3天后,再次進行灌水。到了水稻的蠟熟期,稻田應該變?yōu)橐愿蔀橹?,灌溉一次后,應該晾曬稻?-5天后,再進行灌水。在收獲前1周應該停止對稻田的灌溉,降低稻田內(nèi)的濕度,有利于進行收割作業(yè)。
對鹽堿地施肥時,應該在發(fā)現(xiàn)抽穗葉片變黃、出現(xiàn)脫肥早衰現(xiàn)象及葉片含氮量基于1.2%時,及時進行施肥,使用80-110kg/hm2的硫酸銨進行追肥,也可以使用13-16kg/hm2的尿素、4kg/hm2的磷酸二氫鉀作為混合肥料,混合肥料兌水800-850kg后制備成水劑,再利用噴霧器對水稻葉片進行噴灑施肥。
2、微生物菌肥對鹽堿地土壤的改良
①微生物菌肥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響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高低是對土壤生物肥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本田管理中,利用腐熟秸稈還田并施加相應菌肥,可以有效的提升土壤的含水量,同時也能改變鹽堿地的生物學性質。通過在鹽堿地中施加菌肥,可以有效提升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在相關研究中表明在稻田中使用1500kg/hm2的微生物菌肥,其改良土壤環(huán)境的效果最好,由于微生物菌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數(shù)量,進而有利于提升土壤的碳、氮元素含量。在水稻的抽穗期,添加2000kg/hm2的腐熟秸稈,顯著降低了鹽堿地的鹽堿含量,各項指標均低于未施加腐熟秸稈的土地。通過腐熟秸稈還田及菌肥的施加,可以調節(jié)土壤的氮素供應,進而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對提高水稻生長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
②微生物與土壤酶之間的關系
在微生物菌肥改良土壤環(huán)境的相關研究中表明,提升土壤內(nèi)的微生物數(shù)量,有利于提升各土壤酶的活性。在水稻抽穗期,在土壤中施加1500kg/hm2的微生物菌肥,可以提升土壤的微生物量碳,進而讓蔗糖酶、過氧化氫酶、脲酶等土壤酶活性提高,這樣有助于促進植物的生長,對水稻種植環(huán)境有著改善的作用。在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在水稻返青分蘗期,在水稻稻田中加入1500kg/hm2的含有菌根真菌的菌肥,其菌根真菌可以與水稻根系共同生長,菌根提高了水稻根系的吸收范圍,有利于水稻吸收更多的水分及礦物元素,另外也增加了水稻的抗鹽堿能力。研究中表明許多微生物在鹽堿地土壤中具有較高的成活能力,對改良鹽堿地有著長期的作用,有利于恢復土壤的理化特性。目前微生物菌肥的發(fā)展十分迅速,根瘤菌肥的固氮能力較強,可以通過氮肥與根瘤菌肥搭配的方式,減少氮肥的使用量,這樣不僅達到了水稻增產(chǎn)的目的,也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進而可以減少對土壤理化特性的破壞,有利于鹽堿地的改良。
綜上所述,水稻在鹽堿地的種植中,應該做好本田管理工作,水肥管理工作應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根據(jù)水稻不同的生長階段,控制灌溉量及施肥量。在施肥工作中加入微生物菌肥及腐熟秸稈,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水稻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供應,也可以有效的對鹽堿地土壤理化特性加以恢復,進而從長遠的角度出發(fā),達到改良鹽堿地的目的。
(作者單位:137300吉林省白城市鎮(zhèn)賚縣五棵樹鎮(zhèn)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