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宇
1910年10月28日夜,一位老人乘著馬車,冒著綿綿秋雨,離開了他在雅斯納亞·波良納的家,走上了流浪的旅程。幾天之后,他得了肺炎。11月7日,這位老人在阿斯坦堡車站孤獨凄慘地死去。他就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P40)。
托爾斯泰何以在耄耋之年選擇出走?直接的原因是與妻子之間的矛盾。在漫長的人生旅程里,妻子索非亞不僅是托爾斯泰生活中的伴侶,也是事業(yè)上的幫手,索非亞幾乎承擔了托爾斯泰全部文稿抄寫、補錄的工作。年輕時,兩人志同道合,幸福美滿,曾被俄國文壇傳為佳話。但是托爾斯泰進入晚年后,一心要實現(xiàn)“平民化”,他解散自己的莊園,把財產分給窮人,妻子因此不滿。1910年夏,托爾斯泰又背著家人立了一份遺囑,表示在他死后,要將作品的著作權交給大眾無償出版。由于遺囑問題,丈夫與妻子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最終導致托爾斯泰在一個陰冷的雨夜離家出走。
理想需要堅守和張揚,生活卻需要隱忍和調和。托爾斯泰忠實于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向自我“開刀”,最終用革命式的“出走”成就自我,卻超越了妻子能夠接受的程度,給家人帶來了傷痛,也給世間留下了遺憾。
對家庭的守護是女性的本能,爆發(fā)起來足以撼天動地。一貫依順的索非亞不再依順,原因來自于此;志向平和的馬靜芬拋頭露面,走向人前,原因也來自于此。作為禇時健的夫人,馬靜芬自己說是在踏入高齡才找到了自己。以前她認為自己不過是跟隨著丈夫的“禇馬氏”,頗有嫁誰隨誰的傳統(tǒng)使命感?,F(xiàn)在,87歲的馬靜芬仍然忙碌在公司和莊園之間,是“禇橙家族”最主要的操盤手和當家人(P14)。問起馬靜芬的動力和初衷,她的回答永遠只有一個,源自家庭。
照顧好一個女人的情緒就是照顧好一個家。瑞典的科研人員最近公布了一項成果,告誡男人不要與女性吵架。原因是,女性具有記憶優(yōu)勢,即使年代久遠的片段細節(jié),也會在爭吵中被提及,讓男人辯無可辯(P48)。家里本就不是一個說理的地方,用情遠大于說理。與其用批判性思維打量家庭,不如用批判性思維放眼世界。還是蘇格拉底說的好,懂得怕老婆的男人,更容易獲得哲學上的領悟。
不僅是哲學上的領悟,美好生活的召喚本身就是原動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發(fā)著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從古到今都是這個道理。早起喝喝茶、看看報,不要以為只是現(xiàn)代人的標配,早在宋朝就很流行。北宋末已出現(xiàn)了商品化的報紙,叫“小報”“新聞”。南宋時,還設有專門的報攤,茶坊、茶肆則滿大街都是(P41)。到了清朝,茶文化更是大行其道。廣州人把飲茶分為早茶、午茶、晚茶,從家庭聚會到商務洽談都離不開茶,飲茶與茶市,成全了廣州生活方式一個鮮明的、獨一無二的城市標簽(P56)。
馬王堆是西漢早年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妻兒的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罩衫”,很薄很透。專家考證,這是專門罩在錦袍外的,除了增添一層微顫的流光以外,再沒有其他更實在的用處(P58)。非實用,這是人們滿足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后更高層次的追求。這樣的追求永無止境,綿綿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