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溪
摘 要:一篇童話、一篇寓言的誕生,特別是那些選進教材的經典性的童話、寓言,它們總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結晶,它的寓意,它的結局,歷來為人們所肯定,在寓言教學中要正確把握寓言所體現(xiàn)的真正的價值取向。
關鍵詞:寓言;寓意;價值取向
對如何教學寓言,錢鐘書先生的一篇文章——《寫在人生邊上·讀伊索寓言》。文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一個什么世界,一個什么社會,給小孩子長大了來過活。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里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像在禽獸中間一樣的公平清楚,長大了就會處處碰壁上當。仔細品味這段話,真是感慨良多。
《狼和小羊》是筆者所教學過的一篇寓言,在教學這篇課文的結尾時,為了引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我是這樣引導的:文章最后一句講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同學們想一想,小羊怎樣了?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有的說小羊被吃掉了;有的說狼撲得太猛,小羊本能地一閃,狼冷不防,一頭撞在河邊的大石頭上,摔死了;有的說狼撲得太兇,掉到羊身后的河里,淹死了。有的說羊巧妙周旋,把狼引進陷阱里;還有個學生說得更絕,說當狼向小羊撲去的時候,恰巧這時來了一位獵人“啪”的一槍,把狼打死了……這些精彩的發(fā)言,博得了陣陣掌聲和笑聲,課堂氣氛活躍極了,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快樂。我當時也對這種發(fā)散思維的答案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這是學生積極思考的結果,使故事的結局具有多樣性,豐富了課文的內涵,同時我也得到了“很會啟發(fā)學生”的自滿和自足,有點沾沾自喜。讀了錢鐘書先生的文章后,現(xiàn)在想想,自己沒有真正地把握這則寓言所要體現(xiàn)的價值取向,真是大錯特錯了。
一篇童話、一篇寓言都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結晶,它的寓意,它的結局,歷來為人們所肯定,雖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這只是個性認識上的不同,對人物行為、人物性格、人物本質的認識應該是沒有異議的。孩子們出于一種對弱者的同情,不愿讓小羊“死”,是可以理解的。想出這些讓小羊“活”的辦法,是他們思考的結果,是他們美好的愿望,這一點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想得倒美,狼不知走過了多少溝谷澗梁,不知吃過了多少大兔小羊,單單就這一次“馬失前蹄”撞在大石頭上?掉進河里?掉進陷阱里?獵人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狼向小羊撲去這一最緊張、最危險的時候來,是打獵?是做秀?還是巧合?生活中真有這么巧的事嗎?雖說無巧不成書,但,書上可以巧,現(xiàn)實生活中卻沒有那么多巧。孩子們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不是生活在書上的,如果將故事的結尾改為弱小的羊因為偶然的因素戰(zhàn)勝了兇惡的狼,年齡小,可塑性很強的少年兒童會怎么去看待狼和像狼一樣兇殘的犯罪分子呢?他們會不會以為狼是不堪一擊的,社會上的壞人和丑惡現(xiàn)象也是紙老虎,輕而易舉地就可以把那些壞家伙擊???這樣教出來的孩子,長大了不“處處碰壁上當”才怪呢!除了生活中沒有這么巧的事外,再深刻反思一下,課前自己對教材的挖掘也實在是太淺了!《狼和小羊》中的狼幾次三番找碴兒,想把小羊吃掉,明明是自己在上游,卻不顧常理,叫嚷“你把我喝的水弄臟了”;明明小羊還沒有出世,卻無中生有,氣沖沖地說“去年背地里你說我的壞話”;最后更是強詞奪理,“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剛說完就齜著牙撲向小羊,在這種情況下,小羊怎會從兇狠蠻橫的狼的魔掌中逃脫?狼怎會如孩子們一廂情愿,偏偏會被摔死或被打死呢?一個“撲”字,已經把狼吃人的猙獰面目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至此,作者要揭示的深刻寓意已經很明顯地顯現(xiàn)了出來——像狼一樣的惡人是蠻不講理的,以狼為代表的惡勢力總是以強欺弱,無惡不作,人們對付像狼一樣的惡人的唯一手段就是斗爭,一味地謙讓,期盼說理獲救,終將難逃厄運,憑著溫和善良,博得老天的可憐和命運的關照,只不過是人們的一廂情愿罷了??梢?,無論從狼的性格特征著眼,還是從文章的主題思想考慮,這則寓言只能是以悲劇來結尾,小羊只能“死”不能“活”,這才是這則寓言所體現(xiàn)的真正的價值取向。
感謝錢鐘書先生的這段文字,下次再教學這篇寓言,一定還這則寓言以本來的面貌,抓住“撲”字,引導學生展開小羊是死是活的討論,讓學生認清狼吃人的真面目,用小羊的死加深學生對這則寓言深刻寓意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錢鐘書.寫在人生邊上[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2]汪笑梅.語文教學參考用書[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