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
摘 要:對于每一位科學老師而言,低年級科學教學都是全新的開始、全新的挑戰(zhàn),難度甚至高于中高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雖然有著較為豐富的科學教學經(jīng)驗,但真的要開始上一年級科學課了,還是需要做一系列的前期工作。
關鍵詞:低年級;科學;趣味性
一、做好低年級學生的學情分析,為教學活動設計奠定基礎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了解與小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的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6~7歲的兒童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到小學,他們的心理、行為、思維方式,還有明顯的幼兒特征:好奇、好問、好動手,喜歡東摸摸、西看看,喜歡探索,對直觀形象的事物感興趣,對一些太專業(yè)、抽象的詞匯不理解、不感興趣。課堂專注力在15~20分鐘左右。
大部分兒童在幼兒園的時候,也接觸過科學教育,有一定的探究經(jīng)驗,會借助自己的感官去看看、去聽聽……認識自然界的各種事物,但在幼兒園沒有系統(tǒng)探究科學話題。一年級的科學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有計劃、巧妙地啟發(fā)兒童對周圍自然事物的注意力,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把他們的這種好奇心轉化為學習興趣。
二、深化課程標準的解讀,明確教學目標的定位
因為低年級科學教學是剛剛開始,因此在教學前我仔細閱讀《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每節(jié)課進行教學設計時,參考課程標準,有針對性地制訂適合低年級學生發(fā)展水平的教學目標,準確把握教學內(nèi)容深度和廣度。
新頒布的《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將學習年段調(diào)整為1~6年級,標準的具體目標分為“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4個領域,以“學習進階”理論為依據(jù)進行分段設計。低年級的課堂教學目標,不把重點放在科學知識的講解上,更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興趣、能力和科學探究習慣為主,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三、“動手做,玩中學”,提升低年級科學課堂的趣味性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強調(diào)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學生親身經(jīng)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發(fā)現(xiàn)和提出生活實際中的簡單科學問題,并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予以解決,在實踐中體驗和積累認知世界的經(jīng)驗,提高科學能力,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
1.設計符合低年級年齡特點的課堂活動
低年級的教學需要強調(diào)“玩”,教材內(nèi)容里就有這個“玩”字,比如:玩小車、玩彩泥、玩磁鐵、運水游戲……玩是一種教學法的組織形式,也是學生的一種學習狀態(tài)。
(1)將理性的知識內(nèi)容學習轉化為直觀的游戲化探究過程
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年齡和心智發(fā)展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努力將理性科學概念轉化為輕松、愉快、可操作的游戲化學習過程。例如:《看葉認植物》一課時,我們設計了“為葉子找家”的游戲。課前將校園內(nèi)20多種不同植物的葉取樣下來,在課堂上隨機發(fā)給學生,讓他們帶著葉子走出教室,在指定區(qū)域觀察和判斷這些葉子分別來自哪植物,并做簡要的圖畫記錄,比一比誰找到“葉子的家”最準確。孩子們帶著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葉子興致勃勃地投入游戲活動中,為分清樹葉的種類,細致的觀察,在充滿趣味的游戲活動中進行科學探究。教師有意識地對觀察和思維能力進行訓練,引導學生將觀察到的事物加以對比,確定樹葉與樹葉之間的相同和不同,從而抓住特征,把相同的進行歸類,逐漸形成一種概念。
我們科學組的老師為了方便學科中植物部分的學習,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將學校中所有的植物掛了標簽,并在標簽上印制了二維碼。將植物的名稱、分類、特點等資料輸入學校的網(wǎng)絡平臺當中,老師在上課時只要用手機等進行二維碼掃描就可以在校園中隨時開展植物內(nèi)容探究學習。
(2)明確游戲目的,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應用探究知識
在“玩中學”并不是學生課間那種純粹的玩,而是創(chuàng)設一種探究情境,這時候的玩有目的、有要求、有內(nèi)容,因此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游戲,明確學習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活動。在一年級上冊《玩磁鐵》一課中,學生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了磁鐵能吸鐵的特性之后,我設計了競賽游戲“找朋友”,在碗中倒入沙子,在沙子里隱藏了同樣多數(shù)量的幾枚大頭針、曲別針等小型鐵制品,同學們小組合作用磁鐵將沙里藏的物品找出來,看誰最先找到所有的隱藏物品。同學們馬上想到將剛剛學習的知識加以應用,游戲興趣濃厚。教師精心組織“玩”,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很自然地進行學科學、用科學的活動。
(3)充分了解低年級學生學習基礎,合理改進教材實驗
科學教材中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如何讓低年級學生看明白要求順利操作,有時需要教師進行調(diào)整,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和認知順序的探究過程。例如:一年級下冊在《做風車》一課中,書上給了制作風車的基本流程,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對將哪個葉片折到中心點區(qū)分不清,我便將制作過程細化,用序號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操作步驟。從學生的視角,看問題、想問題,再用他們?nèi)菀桌斫獾姆绞皆O計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際操作,促進學生手腦并用。
再例如:一年級下冊《動物的反應》一課中,教材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一是觀察螞蟻看螞蟻喜歡吃什么,二是給金魚喂食看金魚的反應和敲擊魚缸看金魚在外界影響下有什么反應。這節(jié)課上課時間是在3月份剛開春,備課準備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戶外很難找到螞蟻,而且讓學生到戶外“觀察螞蟻會爬向哪種食物”的探究活動實施起來有困難。以金魚為觀察對象的兩個探究活動我們也在辦公室試驗過,如果帶金魚進班觀察,第一個班上完課金魚已經(jīng)被喂飽了,到第二個班沒有明顯的吃食現(xiàn)象,而且如果在非常安靜的環(huán)境下突然敲擊魚缸,金魚是有反應的,但是如果在人多且環(huán)境不是特別安靜的狀態(tài)下,金魚則不會做出明顯的反應。我們經(jīng)過反復嘗試和查找資料,努力想要設計出適合課堂開展,且能讓學生明顯看到“動物的反應”的課堂活動,將實驗調(diào)整為“驗證蝸牛喜歡吃什么?”教師講實驗過程錄制成微視頻,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如何開展長期觀察活動,并設計了課堂探究活動“觀察蝸牛對味道的反應活動”,我們從網(wǎng)上購買了白玉蝸牛,體格較大,觀察現(xiàn)象十分明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明顯地看到蝸牛對醋、蜂蜜、豆?jié){等不同的味道做出反應,學習興趣高漲。
(4)通覽教材,合理整合學習內(nèi)容
課標中明確寫出小學科學的課程內(nèi)容分為“物質(zhì)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4個領域,每個領域中有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目標。有些內(nèi)容從低年級就開始涉及,再逐步進階至中高年級。一年級下學期《和植物握個手》單元以及《番茄與番茄醬》一課都與植物內(nèi)容有關,看到這部分內(nèi)容我們在學期初帶領學生開展了番茄種植活動,希望通過長期的種植和觀察,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觀察,如何將觀察到的真實記錄下來,如何準確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并讓學生感知知識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為中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教學《番茄和番茄醬》一課時,學生已經(jīng)對番茄的自然生長過程有了了解,我將課堂操作內(nèi)容進行了調(diào)整,為了讓所有的學生真的能“動手做,玩中學”,我計劃帶領學生親歷制作番茄醬的過程。課前我反復試驗了五六套方案,發(fā)現(xiàn)要在課堂當中完成制作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分別嘗試過讓學生提前撥掉番茄皮,撥好皮切成塊……總感覺雖然節(jié)省了時間,但是沒有在課堂上經(jīng)歷一整套操作步驟,經(jīng)過反復嘗試,我為學生設計了如下的課堂方案:上課前我?guī)蛯W生把每組的番茄劃好十字紋,用熱水燙過放在準備好的飯盒中,同學們在了解如何制作番茄醬的流程之后,小組合作,兩個學生負責去皮,一個學生負責用切水果器切塊,兩個學生戴好一次性手套將番茄捏碎,最后將全班學生的番茄放在鍋中用料理機打碎,統(tǒng)一加調(diào)料,用電磁爐加熱熬制。每個組的學生都在有條不紊地操作,從開始制作到下鍋熬煮,全班一共用了20分鐘時間,在番茄醬熬制的同時,學生開始反思自己的操作過程,并進行了關于“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討論。雖然熬制的時間較長,但中午就將同學們共同制作的番茄醬分到了每個學生的餐盤當中,他們成就感滿滿,紛紛表示回家要再次制作。想要課上順利開展“玩中學”,教師要在課前反復嘗試、合理設計,低年級的學生也同樣能很好地分工合作,完成高效課堂。
2.將探究學習向外延伸,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很重要的前提是讓學生喜歡上科學,喜歡科學老師。有趣的內(nèi)容、有挑戰(zhàn)性的科學活動,能激發(fā)學生持續(xù)的興趣,所以科學探究不應當局限于教材、課堂。
根據(jù)課時內(nèi)容,有時我會給學生讀一段科學雜志撰寫的小文章,也會在課后給學生推薦科學繪本。例如:學習一年級下冊《蚯蚓的家》時,我給他們推薦了繪本《蚯蚓日記》。這是一本很有趣的圖畫書,以日記方式寫出了小蚯蚓的觀察及思考。從小蚯蚓的觀點看世界,記錄了學校、家庭和朋友之間的生活點滴。同時也在幽默地傳達蚯蚓的生活習性、蚯蚓以及其他生物與地球的相關知識,滲透科學知識的同時幫助孩子培養(yǎng)樂觀、正向的態(tài)度,及多元思考的習慣。
《玩磁鐵》一課則推薦了《磁鐵從哪里來》,《水單元》補充了繪本《水先生的奇妙旅行》,《空氣單元》推薦了《斯凱瑞的空氣大書》……將科學閱讀與學生語文學科閱讀結合,向學生及家長推薦課外科普讀物《我們愛科學》《博物》《揭秘系列叢書》等。有效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將科學學習生活化、日常化。
每當我走進科學課堂,面對一張張稚嫩的笑臉與渴望的眼神,我能感覺到科學課對一年級的學生有著多么大的吸引力,對學生科學思維、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又是多么的重要,讓我們共同努力,在豐富有趣的科學活動中讓學生愛上科學、愛上科學課。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