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勇 厲復(fù)剛
玉,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更是把玉看作天地精氣的結(jié)晶,由此,玉便具有了不同尋常的象征意義。時至今日,玉石作為中國的文化與精神使者,在漫漫時間長河中,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
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象征著瑰麗、高尚、堅貞、圣潔。幾千年來,人們敬玉、愛玉、賞玉、戴玉、玩玉、藏玉,人們對玉懷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玉的美。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言:“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yuǎn)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這里的仁、義、智、勇、潔,跟儒家的五常、五德比較接近,君子的品行也和玉的五個美點無縫鏈接。
和氏璧
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荊山(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內(nèi))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見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干了,接著流出來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詢問為何,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dāng)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dāng)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便將它命名為“和氏璧”。
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tǒng)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quán)天授、正統(tǒng)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yīng),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xiàn)其“氣數(shù)已盡”。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zhuǎn)于神州赤縣凡兩千余年,忽隱忽現(xiàn),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
玉可補天—— 據(jù)《史記·補三皇本紀(jì)》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zhàn)。共工被祝融打敗,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dǎo)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zāi),于是煉出五色石修補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玉情畫意——“誰將翡翠,閑屑黃金攄巧思。綴就花鈿,飛上秋云入鬢蟬?!彼稳死钐幦枥L的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女子形象如在眼前。鏡中的人,膚白如雪,眸如天星,烏黑如緞的頭發(fā)盤成發(fā)髻,再插上一根玉簪,美艷到不可方物。在這里,人因玉而楚楚可人,玉也因為人而熠熠生輝。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痹娤傻囊皇住犊椭行小罚挥昧硕潭虄删?,就為我們構(gòu)筑了豐富的畫面感,這是何等的豪邁和奔放。玉碗盛酒,既是出于對貴客的尊重,同時也是身份的象征。一句琥珀光,道明了這是一只質(zhì)量非同一般的玉碗??梢韵胂笠幌?,光透過酒,再透過碗,呈現(xiàn)出琥珀色的光彩,既展示了對客人的尊重和好客,也展示出了當(dāng)時玉石制作工藝的高超技藝。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痹凇斗叛晕迨住分?,白居易告訴我們: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往往需要經(jīng)過歷練和捶打才能得到社會的認(rèn)可,就像玉石也要經(jīng)過淬煉,才能辨別出是否是一塊好玉。畢竟才易得,材難得。以玉喻材,由此看出傳統(tǒng)文化中只有有德之人,方能與玉為伍。
說到玉,一只凝脂般的玉鐲,就在眼前,說是和田羊脂玉。看到它,讓我想到月光:月光鋪在秋天的夜晚,一層又一層,鋪得久了,成了霜。那霜如此晶瑩剔透,純正的晶體,不染纖塵,真是從嫦娥那廣寒宮而來,無影無蹤地飄入凡間。月色如煙,如風(fēng),如霰,也如一美人走過,留下縹緲的身影。
也許玉就是一段久遠(yuǎn)的思念,有情的思念,有淚的思念,無邪的思念,這個世界最美最純的東西就是讓你思念中覺得自己也如月光一樣輕盈升華的瞬間。這瞬間真的存在過!那就是一塊凝脂般的玉。
玉,這碧透如鏡的一塊玉,就在眼前。真是玉?不相信,但不敢說它是玻璃,因為透出那寒意,高貴得如冰山之膽。潔白得刺骨,一塵不沾,大概就是冰川孕育。所有在春天騷動的空氣中,禁不住誘惑的,都化成春水,滴入山溪,匯入江河,歡騰雀躍之后,與泥沙為伍。只有這玉,冰川之靈,冰心不化,高潔如初,讓人不敢久視!玉之品格,大概從那千萬年的冰雪之鄉(xiāng),能找到緣由。
(節(jié)選自葉延濱《說玉》)
都說人生如玉,那你覺得自己身上是否也有著“玉”的品格呢?說出來,與大家分享吧。
一片冰心在玉壺
◎何 昕
玉,本就是一塊石頭,當(dāng)它純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了玉。
—— 題記
寒雨連江夜入?yún)?/p>
江寧的夜格外安靜,偶爾能聽到雨點敲打樹葉發(fā)出的沙沙的聲音。但此時,已經(jīng)42歲的王昌齡卻是一夜未眠。為什么呢?無非是與北上洛陽的好友辛漸能再次相見。人生就是這樣,在你風(fēng)光無限時,隨處是眾星捧月般的鮮花與掌聲;當(dāng)你落魄時,誰會記起你,又有誰會認(rèn)識你?但有一人除外,那就是辛漸。即便是短暫地停留,卻已經(jīng)令被貶中的王昌齡感動不已了。兩人一夜暢飲……
平明送客楚山孤
天已大亮,但雨還沒有要停的意思。只能在這芙蓉樓上為好友送行。遠(yuǎn)遠(yuǎn)地,楚地山脈在煙雨蒙蒙中若隱若現(xiàn),仿佛特意要烘托這別離的傷感。玉壺中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下次見面又會在何時?自己不知道,辛漸也不知道。
都說玉是純真至美的化身,看樣子,自己與辛漸的這份友情也只有這玉壺能夠理解。
一片冰心在玉壺
“到洛陽后,若親戚朋友有問起我,就說我……”王昌齡知道自己雖被貶官,但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永遠(yuǎn)不會變,對朋友的祝福也永遠(yuǎn)不會變,對朝廷的忠心也永遠(yuǎn)不會變,就像這盛酒的玉壺,晶瑩剔透,永遠(yuǎn)容不下半點瑕疵。
該走的終究要走,該來的也最終會來?;磉_一點,讓朋友走的開心。人到中年的王昌齡給朋友斟滿酒杯,所有的祝福,所有的牽掛,留在這壺中的是一顆不敢沉淪的心,朋友帶走的是一份至純至真的情。揮一揮手,道一句“珍重”,望著好友那漸行漸遠(yuǎn)的背影消失在煙雨蒼茫的楚山中,而自己的路又在哪里?
雨還在下著,王昌齡端起酒壺喝完了最后一滴離別酒。雨水打濕了他的頭發(fā),順著臉頰滾落下來,咸咸的。不,那是淚花。
酒已經(jīng)喝完,玉壺仍在,晶瑩剔透,如自己的那顆劇烈跳動著的心。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醉了……
(山東五蓮縣第二中學(xué))
點評
小作者通過演繹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詩,再現(xiàn)了雨中送別的情境。在這里,“玉壺”是至純的朋友情,是忠貞不二的愛國心,是對家鄉(xiāng)親人無盡的思念。習(xí)作每部分都用詩句作為標(biāo)題,形式新穎,內(nèi)容想象大膽且合情合理,讀后令人回味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