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土壤的持水性能及其海拔響應

2019-08-10 03:46姜霞吳鵬郭金鵬崔迎春謝濤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 2019年4期
關鍵詞:雷公山海拔

姜霞 吳鵬 郭金鵬 崔迎春 謝濤

摘要:以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不同海拔的森林土壤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不同海拔和土層森林土壤持水性能的測定分析,研究土壤持水性能的垂直地帶性。結(jié)果表明,(1)在0~80 cm土層,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的容重為 0.489 0~1.242 0 g/cm3,且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表層容重的變化幅度大于深層土壤;隨著海拔的升高,土壤容重呈波狀下降趨勢。(2)在0~80 cm土層,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的總孔隙度為52%~75%,毛管孔隙度為 44%~65%,非毛管孔隙度為3.9%~13.1%,土壤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整體上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非毛管孔隙度在不同土層的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隨著海拔的升高,土壤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波狀上升的趨勢。(3)在0~80 cm 土層,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的最大持水量為42%~154%,土壤毛管持水量為39%~126%,土壤最小持水量為35%~114%,土壤貯水能力為74.7~265.3 t/hm2;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整體上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土壤的貯水能力在不同土層的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隨著海拔升高,土壤的貯水能力、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持水量呈波狀上升趨勢。

關鍵詞:持水性能;土壤物理性質(zhì);海拔;雷公山

中圖分類號: S718.51+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4-0273-05

森林土壤是森林植被生長發(fā)育的重要載體,其土壤性質(zhì)受海拔、母質(zhì)和植被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特別是山地土壤的差異體現(xiàn)在隨海拔梯度變化引起的溫度、濕度、植被類型、土壤類型等要素的顯著改變[2]。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質(zhì)是影響林木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素,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土壤的通氣透水、蓄水抗旱、保肥性能和養(yǎng)分轉(zhuǎn)化,是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評價土壤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對林木的生長有較大影響[3]。土壤的持水性能主要取決于土壤孔隙的數(shù)量和大小組成,它們決定著土壤動態(tài)蓄水的有效空間。有關森林土壤持水性能的研究,主要在不同森林類型[4-5]、不同利用方式之間進行比較[6-7],而關于土壤的持水性能對海拔的響應的研究較少。

海拔是較為重要的山地地形因子之一,由于海拔不同,氣候特征、林分類型和土壤類型發(fā)生改變,影響土壤成土因素,導致土壤持水性能在不同海拔范圍內(nèi)具有明顯差異[8-9]。隨海拔梯度增加,氣候變得濕冷,土壤的水熱條件和植被均發(fā)生變化,所以山地土壤的分布和形成過程與海拔的變化有密切關系[10]。雷公山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正處于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極為明顯的分水嶺高地,森林植物區(qū)系豐富,地帶性植被屬中亞熱帶東部偏濕性常綠闊葉林,而雷公山山體高大,最高峰海拔為2 178.8 m,相對高差在1 500 m以上,植被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隨著海拔的升高,植被類型分別為以栲、木蓮為主的常綠闊葉林,以水青岡、長梗木蓮為主的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以櫻、白辛樹為主的落葉闊葉林,以杜鵑、箭竹為主的灌叢[11],適于開展土壤持水性能垂直地帶性研究。目前,對雷公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來植物[12]、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碳素積累[13]等方面。為此,本研究分析了雷公山不同海拔的土壤持水性能,探討其土壤層次分布規(guī)律和隨海拔梯度的變化規(guī)律,有助于合理利用森林,提高土壤的保水通氣能力,從而為系統(tǒng)闡明森林土壤的生態(tài)功能與特征,并為雷公山生態(tài)保護與利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1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貴州省東南部,地跨 108°5′~108°24′E,26°15′~26°32′N,總面積為47 792 hm2,雷公山是貴州苗嶺山脈東段主峰,最高峰海拔為2 178.8 m,屬于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區(qū),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直降率為0.46 ℃/100 m,年均降水量為1 300~1 600 mm,森林覆蓋率為88.79%。最冷月(1月)山頂、山麓的平均氣溫分別為-0.8、4~6 ℃,最熱月(7月)山頂、山麓的平均氣溫分別為17.6、23.0~25.5 ℃,山頂、山麓的年平均溫度分別為9.2、14.7~16.3 ℃,年降水量在 1 300~1 600 mm之間。雷公山森林植物區(qū)系豐富,共有 1 390 種,分屬于273科679屬,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落葉樹種以水青岡(Fagus longipetiolata)、亮葉水青岡(Fagus lucida)、多脈青岡(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白辛樹(Pterostyrax psilophyllus)等為主,常綠樹種以栲(Castanopsis fargesii)、石櫟(Lithocarpus glaber)、木蓮(Manglietia fordiana)、木荷(Schima superba)等為主。林下灌木主要有狹葉方竹(Chimonobambusa angustifolia)、柃木(Eurya japonica)、圓錐繡球(Hydrangea paniculata)等。林下草本有樓梯草(Elatostema umbellatum)、矮冷水花(Pilea peploides)、禾本科(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Asteraceae)及蕨類(Pteridophyta)植物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樣地設置與調(diào)查 本研究于2015年10月在全面踏查的基礎上,在不同海拔選擇林相相對整齊、立地條件相對一致的代表性地段設置了10塊樣地,樣地面積為20 m×30 m。為了減少樣地間的空間異質(zhì)性,在每個梯度上選擇坡向、坡度及小地形類似的樣地。在每個樣地的對角線上設置3個 5 m×5 m的灌木小樣方、3個1 m×1 m草本和枯落物層小樣方,調(diào)查樣地內(nèi)喬木樹種(胸徑≥2 cm)的種類、胸徑和樹高,以及灌、草種類與蓋度等,樣地基本情況見表1。

1.2.2 樣品采集及處理 分別在各樣地內(nèi)隨機按“品”字形挖掘3個土壤剖面,共計30個。按土壤發(fā)生層次,采用體積為100 cm3的環(huán)刀(高5 cm,直徑5 cm)分別取0~20、20~40、40~60、60~80 cm土層的原狀土樣,用環(huán)刀法測定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指標,并計算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貯水量。

1.2.3 數(shù)據(jù)處理 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檢驗不同海拔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差異顯著性,用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α=0.05)。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海拔對土壤容重的影響

土壤容重是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質(zhì)指標之一,綜合反映了土壤的透水性、通氣性和根系生長的阻力。由圖1可知,沿海拔梯度變化,0~80 cm土層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森林的土壤容重為0.489 0~1.242 0 g/cm3;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容重在0~80 cm土層隨著海拔的增加呈波狀下降趨勢,0~80 cm土層最大值出現(xiàn)在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土壤平均容重為 1.043 8 g/cm3,最小值出現(xiàn)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平均容重為0.663 6 g/cm3。不同海拔的森林土壤容重呈現(xiàn)這種變化趨勢,可能由于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下枯枝落葉層較厚,人為干擾較少,從而有效改善了土壤容重。由圖1可知,同一土層的土壤容重在部分海拔間有明顯差異,且土壤容重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現(xiàn)為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4個土層在不同海拔下的土壤容重分別為0.48~0.89、0.57~0.95、0.74~1.23、0.77~1.24 g/cm3,且0~20 cm到20~40 cm土層的土壤容重增加幅度最大,為19.2%,隨著土層的加深,土壤容重增加幅度變化不大,60~80 cm土層的土壤容重較40~60 cm土層的增加幅度為10.7%。

2.2 海拔對孔隙度狀況的影響

2.2.1 海拔對土壤總孔隙度的影響 由圖2可知,沿海拔梯度變化,0~80 cm土層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土壤總孔隙度為52%~75%,隨著海拔的升高呈波狀上升的趨勢,最大值基本出現(xiàn)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下,土壤平均總孔隙度為69.7%;較小值在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土壤平均總孔隙度為56.3%;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總孔隙度是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的1.24倍。

由圖2還可以看出,在不同海拔梯度上,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土壤總孔隙度在同一土層差異明顯,不同海拔的土壤總孔隙度整體上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與土壤容重的變化趨勢相反, 表現(xiàn)為0~20 cm>20~40 cm>40~60 cm>60~

80 cm。4個土層在不同海拔下的土壤總孔隙度分別為 58%~75%、58%~74%、55%~70%、52%~60%。

2.2.2 海拔對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響 由圖3可知,隨海拔梯度的變化,0~80 cm土層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土壤的毛管孔隙度為44%~65%,隨著海拔的升高呈波狀上升的趨勢。最大值在為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平均毛管孔隙度為61.5%;最小值在海拔為850 m的常綠闊葉林,土壤平均毛管孔隙度為50.2%;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的土壤毛管孔隙度是海拔為850 m的常綠闊葉林的1.22倍。由圖3還可看出,在不同海拔梯度上,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土壤毛管孔隙度在同一土層差異明顯,除海拔為 2 170、2 000、1 800、1 400、700 m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外,其他海拔下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變化趨勢不一致。

2.2.3 海拔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影響 由圖4可知,隨著海拔梯度的變化,0~80 cm土層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為3.9%~13.1%,隨著海拔的升高呈波動上升趨勢。0~80 cm土層最大值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平均非毛管孔隙度為8.3%;0~80 cm土層最小值在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土壤平均非毛管孔隙度為3.9%。從土層變化上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無明顯變化規(guī)律。

2.3 海拔對土壤持水特征的影響

由圖5可以看出,隨著海拔梯度的變化,0~80 cm土層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森林土壤最大持水量為42%~154%,隨著海拔的升高呈波狀上升的趨勢。0~80 cm土層最大值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的平均最大持水量為114%;0~80 cm土層最小值在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土壤的平均最大持水量為58%;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是海拔為850 m的常綠闊葉林的195倍。0~80 cm土壤毛管持水量為39%~126%,隨著海拔的升高呈波動上升的趨勢。0~80 cm土層最大值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平均毛管持水量為99%;0~80 cm 土層最小值在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土壤平均毛管持水量為53%;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毛管持水量是海拔為850 m的常綠闊葉林的1.86倍。0~80 cm土壤最小持水量為35%~114%,隨著海拔的升高呈波狀上升的趨勢。0~80 cm土層最大值在為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平均最小持水量為92%;0~80 cm土層最小值在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土壤平均最小持水量為45%;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最小持水量是海拔為850 m的常綠闊葉林的2.02倍。在0~80 cm土層,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土壤的貯水能力(t/hm2)為74.7~265.3 t/hm2,隨著海拔的升高呈波狀上升的趨勢。0~80 cm土層最大值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貯水能力為 165.3 t/hm2;0~80 cm土層最小值在海拔為1 000 m的針闊混交林,土壤貯水能力為97.0 t/hm2;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的土壤最小持水量是海拔為850 m的常綠闊葉林的170倍。

從土壤剖面看,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在同一土層差異明顯,不同海拔的森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均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貯水能力在同一土層差異明顯,但土壤貯水能力在不同土層間的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

2.4 土壤持水性能與物理性質(zhì)的相關性

土壤的物理指標包括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它們均會影響土壤的持水性能。將土壤主要物理指標與持水性能進行簡單的相關分析(表2),可以看出,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貯水能力都與土壤容重呈極顯著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887、-0.884、-0.861、-0.572。貯水能力主要取決于土壤的非毛管孔隙狀況,土壤非毛管孔隙度越大,土壤的貯水能力越好,土壤的持水能力越強。

3 結(jié)論與討論

隨著海拔梯度的變化,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土壤的持水性能的變化差異明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海拔梯度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等都表現(xiàn)出比較復雜的變化。土壤容重不僅是土壤物理性質(zhì)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也是土壤緊實度的敏感性指標。土壤容重愈小,表明土壤疏松,孔隙多,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氣性較好;反之,土壤容重愈大,則表明土壤板結(jié),空隙少[14-15]。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不同海拔下的森林土壤容重為0.489 0~1.242 0 g/cm3,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表層土壤容重的變化幅度大于深層土壤,這與前人的研究結(jié)果[4]相似。推測其原因,可能是受土壤表層凋落物的影響,有機質(zhì)也主要集中在表層。隨著海拔的升高,雷公山森林土壤容重呈波狀下降趨勢。最大值出現(xiàn)在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土壤平均容重為 1.043 8 g/cm3;最小值出現(xiàn)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土壤平均容重為0.663 6 g/cm3。說明隨著海拔的增加,土壤通氣透水性有所改善,這主要由于隨著海拔升高,溫度逐漸降低,構(gòu)成植被的植物種類闊葉類成分減少,針葉類成分增多,使得凋落物的持水性降低。

林地涵養(yǎng)水源、調(diào)節(jié)地表徑流的作用主要取決于土壤的孔隙結(jié)構(gòu)、質(zhì)地,也取決于孔隙度的大小和性質(zhì)[16]。土壤孔隙度大小、數(shù)量及分配是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基礎,與持水性都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對林木根系伸展、物質(zhì)轉(zhuǎn)化、土壤排水、通氣等都會產(chǎn)生直接影響[17]。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不同海拔下的森林土壤總孔隙度為52%~75%,毛管孔隙度為44%~65%,非毛管孔隙度為3.9%~13.1%,土壤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整體上隨著土壤深度增加而減小,但非毛管孔隙度無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隨著海拔升高,土壤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波狀上升趨勢??偪紫抖容^大值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平均為69.7%;較小值在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平均為56.3%。毛管孔隙度較大值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平均為61.5%;較小值在海拔為850 m的常綠闊葉林,平均為50.2%。較大值在海拔為 2 170 m 的高山灌叢的土壤平均非毛管孔隙度為8.3%;較小值在海拔為700 m的常綠闊葉林的土壤平均非毛管孔隙度為3.9%。在不同海拔下,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土壤孔隙度與容重呈極顯著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為-0.741~-0.572,即容重越大,土壤的毛管孔隙度越小,土壤越緊實,透氣性越差,土壤水分、養(yǎng)分運輸速率越低,土壤微生物活動較少。

土壤孔隙度越大,意味著土壤潛在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越強,非毛管孔隙對土壤的水分涵養(yǎng)能力貢獻較大[18]。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不同海拔森林土壤最大持水量為42%~154%,土壤毛管持水量為39%~126%,土壤最小持水量為35%~114%,土壤貯水能力為74.7~265.3 t/hm2;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持水量整體上隨著土壤深度增加而減小,土壤貯水能力在不同土層的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隨著海拔的升高,土壤貯水能力、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最小持水量呈波動上升趨勢,較大值在海拔為2 170 m的高山灌叢。這與田月亮等對浙江省鳳陽山在海拔為300~1 355 m 范圍內(nèi)土壤持水性能的研究結(jié)果[19]一致,都是隨著海拔升高,土壤容重平均值逐漸減小,土壤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貯水量平均值均增大。此外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區(qū)土壤中樹根、半風化巖石和動物活動等造成的非毛管孔隙較多,蓄水能力較強。

參考文獻:

[1]李俊清. 森林生態(tài)學[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Rodeghiero M,Cescatti A. Main determinants of forest soil respiration along an elevation/temperature gradient in the Italian Alps[J]. Global Change Biology,2005,11(7):1024-1041.

[3]邱莉萍,張興昌. 子午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性質(zhì)的影響[J]. 自然資源學報,2006,21(6):965-972.

[4]王忠誠,鄧秀秀,崔卓卿,等. 洞庭湖區(qū)主要森林類型土壤持水性能研究[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6,36(5):79-84.

[5]張雷燕,劉常富,王彥輝,等. 寧夏六盤山地區(qū)不同森林類型土壤的蓄水和滲透能力比較[J]. 水土保持學報,2007,21(1):95-98.

[6]李民義,張建軍,王春香,等. 晉西黃土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2013,27(3):125-130,137.

[7]張曉霞,楊宗儒,查同剛,等. 晉西黃土區(qū)退耕還林22年后林地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變化[J]. 生態(tài)學報,2017,37(2):416-424.

[8]王 飛,楊永紅,齊 瑞,等. 白龍江上游不同海拔梯度灌叢土壤滲透性能分析[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7,37(6):96-100,124.

[9]黃琳琦,向業(yè)鳳,魏孝榮,等. 六盤山林區(qū)土壤物理性質(zhì)分布特征[J]. 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5,33(1):60-65.

[10]Biederbeck V O,Campbell C A,Ukrainetz H,et al. Soil microbi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fter ten years of fertilization with urea and anhydrous ammonia[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1996,76(1):7-14.

[11]周政賢,姚茂森.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科學考察集[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12]楊春玉,李芳念,余德會,等. 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外來入侵植物初步研究[J]. 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17(3):79-84.

[13]丁訪軍,潘忠松,吳 鵬,等. 貴州東部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碳素積累及其分配特征[J]. 生態(tài)學報,2015,35(6):1761-1768.

[14]王 燕,王 兵,趙廣東,等. 江西大崗山3種林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質(zhì)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8,22(1):151-153,173.

[15]邢菊香,郭建英,趙杏花,等. 黃土丘陵區(qū)退耕還林后土壤物理性質(zhì)恢復特征的研究——以陜西省吳起縣為例[J]. 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1):41-46.

[16]駱土壽,李意德,陳德祥,等. 廣東白盆珠水庫水源林土壤水源涵養(yǎng)能力研究[J]. 生態(tài)科學,2007,26(2):159-164.

[17]游月娥. 采伐方式對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 防護林科技,2005(6):9-11.

[18]吳慶貴,鄒利娟,吳福忠,等. 涪江流域丘陵區(qū)不同植被類型水源涵養(yǎng)功能[J]. 水土保持學報,2012,26(6):254-258.

[19]田月亮,張金池,李海東,等. 不同林分類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質(zhì)及其海拔效應——以浙江省鳳陽山為例[J]. 水土保持通報,2013,33(1):53-57,61.霍 紅,王作鐵. 基于“公司+農(nóng)戶”供應鏈的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協(xié)調(diào)研究[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9,47(4):278-281.

猜你喜歡
雷公山海拔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場
海拔4000米的父愛
普達措,高海拔桃源秘境
雷公山區(qū)生物多樣性與苗族傳統(tǒng)文化耦合傳承關系析略
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山脈
基于生態(tài)足跡的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生態(tài)補償標準研究
高海拔地區(qū)電子設備散熱分析
正定县| 丘北县| 乌海市| 呼伦贝尔市| 蒙阴县| 西乌珠穆沁旗| 香港| 临桂县| 开化县| 文昌市| 治多县| 衡阳县| 淳化县| 政和县| 芦山县| 峨山| 拜泉县| 宝坻区| 西吉县| 张掖市| 广宗县| 大石桥市| 德惠市| 西宁市| 德江县| 鹤峰县| 兰溪市| 神池县| 高雄市| 龙门县| 吉林省| 彭州市| 五华县| 呼伦贝尔市| 武定县| 安徽省| 淅川县| 沙坪坝区| 稻城县| 墨脱县| 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