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馨月
第一次上普陀山的時候,我年紀尚小,回家不久就在課本上學習了魯彥的《聽潮》。文中魯彥在這兒聽到的是潮,而我看到的是海和古剎。后來又去過幾次,每一次,看見的和感受到的其實都不一樣。
一個海島,數(shù)尊佛像,幾座古剎,雋麗的風景加上濃厚的佛教文化,讓普陀山有了“海天佛國”的美譽。雖然普陀山是一個景點,但足夠靜謐。從舟山坐船出發(fā),到了普陀山后我們選擇步行上山,雖是酷夏,但島上的樹蔭提供了足夠的陰涼,隔絕了不少暑氣。上山的公路,時有景區(qū)車輛駛過,我們沿著林間棧道穿行,星星點點的陽光從樹葉間的縫隙落下,植物散發(fā)著陽光烤炙后的清香,耳邊蟬鳴鳥啼環(huán)繞,海浪拍打礁石和沖刷沙灘的聲音時遠時近,給人以行走在巨大礁石上的錯覺。
普陀山是一個面積不過13平方公里的小島,中部最高的佛頂山海拔不足300米,我們卻耗費了整個上午才走到山頂。上山經(jīng)過慧濟禪寺,我們一行人被禪寺的鐘聲吸引,走了進去?;蛟S是來得較晚,游客潮已經(jīng)散去,偶爾有幾個游客與我們擦肩而過,禪寺內(nèi)十分靜謐。在里面參觀時,常遇見僧人走動,他們不打量游客,自己做自己的事,遇到游客問問題,會耐心細致地回答,禮貌又疏離。僧人念經(jīng)和寺院敲鐘的聲音環(huán)繞,空氣中漂浮著香燭的味道,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在此領(lǐng)會到一絲禪意。
上山費時費力,下山就輕松許多,一行人聊著天慢悠悠地前行,十分愜意。為了方便第二天早上觀賞日出,我們選擇在千步沙附近住宿。洗漱完畢在住處的露臺休息,隱隱聽見海浪的聲音,不至于太遠,又不過分吵鬧,正如魯彥在《聽潮》中所說的那樣:“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指過琴弦;像落花飄零在水上。”
天沒亮,我就睡眼朦朧的被叫醒,恍恍惚惚來到海邊,離海越近,海浪的聲音就越清晰,睡意也一點一點被拍散。赤腳踩在松軟的沙灘上,沙粒填滿腳縫,酥酥軟軟的觸感從腳底傳來,沿著沙灘前行,偶爾踩到幾個小貝殼,也算是意外之喜。我對海上日出充滿期待,本以為能看到一輪紅日從海平線緩緩升起的震撼,沒想到只瞧見乒乓球大小的橘紅色太陽,從海平線的左側(cè)滋溜一下冒了出來,一個晃神,就升起老高。
作家魯彥在普陀山聽到的是潮水,而年青的我在普陀山看到的是海和日出。不一樣的心情和心境,但感受卻各有各的美麗。其實旅行就是這樣,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時段,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只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美景其實無處不在。我想說的是,每一個人的視覺不同,關(guān)注點不一樣,旅行的感悟和意義就不一樣。
那么,你在普陀山看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