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佩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中醫(yī)科副教授)
中藥能否奏效,除了是否對癥外,還得講究服藥的時間,這樣才能發(fā)揮藥物的最佳作用,一般有以下幾個時間段。
清晨:清晨空腹宜服用具有滋補功效的藥物,尤其是補腎陽的藥物,以利于補藥的充分吸收。利水濕藥、催吐藥亦宜清晨空腹服用。
午前:上午宜服用益氣升陽藥、發(fā)汗解表透邪藥。中國金元時期醫(yī)學家李東垣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fā)汗;午后陰之分,不當發(fā)汗”,同時還強調,益氣升陽藥宜在午前服用。
午后:下午或入夜宜服用瀉下藥。李東垣曰:“乃當日巳午之后,為陰之分是下之?!逼渌t(yī)家亦都認定瀉下藥不宜在午前服用(巳:上午9~11點)。
睡前:一般在臨睡前15~30分鐘,宜服用鎮(zhèn)靜安眠藥、滋養(yǎng)陰血藥。入夜是臟腑功能最低的時候,如在此時服用滋陰進補藥,效力倍增。
隔夜:宜服用驅蟲藥,一般睡前服用一次,第2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飯前:一般在飯前30~60分鐘服藥。病位在下(胃腸或腰以下疾?。?,宜飯前服用,以使藥性下達。
飯后:一般在飯后15~30分鐘服藥。病位在上(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疾病),宜飯后服用,可使藥性上行。健胃藥及對胃腸道有刺激或毒性較大的藥,宜飯后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
餐間:即在兩餐之間服藥,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藥宜餐間服。
服藥次數(shù):一般來說,湯藥通常一天口服2次(上午9~10點、下午3~4點),此時服用吸收較好。但急性重病則不拘時間、次數(shù),應根據(jù)醫(yī)師的醫(yī)囑,盡快服藥或頻服,可每隔1~2小時服1次,或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藥力持續(xù),有利于更快地緩解癥狀、減輕病情。
服藥溫度:大多數(shù)中藥宜溫服,發(fā)汗藥須趁熱服下以助藥力,而清熱藥最好放涼后服用。但也要根據(jù)個體的差異自行掌握,如脾胃虛寒,或者年老體弱,還是溫服比較妥當。
總之,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jù)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fā)揮藥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無論飯前或飯后服藥,均應略有間隔,如飯前、后半至1小時左右。以上擇時服藥法,大致有如下規(guī)律:
1.大凡提外透中藥,宜于午前服用;沉降下行服藥,宜于午后服用。
2.大凡溫陽補氣的中藥,宜于清晨至午前服用;而滋陰養(yǎng)血的中藥,宜于入夜服用。
3.大凡祛除陽分氣分之邪的中藥,宜于清晨服用;而清泄陰分伏火的中藥,宜于入夜服用,這種服藥法順應了人體有節(jié)奏的生理變化,能充分利用體內(nèi)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