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曉莉, 全冠民, 袁濤
作者單位:050000 河北,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
病例資料患者,女,25歲。發(fā)現(xiàn)右臀部腫物4個月。查體:右臀部距肛門約5 cm處觸及一質(zhì)韌腫物,無壓痛及波動感;肛門指診無異常;無其他異常體征。實驗室檢查:血小板增高(380×109/L)。尿、便、胸片檢查無明顯異常。超聲顯示右臀下部不均勻團塊狀回聲,疑似盆底疝。CT平掃:盆腔一巨大不均勻稍低密度腫物,CT值35 HU(圖1),邊界尚清,向下延伸至右側(cè)臀部皮下,大小15.3 cm×19.2 cm×8.6 cm,子宮受壓向左上方移位,膀胱向前下方移位,直腸向左移位。MRI平掃:腫物呈T1WI低信號(圖2),T2WI呈不均勻高/低信號(圖3),矢狀面T2WI顯示頭端與骶骨相鄰,尾端達臀部肌肉(圖4),DWI為不均勻高低信號(圖5)。橫軸面增強T1WI示平掃T1低信號、T2稍低信號區(qū)域強化(圖6),腫物呈分層狀強化(圖7),MRI時間-信號曲線(time-to-intensity curve,TIC)呈緩升型(圖8)。
手術(shù)所見:腫物位于盆底右側(cè),并延伸至右側(cè)臀部,大小為20 cm×15 cm×8 cm,質(zhì)韌,色黃。病理學:光鏡顯示疏松膠原性及黏液性背景中,散在管徑不等的血管,腫瘤細胞稀少,梭形,胞漿紅染(圖9)。免疫組織化學染色:Vimentin(+),CD34血管(+),CEA(-),CK(-),SMA(血管壁+),Dog-1(-),CD117(-),Desmin(-)。病理診斷:侵襲性血管黏液瘤。
討論Virchow于1863年最早將本病診斷為黏液瘤,Steeper等[1]1983年首次命名為“侵襲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在WHO 2013年軟組織腫瘤分類中屬于“不能確定分化的腫瘤”,稱深部(侵襲性)血管黏液瘤[2]。AAM是一種罕見的間葉組織來源腫瘤,具有侵襲性,易復發(fā),有一定影像學特征。本病多見于中青年婦女,40歲以上較多,男女比例為1:6[3]。女性多發(fā)生于盆腔、會陰、陰道、臀部等處;男性者見于陰囊、睪丸、附睪、腹股溝區(qū)、精囊等[4]。腫瘤較小時無癥狀,較大時壓迫鄰近器官如膀胱、直腸、輸尿管、子宮時出現(xiàn)排尿困難、慢性疼痛、痛經(jīng)等癥狀[5]。腫瘤大小1~60 cm,多為8~20 cm[3]。本例瘤體較大,鄰近器官受壓,與文獻報道一致。病理學上腫瘤有包膜或部分包膜,形態(tài)多樣,呈球形、半球形、啞鈴形和不規(guī)則形。大多數(shù)腫瘤分葉,浸潤性生長。病理可見顯著黏液樣背景和細長的成纖維樣細胞,細胞漿疏松,缺乏惡性細胞,黏液基質(zhì)中腫瘤細胞與正常結(jié)締組織混雜。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Vimentin、CD34、SMA強陽性,雌激素受體(ER)和孕激素受體(PR)中等陽性,S-100、CD68陰性,提示腫瘤來源于間葉組織[3,6],ER(+),PR(+)提示AAM為激素依賴性腫瘤[7]。本例患者未行ER、PR檢測,其余指標與文獻報道一致。AAM局部復發(fā)率高,約為25%~47%,5年復發(fā)率約85%[7-8],遠處轉(zhuǎn)移罕見。
由于AAM位置深在,早期很難發(fā)現(xiàn)。隨病變進展,查體可發(fā)現(xiàn)腫塊,但不能明確范圍,而術(shù)前影像學檢查具有重要作用。USG特點為邊緣清楚的稍低回聲囊性團塊狀影,內(nèi)部可見血流。CT顯示為等或略低密度腫塊,邊界清楚,含有粘液樣低密度區(qū)及部分實性成分,增強可見明顯血管樣強化以及漩渦狀或分層狀延遲強化。MRI能更好提示其成分特點。與肌肉相比,T1WI呈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與腫瘤含有較多水分和粘液樣基質(zhì)有關(guān),渦輪狀T1及T2低信號條帶可能是血管纖維基質(zhì)。DWI低信號、ADC高信號,高ADC值代表細胞間變少,提示腫瘤惡性度低[8]。動態(tài)增強掃描呈不均勻漸進性強化,分層漩渦征為其特征[3,5, 9-10]。本例T2WI呈高、低混雜信號,與文獻報道的高信號有一定差異,但具有特征性的分層螺旋狀強化。鐘群[10]等提出AAM的TIC呈緩升型,提示病變的良性傾向。本例患者TIC也呈緩升型。影像學檢查對明確腫瘤范圍有重要意義。
AAM術(shù)前誤診率高[3],影像學上需要與其他間葉組織來源腫瘤鑒別。①血管肌纖維母細胞瘤:瘤體較小(<4 cm),位于淺部軟組織,呈均勻、顯著強化,缺乏分層結(jié)構(gòu)。②黏液瘤:血管極少,多發(fā)生于年長者,主要位于股部及大腿,與鄰近組織有分界,信號均勻,增強后可見不強化的囊性區(qū)域。③黏液性纖維瘤:T2WI可見靶征,即周圍高信號(黏液樣基質(zhì))和中央低信號(纖維狀膠原組織)。④黏液性平滑肌瘤:T2WI呈低信號,與本病T2WI高信號不同。⑤浸潤性血管脂肪瘤:好發(fā)于股部,界限不清,肌纖維間有大量成熟脂肪細胞浸潤。
圖1 CT平掃矢狀面重組示盆腔內(nèi)巨大低密度腫物,邊界尚清。 圖2 橫軸面T1WI平掃示病灶呈低信號。 圖3 橫軸面T2WI示病灶呈不均勻高低混雜信號。圖4 矢狀面T2WI示病灶呈不均勻高低混雜信號。 圖5 DWI示病灶呈不均勻高低信號。 圖6 橫軸面MRI增強掃描示腫物分層螺旋狀強化。 圖7 矢狀面MRI增強掃描示腫物分層螺旋狀強化。圖8 TIC呈緩升型。 圖9 鏡下示顯著黏液樣背景中混有血管和纖維組織(HE,×100)。
總之,中青年女性患者在盆腔、會陰、陰道等處出現(xiàn)無痛包塊,影像學顯示漸進性強化及分層漩渦樣表現(xiàn)時應考慮到侵襲性血管黏液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