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欽晗,張志群
特質焦慮是一種慣于擔憂、害怕和緊張不安的性格傾向,它使個體將廣泛的客觀非危險環(huán)境知覺為威脅情境,并以與客觀危險不成比例的狀態(tài)焦慮水平對這些情境做出反應[1]。高特質焦慮個體在各種應激情境下往往表現(xiàn)出更為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和不適當的應對,影響身心健康與生活滿意度[2],甚至引發(fā)焦慮障礙[3]。在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使用過很多與個體特質焦慮相關的差異變量研究,如家庭功能[4]、家庭情緒表露[5]、父母教養(yǎng)方式[6]等。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撫養(yǎng)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和行為傾向,與子女特質焦慮有著密切關系[7]。
代際傳遞指的是父母人格特質、行為習慣與價值觀念和下一代有顯著正相關,對下一代人格特質、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有一定預測的作用[8]。大量研究表明,個體心理與行為變量存在代際傳遞,比如幸福感[9]、信任水平[10]、體罰[11]等。然而特質焦慮的代際傳遞機制研究仍然不夠充分,尤其考察父親與子女特質焦慮的代際傳遞研究偏少。
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深受父母心理特點影響,比如自我效能感[12]、抑郁狀態(tài)[13]等都直接影響父母采取的教養(yǎng)方式。根據代際傳遞有關研究,代際傳遞至少可能通過以下三條途徑實現(xiàn):基因、兒童的模仿學習、父母的直接教育[14]。父母特質焦慮可以通過遺傳直接影響子女特質焦慮,也可以通過教養(yǎng)方式間接影響子女特質焦慮。因此我們假設教養(yǎng)方式作為特質焦慮代際傳遞的中介變量。
結合現(xiàn)實,高中生學習壓力大,焦慮水平高導致負性事件頻發(fā)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對高中生學校生活開展討論的同時,更應該反思父母及家庭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擬結合已有研究成果,探討特質焦慮的代際傳遞機制及教養(yǎng)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為降低學生焦慮水平提供一些思路。
1.1 調查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針對山東省莒南縣三中高一年級的24 個班,利用隨機數表抽取5 班、7 班、10 班、22 班,以上述四個班學生及家長為調查對象,發(fā)放給學生裝訂成冊的問卷195 份,帶回家與父母共同作答,而后回收問卷144 份,剔除無效問卷,最終獲得父親填寫有效問卷124 份,母親填寫有效問卷126 份,子女填寫有效問卷126 份。
1.2 調查工具
1.2.1 特質焦慮的測量 本研究選用由Spielberger 編制的中文簡版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中的特質焦慮分量表[15]。特質焦慮分量表包括20 個條目,采用Likert 四點評分法,“1”表示“從不”,“2”表示“偶爾”,“3”表示“經常”,“4”表示“總是”。特質焦慮量表能夠測量人格特質焦慮傾向,測得結果有跨情境和時間的穩(wěn)定性。特質焦慮量表信度在很多特質焦慮研究中已經得到證實。在本研究中父親特質焦慮量表信度為0.637,母親特質焦慮量表信度為0.673,子女特質焦慮量表信度為0.695。
1.2.2 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測量 由Parker 編制的中文簡版父母教養(yǎng)方式養(yǎng)育問卷,分為父親版和母親版,由子女填寫,各有25 個條目,各包含三個維度:父親關心程度、父親控制程度、父親鼓勵自主程度;母親關心程度、母親控制程度、母親鼓勵自主程度[16]。采用Likert 四點評分法,“1”表示“從不”,“2”表示“偶爾”,“3”表示“經?!?,“4”表示“總是”。在本研究中,父母教養(yǎng)方式養(yǎng)育問卷(父親版)信度為0.657,父母教養(yǎng)方式養(yǎng)育問卷(母親版)為0.723。
1.3 調查方法 將特質焦慮量表和父母養(yǎng)育方式問卷編訂成冊發(fā)放給學生,其中父母、子女分別作答特質焦慮量表,子女作答父母養(yǎng)育方式問卷,統(tǒng)一交給班主任。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描述統(tǒng)計分析。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利用AMOS 20.0 進行結構方程建模。
2.1 父母特質焦慮描述統(tǒng)計 描述統(tǒng)計顯示:父親特質焦慮在51~60 歲年齡段水平最高,在41~45 歲年齡段水平最低。父親特質焦慮在高中或中專學歷段最高,在小學學歷段最低。母親特質焦慮在51~53 歲年齡段水平最高,在46~50 歲年齡段水平最低。母親特質焦慮在小學學歷段最高,在本科或大專學歷段最低。具體見表1。
分別以母親年齡段、母親學歷為因變量,母親特質焦慮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再以父親年齡段、父親學歷為因變量,父親特質焦慮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僅發(fā)現(xiàn)51~53 歲的母親特質焦慮與其他年齡階段母親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其他年齡段母親不存在兩兩間的顯著差異,見表2。
表2 母親特質焦慮年齡段差異事后分析多重比較結果
2.2 父母特質焦慮、子女特質焦慮、父母教養(yǎng)方式相關分析結果 根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父親特質焦慮、母親特質焦慮、子代特質焦慮、父親控制性教養(yǎng)方式、母親控制性教養(yǎng)方式均成兩兩正相關,具體見表3。根據Baron 和Kenny 提出的中介變量理論[17],表3 結果顯示可以對教養(yǎng)方式進行進一步的中介效應檢驗。
表3 父母特質焦慮、子女特質焦慮、父母教養(yǎng)方式相關分析結果
2.3 教養(yǎng)方式在特質焦慮的代際傳遞中介效應檢驗運用AMOS 20.0 分析父母特質焦慮、子女特質焦慮與父母控制性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構建建構方程模型。該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為:χ2=0.436,df=3,χ2/df=0.145,GFI=0.999,AGFI=0.999,NFI=0.998,CFI=0.999,RMSEA=0.000,各項指標都滿足結構方程模型的擬合要求。父母特質焦慮對子代特質焦慮直接影響路徑系數標準凈化估計值為(B=0.44,P<0.01),父母通過教養(yǎng)方式對子代焦慮間接影響路徑系數標準凈化估計值為(B=0.42,P<0.01,B=0.24,P<0.01)。因此父母控制教養(yǎng)方式在親代和子代焦慮起部分中介作用。親代對子代特質焦慮總效應達到0.541,其中直接效應為0.44,占總效應的81.3%。見圖1。還存在一條以教養(yǎng)方式為中介變量的間接路徑效應為0.1008,占總效應的18.4%。具體見表4。
圖1 父母特質焦慮、子女特質焦慮與父母控制性教養(yǎng)方式的結構方程模型
表4 結構方程的路徑效應值
3.1 父母特質焦慮年齡差異性 本研究顯示,父親特質焦慮年齡段的差異不顯著,母親特質焦慮產生了年齡段的顯著差異。經過事后檢驗分析,僅有51~53 歲的母親特質焦慮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年齡段的母親,而其他年齡段的母親沒有特質焦慮水平的顯著差異。這是因為女性更年期年齡段一般為45~55 歲。在此調查群體中51~53 歲的女性是經受更年期時間最長的群體,雌性激素分泌程度達到最低,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功能下降明顯。更年期綜合征婦女產生人生停滯感,因為雌激素分泌少而產生容貌衰老導致心理危機,普遍處于焦慮狀態(tài)[18]。Deutsch[19]認為更年期女性焦慮感上升是對于機體衰退和死亡的抗拒反應,更年期女性因此會增強行為活動作為防御機制,以轉移心理能量。
3.2 父母特質焦慮、子女特質焦慮及教養(yǎng)方式三者關系 通過父母特質焦慮、子女特質焦慮及教養(yǎng)方式這三者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特質焦慮有兩條途徑可以影響子女特質焦慮。一個途徑是父母特質焦慮可以直接影響子女特質焦慮,行為遺傳學正在試圖探明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在個體的行為發(fā)展差異中所起的作用,認為遺傳和環(huán)境對于個體的行為有著深刻影響。因此父母與子女之間基因的相似性與共同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特質焦慮表現(xiàn)為高度的顯著性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學齡前兒童的行為抑制性氣質部分中介了父母特質焦慮與學齡前兒童情緒問題的關系。同時行為抑制性作為一個有先天遺傳性的氣質變量,具有特定的神經生理基礎,該路徑可能一定程度上印證了特質焦慮的高遺傳性特征[20],可以部分解釋父母特質焦慮對于子女特質焦慮的直接影響。另外家庭是子女學習情緒社會化的重要環(huán)境,高特質焦慮的父母產生消極情緒表露會加重子女的焦慮癥狀,使特質焦慮呈現(xiàn)代際傳遞的特點[21,22]。
另一個途徑就是父母特質焦慮可以通過控制性教養(yǎng)方式間接影響子女特質焦慮。特質焦慮越高的父母,更可能對子女呈現(xiàn)嚴厲、不耐煩的態(tài)度,使子女更多地體驗到控制性及被拒絕、被指責的感覺,更多地體驗到焦慮和無助。父母教養(yǎng)方式也會通過子女意志控制間接影響子女特質焦慮[23],父母積極教養(yǎng)方式容易使子女接受父母教導,使自我調節(jié)能力得到更好發(fā)展,形成強大的意志控制能力[24],從而使子女更容易采取問題應對策略,緩解焦慮情緒[25]。因此父母控制性教養(yǎng)方式在父母和子女特質焦慮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高特質焦慮個體與低特質焦慮個體相比,在大多數的情境下更傾向于將環(huán)境知覺為威脅性情境, 并伴隨有強烈的消極自我評價,影響個體身心健康、社會適應功能。本研究發(fā)現(xiàn),特質焦慮存在代際傳遞,并且控制性教養(yǎng)方式起中介作用。因此運用溫暖、民主、支持性的教養(yǎng)方式,增強溝通、情感反應等家庭功能,可以增強子女正性情緒體驗,減少抑郁、焦慮等負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