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超
摘要:敦煌石窟壁畫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其色彩風格的演變反映了中國色彩體系的發(fā)展過程。中國古代不少優(yōu)秀畫作無論在顏料的材質(zhì),還是在顏色的使用技巧方面都相當“品高藝精”。文章從敦煌壁畫的早中晚期特征以及色彩構成方面探究敦煌壁畫的色彩特點。
關鍵詞:敦煌壁畫;色彩風格;色彩構成
一、敦煌壁畫簡介
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甘肅省西端的敦煌市,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個名叫樂尊的和尚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在莫高窟中至今仍保存著壁畫45000多平方米,其中的許多壁畫在經(jīng)歷了悠久的歷史之后仍然滿壁生輝。
壁畫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nèi)容十分豐富,是十多個朝代東西方文化碰撞出的精彩藝術火花,主要的題材類別有佛、菩薩、金剛力士和佛教故事畫、供養(yǎng)人像建筑畫等。敦煌壁畫的顏色也在不同時期分別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和風貌,壁畫根據(jù)顏料的更新、思維的提高和意境的升華分別展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風貌。根據(jù)統(tǒng)計其中的顏色大致可分為十幾種,同時在色彩的運用上結合了東西方色彩的觀念,呈現(xiàn)出鮮明的自身特點。
二 敦煌壁畫色彩特點
(一)敦煌壁畫早期色彩特點
敦煌的壁畫在早期,工匠繪制壁畫普遍使用的是暈染法,因為暈染法可以表現(xiàn)出一定的立體感。所謂暈染法,是由西域傳播到中土的繪畫技法,用色以由深到淺的方式沿著所繪物體輪廓從外到內(nèi)上色,使得描繪的物體會有明顯的體量感,用明暗來塑造物象。敦煌的壁畫早期就是采用這種西域式技法,出現(xiàn)層次分明、人物立體、效果柔和、色彩鮮明的繪畫風格。在北魏時期敦煌壁畫又出現(xiàn)由我國中原地區(qū)傳播而來的傳統(tǒng)繪畫的方法“染色法”。在北魏時期的敦煌壁畫中,有的人物形象就是用這種技法。這是為了適應信徒的欣賞習慣,擴大佛教的影響,佛教繪畫必須在民族繪畫的基礎上加以改造,至此形成了北魏時期敦煌壁畫渾厚、熱烈的色彩效果。
(二)敦煌壁畫中晚期色彩特點
到了鼎盛的唐代,由于壁畫是繪畫的主要形式,壁畫一度發(fā)展到高峰時期。唐代敦煌壁畫汲取傳統(tǒng)的線描勾勒法和渲染著色方法,人物造型豐腴飽滿、體態(tài)窈窕,線條飄逸如行云流水,寫實明快,天衣隨風飄動,頗有吳帶當風的韻味,賦彩以石綠、赭石、黃色為主,形成了“工筆重彩”的表現(xiàn)形式,早期的粗獷質(zhì)樸已消失,體現(xiàn)了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顯示出一種嶄新的風貌。墻面以赭色做底,敦煌莫高窟的第77、205、209、244、322窟的《說法圖》在造型暈染以及裝飾上都出現(xiàn)了一些新畫風,人物的感染力進一步增強??咧斜诋嬕话闶窍扔镁€勾勒,然后添彩,加以紅、黃、綠、赭、紫等顏色繪制,體現(xiàn)出恢弘博大的鼎盛氣象。
五代以后,莫高窟的藝術進入了晚期,雖然不如早期的生機勃勃,中期的富麗堂皇、絢麗多彩,但在內(nèi)容、題材、技法和形式上仍然有所發(fā)展。色彩在白描底子上是以紅綠對比為主要色彩的暖色調(diào),紅色占多數(shù)畫面,并與淺綠色、灰青色形成的冷色調(diào)形成對比,共同構建畫面的和諧關系,用黑色進行人物頭部的描繪構成畫面色彩的中心,引人注目。如第36窟的《普賢菩薩》,黑色占據(jù)著主要地位,并且用量很少,紅綠對比的鮮明色占據(jù)著畫面的大部分。
三、敦煌壁畫色彩構成
繪畫中的任何顏色使用所形成的色彩效果,必然是有色彩規(guī)律在其中的,這是因為繪畫作品的色彩美感是通過作品的色彩效果來表現(xiàn)的。敦煌壁畫之所以給人美感,是因為其色彩的搭配組合等符合形式美法則,洞窟建造的特殊性決定了壁畫的裝飾性。敦煌壁畫采用圖案與繪畫相結合的方式,取得了繪畫形式上的統(tǒng)一效果。南齊謝赫著有《畫品》一書,提出了“六法”,其中之一便是“隨類賦彩”,其中的“類”是指被描繪的物象,而“賦彩”則是指運用色彩,可以根據(jù)客觀規(guī)律也可主觀地運用色彩。按主觀意愿用色,這樣才有真實的效果。而敦煌石窟中大量的青色、金色、紅色等顏色是“隨”哪一類而賦彩呢?沒有人見過佛國世界,因此這些顏色的搭配是畫家根據(jù)主觀意向搭配的,同時基于當時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也與西域的民俗民風有關,包括其使用的顏料等。
(一)顏料
敦煌壁畫所采用的顏料大致有四種,分別為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植物顏料、人工合成顏料、混合顏料。于非闇寫的《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中描繪了礦物質(zhì)顏料的分類、產(chǎn)地、成分等。
其中,紅色顏料中朱砂、鉛丹、紅土等較多用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創(chuàng)作的壁畫。作為單一顏料,紅土的使用比較突出,隋唐之后朱砂和鉛丹等紅色顏料被廣泛使用。入宋以后,赤色中少量加入雄黃。但從顏料上看,赤色是壁畫中最為本土的顏色,用料最多非朱丹莫屬,因為在敦煌各窟中,所有人物膚色幾乎都是朱丹調(diào)白而成。
青色有石青、空青、沙青、曾青、扁青等色,因為隋唐之前大量應用青金石,其中大多是由外國運輸而來,之后也有來自西方的群青,所以青色是敦煌壁畫中中西合璧的有力證明。
黃色以土黃、石黃、雄黃、雌黃等色為主,還有植物染料藤黃。以現(xiàn)在的褪色程度看來,初繪成的壁畫金碧輝煌,多半與用黃用金的效果有關。這些顏料既有來自于敦煌本地的,也有部分來自西域和中原的,還有取自藏地的顏料。
這些不同種類、不同產(chǎn)地的顏料,通過畫工不同比例的調(diào)配,在敦煌壁畫中展現(xiàn)出了和諧而又豐富多彩的效果,在色彩形式觀念上融合了西域與中原地區(qū)的色彩觀,賦色和諧多彩,形成了壁畫色彩的民族特色。
(二)色彩結構
在敦煌壁畫中,之所以能呈現(xiàn)出豐富的色彩感覺,是在于它的色彩總體補色結構以及局部的補色結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補色是人的視覺平衡所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當人看到一種純度較高的顏色時,在大腦的平衡下,會自動補充自然光的其他顏色,用以補充對自然光的感覺,這種現(xiàn)象在人類剛開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只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后來畫家開始有意識地將互補色運用到繪畫創(chuàng)作當中。敦煌壁畫用運較多的互補色是紅綠、藍橙、黃紫。如紅綠對比,可以在第254窟《薩埵那太子本生圖》中這幅壁畫中看到,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灰黑色,在初繪時為紅色和石綠色,所以肯定為紅綠色的對比結構,而且兩種顏色在當時的明度較高且都相近。當時的工匠更多的是運用近補色,即一種顏色中略有變化,因為當時的工匠是依靠本能找到補色結構,而不是像現(xiàn)在畫家會在畫面中加入各種相對的補色。
色相對比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設色的主要方法,可以營造出莊重穩(wěn)定的視覺效果。在敦煌早期的壁畫中,由于時間使大部分壁畫失色,加上其繪畫方法受外來影響,所以畫面的色相對比不明顯,到后來的隋唐時期,受中原畫風的影響,色彩對比才明顯起來。壁畫中在綠色與土紅色的強烈對比之下,采用了色相暈染、漸變的裝飾方法,使得色相對比強度減弱,形成細膩而柔和的變化。敦煌壁畫色彩出現(xiàn)了許多同類色的組合,諸如赭石、土紅、橙色、土黃。另外,石青、石綠、藍色等偏冷的類似色相產(chǎn)生出色彩統(tǒng)一調(diào)和的視覺美感。例如:北周的洞窟,色相上為藍紫色和橙黃色對比,效果華麗奪目、明快艷麗,但還是給人粗獷原始的感覺,這主要是由于對比過強、調(diào)和不足;隋代的洞窟,色相對比比較強烈,色彩效果豐富,使用了較多的黑色、棕色、暗紅色等,配以藍色、白色,色彩深暗而對比強烈,使人感到深沉、渾厚、雄偉;初唐的洞窟以暗紅色配以白色、綠色,表達出了鮮亮有力、穩(wěn)重而又靈活的感覺。
敦煌壁畫在色彩明度上多以中調(diào)為主,對比適宜,沒有刺目的感覺,在高調(diào)中色彩的組合也只是使用了小面積的低明度色。從色彩明暗對比看,敦煌壁畫的色彩配置中,底色與人物形象的明暗距離較大,在相近的物體上,明度又相對接近,這是因為變色加強了總體色彩的明暗對比。人物中的色彩暈染如今都變?yōu)榱撕诨疑?,卻又形成了局部的明暗對比,可見當時的畫工并非有意識地運用理性的明暗對比,但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形成了明暗的色彩對照,例如北周的第428窟,圖中表現(xiàn)人物的顏色與底色的土紅色中包含著不同程度的明度差異。北魏的洞窟,大面積不同明度層次的灰色,配上白色和不同彩度層次的藍色,整個畫面使人感受到統(tǒng)一、文靜、含蓄,穩(wěn)重中顯生動,高雅而又活潑。
(三)色彩技法
敦煌壁畫的表現(xiàn)技法大致上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技法,另一種是西域傳播來的繪畫技法。這兩種繪畫技法的融合使得敦煌壁畫營造出的效果既豐富又獨具特色。
敦煌壁畫在用筆上歸類于工筆重彩,但是在工整的基礎上又體現(xiàn)出了寫意的畫風,在各個時代的壁畫中不難發(fā)現(xiàn)沒骨法。在填色時也十分講究,比如隋代的洞窟中,在底色上隨意地斜刷著褐色,筆觸十分清晰有動感。在敷金方面,壁畫從北魏到元代,對于金色的運用都十分廣泛,敷金主要有貼金、描金等。
在早期的壁畫中,表現(xiàn)人物肌膚的染色方法幾乎都是運用從西域天竺傳播而來的暈染法,這種方法是用同色相的顏色做不同程度的暈染,用以表現(xiàn)立體感。在敦煌壁畫中大多使用淡紅色疊染皮膚表面,用白色表現(xiàn)鼻子、眼部,體現(xiàn)凹凸感。如北周的428窟,人物形象的鼻、眼最高處是白色,額頭處是淺灰色,其他凹進部位是深灰和黑色,依次從高到低運用不同的顏色明確地表現(xiàn)了面部的立體感。
四、結語
敦煌壁畫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中值得我們?nèi)W習研究的有很多。敦煌壁畫的色彩運用從魏晉時期開始就遵循中國古代用色傳統(tǒng),并歷經(jīng)幾個朝代的演變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中國傳統(tǒng)色彩體系從確立到成熟的過程。從20世紀初,敦煌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去研究、保護,研究敦煌壁畫的線條、構圖、內(nèi)容、臨摹等方面。本文僅從色彩方面入手進行了較粗略的研究,之所以粗略是因為隨著研究的進行,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有待以后進一步研究。從敦煌壁畫的整體來看,每個時期都體現(xiàn)出了不同的時代特征,在畫風、色彩、線條等方面都有所區(qū)別。
參考文獻:
[1]王荔.未盡的敦煌壁畫色彩研究[J].新美術,2016(5).
[2]陳江曉.敦煌石窟壁畫色彩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
[3]李康敏,王霞.淺析敦煌壁畫“色彩”[J].中國民族博覽,2016(11).
[4]潘淑嫻.淺談敦煌壁畫的底色[J].品牌,2015(1).
[5]廣元.論中國壁畫藝術的色彩成就[J].齊魯藝苑,1991(3).
[6]周大正.敦煌壁畫與中國畫色彩[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7]葉康寧.壁畫藝術:宮室華彩[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