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珠
摘 要:有宋一代,書家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之時,不僅強調(diào)筆法、章法,也十分講究墨法。宋代文人社會地位的提高,不僅推動了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也使宋墨有了一個大發(fā)展。宋代的墨法為書法開辟了一個新境界,同時也展示了墨法的變遷。文章將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對宋代墨法進行分析論述,從而深入了解宋代的墨法,為當代的書法創(chuàng)作和墨法運用提供理論上的借鑒。
關鍵詞:宋代;墨法;書法
早在先秦,《韓非子》中便有“墨染其外,朱畫其內(nèi)”[1]的用墨記載,至漢代便有大量制墨匠人的出現(xiàn),直至宋代,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出現(xiàn)了大量的制墨名家。作為書法的支撐,墨的使用成為歷代書家所關心的問題,董其昌提出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其在用墨,而精于墨法的大家林散之也說過:“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漬水,深淺干潤,變化無窮?!笨梢?,墨是書法的一大關鍵,如何使用墨,是歷代書家所關心的問題,而宋代文人對于墨法的研究則出現(xiàn)了一種主觀化、個性化的探索。
《墨藪》云:“凡書先取墨。必廬山之松煙,岱郡之鹿角膠,十年之上強如石者妙?!笨梢姡跁▌?chuàng)作中是至關重要的。早在晚唐,盧攜便論及到用墨:“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跡浮而棱斂,有若自然?!比欢c晉唐時期有很大差別,“尚意”書風的發(fā)展,使宋代出現(xiàn)了一批文學修養(yǎng)極高的文人墨客,他們的書寫,在抒發(fā)自身感情的同時又表現(xiàn)出對書法形式的強烈關注,這便有了真正藝術范疇內(nèi)的書學。宋代文人以書畫為余事,并非作為謀求功名的手段,而是出于自由表達自我的需求,借“墨戲”以創(chuàng)造新奇生動的藝術作品,才會有蘇軾這樣“吾書雖不甚佳,然能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話,才會有米芾“放筆一戲空”的游戲心態(tài),才會有黃庭堅“隨人作計終后人,自稱一家始逼真”的豁達氣度。墨的運用成為宋人突破前人桎梏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宋代文人已經(jīng)意識到墨在書畫作品中的表現(xiàn)力,并把濃淡干濕關系的對比運用于書法作品中。由“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米芾刷字”可見,宋代書法家對墨的運用已出現(xiàn)獨立的風貌。
蘇軾《論書》云:“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其中以“血”喻墨,借血與骨肉的交融來表達墨的作用,表現(xiàn)了蘇軾對墨的關注,借墨的表達使書法作品更具有層次感,明代豐坊《筆訣》對其進一步說明:“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須新汲,墨須新磨,則燥濕停勻而肥瘦適可?!彼豢闯墒菚ǖ摹把狻?,而宋代文人的用墨法,在繼承唐人“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基礎上,多以濃墨為核心,進行一種主觀化的創(chuàng)作。
在“濃墨”法的影響下,宋代文人的書法創(chuàng)作也發(fā)生了變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載:“其真草篆隸皆用濃墨,至行草過筆處,雖如絲發(fā),其墨亦濃?!盵2]姜夔則具體分析了書寫各種書體應怎樣用墨,《續(xù)書譜》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蓖瑫r,姜夔也對筆與墨的關系做了說明:“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苯珉m對不同書體的用墨做了詳細解釋,但強調(diào)的還是作書時的“濃”,這有這樣“漿深色濃”,才能達到“萬毫齊力”的效果,可見“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3]陳槱《負暄野錄》也提到寫篆書時,要“中心一縷之墨倍濃”,陳槱不僅強調(diào)中鋒行筆,下筆有力,并且作書時的墨色也要“濃”。由此可見,宋代對不同書體的要求都是要強調(diào)其“濃”意,但時人對墨的要求不僅是“濃”,還要求其光,蘇軾《仇池筆記·論墨》說道:“今世論墨,惟取其光。光而不黑,是為棄墨。黑而不光,索然無神氣,亦復安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佳?!碧K軾作書喜用濃墨,李之儀道:“東坡捉筆近下,特善運筆,而尤善墨,遇作字,必濃研,幾如糊,然后濡染。”[4]這與蘇軾學顏不無關系。顏真卿便喜用濃墨,在《祭侄文稿》中,顏真卿直接用濃焦墨,通篇濃枯交替,墨色濃中有淡,用筆大起大落,輕重筆畫對比強烈,墨韻的變換對比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度。蘇軾對顏真卿的書法大加贊賞:“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后之作者,殆難復措手?!盵5]蘇軾欣賞顏書,學起來自然神骨俱似,黃庭堅也贊道蘇軾書法:“如人家子孫雖老少不類,皆有祖父氣骨?!盵6]陳繹曾謂:“蘇公論書,以手抵案,使腕不動為法,此其異也。”蘇軾單鉤執(zhí)筆作書,重在運指。由于枕腕,不能將腕運用自如,多成病筆,所以書中多有偃筆,偃筆筆鋒易偏,為使線條厚重,常在筆畫盡處停頓,如此一來濃墨易聚墨成形。雖同是使用濃墨,但蘇軾以水潤澤,筆肚著筆處淡,筆尾處有“聚墨痕”,較之他人書法顯得更有韻味,董其昌也曾感嘆到蘇軾的書法:“世人且不知筆法,況墨法乎?”
兩宋時期的文人受禪宗影響,思想上的多元化造成了實踐的多元化,宋代書家的墨法隨著筆法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蘇軾尚意,用墨如糊,黃庭堅則在草書中融入濃淡干濕的關系,增強書法的藝術表現(xiàn)力。盡管宋代書風受晉唐影響,但仍與晉唐用墨有著一定的區(qū)別,更追求主觀性的追求,這為后世墨法體系的建立起著推動作用。同時,這種黑且光的用墨法,在清代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如:“揚州八怪”之首金農(nóng)改變筆法,追求險絕的“漆書”;劉墉不陷于古人窠臼,自成一家,被稱為“濃墨宰相”;一生崇拜蘇軾的翁方綱,更是和東坡一樣用墨如糊??梢?,為了表現(xiàn)墨趣與獨立的筆意,對于墨法的追求是不可忽視的。
宋代,水墨畫大興。早在唐代,張彥遠便提出“書畫用筆同法”之說,雖只提用筆,但繪畫的墨法也漸漸融入書法中。隨著宋代文人墨戲的成熟,“蘇米崛起,書法入畫,為士大夫畫,始有雅格”。[7]在書法中使用水墨,使水墨味更足,才會使一幅字中顯示出無限的生機與氣象。
雖然“濃墨”是宋代墨法的主導,但也有許多用淡墨書寫的文人。蘇庠《浣溪沙·書虞元翁書》中便有“淋浪淡墨水云鄉(xiāng)”之句,吳文英《宴清都》中也有“名箋淡墨,恩袍翠草,紫騮青鞚”之句,可見宋代也有用淡墨書寫的習慣。《宣和書譜》中便記載了王安石用淡墨作書:“凡作字,率多淡墨疾書,初未嘗略經(jīng)意,惟達其辭而已?!盵8]王安石雖以書為小技,用淡墨隨意作書,但王書“美而不夭饒,秀而不枯瘁”,這也顯示了宋代文人對墨法的深切關注。黃庭堅作書也偶用淡墨,據(jù)傳他的家人為他磨了“一池淡墨”,從《李太白憶舊游詩草書卷》可以看出,前幾行墨色較濃,寫到后來,逐漸以淡墨書寫,故越寫越淡,墨色豐富變化,充分表現(xiàn)了水墨意趣。與唐代濃墨揮毫的大草明顯不同,黃庭堅的草書自出新意,他主張“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毛弱無勢”,如傳世的草書名作《廉頗藺相如列傳》,用筆不拘一格,隨意揮灑,根據(jù)紙的強弱不同來選擇不同的墨色,更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此外,黃庭堅認為淡墨呈現(xiàn)的筆法比深墨更清楚,如《論書》云:“古人作《蘭亭序》《孔子廟堂碑》,皆作一淡墨本,蓋見古人用筆回腕余勢。若深墨本,但得筆中意耳?!?/p>
米芾的刷字,刷出了“濃”“淡”“枯”的用墨關系對比,以他的行書作品《吳江舟中詩》為例,整幅作品中濃墨處潤和,且有許多字用墨很淡,有的字甚至淡墨干筆掃出,整篇以墨的濃淡為過渡,以墨的枯濕為對比,增加了筆墨的趣味性,這也是米芾“放筆一戲空”的墨戲表現(xiàn)。他在《海岳名言》也指出:“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生布置?!盵9]米芾認為,在書寫的過程中,并非嚴格地去限制墨的濃淡,而是以書寫態(tài)勢來進行自然轉換,同時,米芾的書寫速度也非??欤纭翱靹疥?,強弩射千里,所擋穿徹,書家筆勢亦窮于此”[10],這種快速書寫而表現(xiàn)出強烈的視覺沖擊,使書法作品展現(xiàn)出了新的面貌。此外,朱長文的《續(xù)書斷》也提到真宗的書法“墨法日進,發(fā)奇振華”,這說明當時書家已對墨法產(chǎn)生了高度的重視,所以才能有“秀潤生”“墨法日進”的論斷。
此外,宋代的筆也對墨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宋代制筆業(yè)發(fā)達,并且形狀也較之前有了很大的變化。諸葛高改良毛筆,命名散卓筆,梅堯臣有詩贊曰:“筆工諸葛高,海內(nèi)稱第一?!鄙⒆抗P長鋒,水分不易用盡,蘸墨次數(shù)減少,在書寫時,筆尖墨較濃,至筆肚、筆根處較弱,這樣書寫時的墨趣便產(chǎn)生了。如米芾的所說“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和“臣書刷字”都表現(xiàn)了書者用筆對于墨法的影響。另外,紙張對墨法的作用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宋以來,大多書家采用皮紙、竹紙書寫,如米芾的《苕溪詩帖》與《珊瑚帖》用紙不同,產(chǎn)生的墨色也不同。
宋人打破唐以前的用墨傳統(tǒng),進行墨法變革,這和宋代“尚意”書風密切相關。同時,宋代科舉采用“謄錄制”,這使宋代文人作書不再拘泥于小楷,更加追求主觀化,突出書法的藝術性,這便使得書法的點畫線條更具有趣味性,這些都是宋人對墨法探索強有力的支持。
宋代墨法的發(fā)展,不僅是由于制墨業(yè)與制筆業(yè)、造紙業(yè)等行業(yè)的高度發(fā)展,其背后潛在的社會因素、政治因素、人文思想等觀念的發(fā)展與推動也非常重要,是宋代士大夫們個人思想在書法作品上的反映。宋代的墨法為后世墨法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推動作用,至明清時期,墨法的運用達到了高峰。在書法學習如火如荼的今天,我們在對墨法“求新”“求變”的考量與把握的基礎上,仍舊要對傳統(tǒng)墨法進行繼承與借鑒。
參考文獻:
[1]韓非.韓非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1.
[2]趙希鵠.洞天清祿集[M]//黃賓虹.鄧實美術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562.
[3]姜夔.續(xù)書譜[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45.
[4]李之儀.姑溪居士文集:底38卷[M]//新文豐出版社編輯部.叢書集成新編:底6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8:256.
[5]蘇軾.宋代書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33.
[6]黃庭堅.山谷題跋:第7卷[M]//中國書畫全書編纂委員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697.
[7]黃賓虹.黃賓虹文集:書信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216.
[8]北宋內(nèi)院奉勒·宣和書譜[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34.
[9]米芾.海岳名言[M]//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362.
[10]黃庭堅.山谷題跋[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93.
作者單位:
沈陽師范大學書法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