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冠楠
摘要:隨著全面深化醫(yī)教協同政策推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成為臨床教育教學的重要保障。現階段,臨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面臨著缺乏系統化、專業(yè)化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等諸多問題。鑒于此,本文依據臨床青年教師的特點,從培訓人員、培訓內容、培訓標準、培訓過程等方面入手,初步探究適應當前形勢的臨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策略,為臨床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相關建議。
關鍵詞:臨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4-0016-02
臨床教育是醫(yī)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臨床教學的質量。對于廣大臨床青年教師而言,如何提升其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已成為影響未來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點?!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深化醫(y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yī)學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意見》(國辦發(fā)〔2017〕63號)中明確提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新任臨床教師逐步實施崗前培訓制度。由此可見,國家對臨床教學建設、臨床教師的培訓、醫(yī)學生臨床階段的培養(yǎng)給予了重點關注。因此,探索適應當前形勢下臨床青年教師培訓的模式是做好醫(yī)學教育,特別是臨床階段教育的重要保障。[1]
一、教學能力的概念和內涵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完成教學活動需要具備的能力。一般認為,其是教師在完成某個教學目標,取得教學效果這一過程中所具有的潛在可能性。[2]也有學者認為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從事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能力,包括編寫教材和教案、運用教學方法、組織考核評價等方面。[3]有學者將教學能力視為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的結合,教學能力的結構包含具體學科教學能力、一般教學能力和教學認知能力三種。[3]也有學者認為,教師這些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專業(yè)的教育和實踐訓練。
二、臨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訓面臨的問題
現階段,為了進一步保障臨床教學,青年教師隊伍的教師尤為重要。而在臨床青年教師的培訓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
1.缺乏系統的教學理論指導,培訓時間投入不夠。首先,臨床青年教師的學歷結構大多集中于醫(yī)學相關專業(yè),雖然具備一定的專業(yè)基礎知識,但是缺乏相應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背景,在如何育人、帶教方面缺少系統性的指導和理論上的學習。[1]
其次,入職后也缺乏必要的教學技能培訓,對于教學設計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基本方法、方式技巧方面積累不夠導致經驗不足,無法更好地適應臨床教師的角色。
2.缺乏科學的專業(yè)培訓設計,培訓效用實現不高?,F有的臨床教學培訓缺乏體系化、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一方面,培訓課程的設計上沒有考慮參與者的水平和差異。參加培訓的青年教師水平層次不齊,簡單化一的培訓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員的需求,培訓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培訓課程的專業(yè)性和科學性不足,課程內容缺乏及時更新,教學方式和方法較為陳舊,具有明顯的滯后性,致使教師參與培訓的實效性不大,收獲較小。
3.缺乏完善的培訓監(jiān)督機制,培訓質量把控不嚴。臨床教學培訓往往止于形式,缺乏針對性的設計、培訓、考核。培訓內容上,研究發(fā)現,臨床青年教師對教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培訓需求較大。而目前的培訓在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難以滿足青年教師的需求。缺乏對師德師風的關注以及教師人文關懷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訓。培訓設計上,缺乏將教師需求與培訓內容相結合,培訓材料、培訓方法陳舊。培訓實施上,對參加培訓的青年教師篩選不嚴格,嚴重影響培訓質量。
三、臨床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專業(yè)化培訓策略研究
針對現階段臨床青年教師培訓遇到的問題,加強臨床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需要結合臨床青年教師的需求和實際,組建高水準的培訓師資團隊,設計專業(yè)化、系統化的培訓方案,建立完善的監(jiān)督評價機制,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過程、一體化的管理。
1.建立專業(yè)導師團隊,制定培訓標準。依據臨床教學所需,建立專業(yè)化培訓導師團隊。導師隊伍注重專業(yè)設置,避免結構單一。在此基礎上,由導師共同商議制定符合臨床實際需求的培訓標準。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參與培訓青年教師的特點和需求,注重基本的教學理論知識和臨床專業(yè)技能。注重教師的綜合素質、師德師風和人文素養(yǎng)。一方面,規(guī)范導師團隊的師資水平,明確接受培訓者的準入標準。另一方面,加強培訓內容的實效性、科學性、專業(yè)性,提升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2.定制專業(yè)化培訓方案,開展教學能力培訓。(1)理論授課技能。針對臨床青年教師的需求,加強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育技術方面的課程培訓。在教學設計方面,加強教案編寫、課程設計的課程培訓。在課程的設計中,注重醫(yī)學生臨床思維的訓練。注重PBL、CBL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在教學方法方面,注重觀摩和實踐。一方面,提供基礎和臨床優(yōu)秀觀摩課程供臨床青年教師實地觀摩。建立觀摩教師和被觀摩教師的溝通機制。提供各個類別的觀摩課程,青年教師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青年教師在觀摩課程之前與被觀摩的老師及時溝通,被觀摩教師可以在課程前將授課的內容和課程的設計提供給青年教師。讓其事先了解所要觀摩的課程,在課程實際觀摩中可以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觀摩授課教師如何進行課程設計、內容講授、師生互動。課后可依據課堂觀摩中遇到的問題與主講教師進行溝通。之后,可以舉辦系列沙龍,組織青年教師交流觀摩體會。為青年教師提供平臺,幫助大家更多地了解優(yōu)秀的課程經驗,分享觀摩體會,促進青年教師的互助互享。(2)臨床技能培訓。組織臨床技能內容的培訓。針對內科外科需求設置培訓內容。做好培訓前的需求調查,把握青年教師的差異性,有的放矢地設計培訓內容。注重課程內容設計,提升學員們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內容考核,在實際培訓中需要設置考核標準,并對實際參加的青年教師給予定期考核,確保培訓質量。注重課后效果的追蹤和反饋,培訓結束后應及時對培訓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總結,在今后的設計和培訓中進一步加強、完善。
四、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嚴格把控培訓質量
高質量的培訓離不開嚴格的考核評價。在實際培訓過程中,無論是臨床授課還是臨床技能的培訓,需要建立嚴格的質量控制。注重課程質量、導師團隊、學習質量的考核評價。通過過程性的考核和結果性的考核加強培訓的效果,提升培訓的質量。通過建立學分制度,提升培訓的規(guī)范性。培訓之初,由導師團隊共同商定培訓學分管理制度,設置必修和選修范圍。一方面給予學員充分的自主權。學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另一方面,充分保障學員學習的整體性。通過學分制度,客觀上促進學員在時間安排和選擇上的科學性,保證培訓內容覆蓋到教學能力的各個維度。
五、建立溝通互助平臺,努力促進交流學習
建立基礎和臨床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通過觀摩課程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溝通交流。例如,基礎和臨床PBL、CBL觀摩課程的相互開放,互通互學。通過建立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間的交流,加強學科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拓展教師的思維,提升學習效果。
建立線上線下的交流機制。通過組織學員線上討論、線下參觀等方式,建立合理有效的學習和溝通,幫助他們優(yōu)勢互補,共同努力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日常培訓中,除了組織線下的培訓課程,也需要建立線上的學習渠道,給予青年教師充分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切實保障青年教師根據自身需求開展有效的學習和培訓。
參考文獻:
[1]黃光生,葉劍英.醫(yī)學院校臨床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發(fā)展途徑分析[J].亞太教育,2015,(4):219-219.
[2]周萍,紀志成.青年教師教學能力調查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1,(2):81-83.
[3]申繼亮,王凱榮.論教師的教學能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