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平 鄭雅男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閩東醫(yī)院(福建寧德355000)
痤瘡屬于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的一種,該疾病多發(fā)生在青少年群體中,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粉刺、炎性丘疹、膿皰及囊腫、結節(jié)、瘢痕等,輕度痤瘡通過使用藥物治療后即可痊愈,而中、重度痤瘡治療后極易出現色素沉著或留有瘢痕,情況嚴重時可導致毀容,對患者心理上會帶來極大壓力[1]?,F階段針對中、重度痤瘡患者的治療方案較多,除了口服或外用藥物治療外,中醫(yī)中藥以及理療方案均在臨床得到廣泛使用,對于不耐藥物或者不愿接受藥物治療的中重度痤瘡患者還可接受物理治療,臨床治理中紅藍光療法、強脈沖光(intensive Pulse light,IPL)、激光、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射頻技術和果酸療法得到多樣化應用[2-3]。采取藥物治療的患者臨床效果并不理想且療程長、療效差、容易產生耐藥性、患者依從性差。光動力療法可以對增生旺盛的細胞進行有效殺傷,而對周圍組織不產生任何影響,療效確切[4]。我院本次對中、重度痤瘡患者分別使用光動力療法與紅藍光治療,現將治療經過進行報道。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中、重度痤瘡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研究兩組各26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痤瘡診斷標準并采用國際改良分級法的Ⅱ~Ⅳ級中、重度痤瘡皮疹、臨床癥狀和體征典型患者;②近2周內未外用過其他治療痤瘡的藥物;③知情同意本研究,且能定期復診。排除標準:①近1個月內有激素、抗生素及口服光敏藥物用藥史;②面部合并過敏性皮炎;③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④惡性腫瘤患者;⑤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患者;⑥光敏性或瘢痕體質者。對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20~26歲,平均年齡(21.5±1.5)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1.8±2.3)年,Ⅱ度6例、Ⅲ度14例、Ⅳ度6例。研究組男17例,女9例,年齡20~27歲,平均年齡(22.1±1.4)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1.5)年,Ⅱ度9例、Ⅲ度15例、Ⅳ度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皮損度及痤瘡分型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使用紅藍光發(fā)進行治療,30min照射時間,光源同皮損照射部位的距離保持在7cm,每周2次照射,連續(xù)進行4周,治療時以紅光和藍光進行交替照射,使用CrystaLite-R治療儀按照先紅光后藍光順序進行照射(彩星,上海奧通激光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紅光及藍光波長峰值分別為 630nm、410nm;能量密度80mW/cm2?;颊吲R床治療期間,醫(yī)護人員要叮囑其不可食用辛辣食物,保證飲食清淡,作息時間合理,嚴禁熬夜[5]。
1.2.2 研究組使用光動力進行治療,醫(yī)護人員將ALA散(艾拉,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配制成濃度5%的乳膏,先給患者進行面部清潔,然后將調配好的乳膏涂抹在痤瘡皮損部位,1.5h避光封包之后使用清水清洗干凈,使用光動力LED治療儀(紅光治療儀,北京科電微波電子有限公司),進行波長633nm,20min紅光照射,控制能量密度在48J/cm2,每周照射1次,連續(xù)照射4周。本組患者治療期間相關要求同對照組一致[6-7]。兩組患者分別于治療第1,第3月時進行隨訪。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臨床療效評價:患者臨床表現全部消失,皮疹評分下降>90%為痊愈;皮疹評分下降在60% ~90%之間為顯效;皮疹評分下降20% ~59%為有效;皮疹評分下降<20%為無效。以(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計算臨床治療有效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從皮膚干澀、色素沉著、反應性痤瘡、水腫及瘙癢發(fā)生情況進行評價;并于治療結束后第1、第3個月進行隨訪并計算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15%高于對照組65.3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如圖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圖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 光動力治療組出現皮膚干澀3例、皮膚瘙癢2例、紅斑水腫3例,停止治療,3~4周后癥狀自行消退,未見遺留。紅藍光治療組未見不良反應。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0.77%VS 0.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2.3 復發(fā)情況隨訪 于治療結束后第1、第3月進行 隨訪,研究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00,P< 0.05;χ2=7.079,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第1、3月復發(fā)率比較(n,%2)
現階段臨床針對痤瘡主要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其中的中、重度痤瘡患者還可使用維A酸類藥物進行治療[8]。但是因為抗生素類藥物使用普遍的原因而導致痤瘡丙酸桿菌的耐藥菌株的數量在日益增加,所以抗生素類藥物治療中、重度痤瘡的臨床療效遠不如過去理想[9]。此外,維A酸類藥物外敷使用會導致患者局部皮膚受到刺激而發(fā)生反應,對其皮膚屏障保護功能造成破壞而發(fā)生相關并發(fā)癥,維A酸類藥物如果系統(tǒng)使用則會導致患者出現肝腎功能損傷及脂質代謝紊亂等不良反應。上述情況都給中、重度痤瘡臨床治療工作增加一點難度。所以,安全性高且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已經是今后中、重度痤瘡治療新趨勢。
目前常用的物理治療主要有紅藍光療法、強脈沖光(intensive Pulse light,IPL)、激光、光動力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射頻技術和果酸療法等。了解每種治療方法的差異性,針對不同患者選擇合適的物理治療,是臨床醫(yī)師及患者共同的需要。
首先強沖光技術借助選擇性光熱的特點,使痤瘡丙酸桿菌的代謝產物卟啉產生單態(tài)氧的光動力反應從而殺滅痤瘡桿菌,同時可使皮膚毛細血管閉塞,減輕痤瘡炎癥后紅斑。然后對光動力療法進行分析,光動力療法是指利用光敏劑和光輻射作用下所導致的依賴于氧化反應的一種組織反應來治療痤瘡。首先分析光動力療法的光源,主要有藍光和紅光光源。其中藍光光源吸收波長為415nm,能夠激活毛囊皮脂腺單位中的痤瘡丙酸桿菌F產生的代謝物內源性卟啉,使之成為高能量的不穩(wěn)定卟啉,然后與三態(tài)氧和細胞膜上的化合物結合,抑制細菌繁殖。紅光光源吸收波長為660nm,能夠刺激巨噬細胞釋放一系列細胞因子,抑制炎癥,修復損傷的細胞膜層。紅藍光治療屬于光學療法的一種,在對中、重度痤瘡治療時是利用高功率密度和高純度紅藍光對痤瘡區(qū)域進行直接照射,在對細胞結構改變的同時將細菌殺死。雖然有一定治療效果,但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療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新出現的光動力療法治療中、重度痤瘡,在臨床中已被廣泛認可和接受,已經成為中重度痤瘡首選方法[11]。我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光動療法在中、重度痤瘡的臨床治療中較紅藍光治療更具優(yōu)勢,該療法具有患者無痛、難受性好、見效快及臨床療效理想等特點,經過大量臨床研究以將其療效充分證明,尤其是安全性方面[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但無嚴重不良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10項隨機對照試驗評價了光和安慰劑治療痤瘡的效果,觀察到綠光、黃光和紅外線對痤瘡的療效與安慰劑相似或稍優(yōu)于安慰劑。3項試驗觀察到藍光或紅藍光療效優(yōu)于安慰劑??傊绻颊吣苣褪茏畛醯牟涣挤磻?,光療和激光治療對于痤瘡患者有一定的短期療效;但還沒有證據顯示光療和激光治療比局部外用治療具有更好的療效,而且其長期療效仍有待進一步證實。
Smith等回顧所有關于PDT治療痤瘡的文獻,結果表明,PDT治療痤瘡后炎癥性損害可減少25%~88%或癥狀明顯改善,優(yōu)于單獨的光療。但所有研究均顯示,PDT治療可誘發(fā)疼痛、腫脹、紅斑和脫屑,部分患者可出現長期的光敏現象。一項未公開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未發(fā)現PDT治療效果優(yōu)于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加藍光治療或單純的ALA基質。因此,盡管PDT治療痤瘡短期療效優(yōu)于安慰劑治療,但由于其局部不良反應,故不推薦作為痤瘡的一線治療。而且一項對照試驗觀察到,PDT治療痤瘡在減少炎癥性損害方面的短期效果不及1%阿達帕林。
綜上所述,中、重度痤瘡患者使用光動力療法治療,臨床雖然有一定副作用,但安全性還是較高,該療法應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