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性格越來越急,每次追劇,無論什么劇,不3倍速度快放,就覺得跟不上心理預期;報個培訓班也必須得是速成的,多一天都像是在浪費時間。
本來感覺也不是什么大事兒,直到今天早上,排隊坐公交,前面的人掏錢慢,耽擱了兩秒,我火氣一下就上來了:“你能不能麻利點兒啊,看不著后面那么多人嗎?”越說越來勁,最后差點兒和那個人打起來。
過后冷靜下來一想,至于嗎?多等兩秒,車又不會跑了……
洛奇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越來越急,正是當前很多職場人每天的真實生活寫照,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只不過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相對而言,我能更加及時地察覺到焦慮源,并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
從認知行為學的角度來講,當個體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并能及時調整自己的認知水平時,就能夠有效減輕自己的焦慮。
首先,我們需要清楚認識到目前社會廣泛焦急現象的背后,所隱藏的心理機制。在心理學上,將個體的注意力系統分為警覺、定向、執(zhí)行三大網絡,前兩者(警覺、定向)與后者(執(zhí)行)之間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簡單來講就是警覺、定向兩個網絡是讓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外部刺激上,而執(zhí)行網絡則與之相反,是抑制外界的干擾,幫助個體將有限的注意力資源盡可能多地專注于當前的任務中。
在信息時代,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噪音刺激”實在太多了。微信、資訊、郵件等多個應用間不停地切換,使我們的大腦系統被訓練得越發(fā)“敏感”,就像放哨時的士兵,哪怕閉上眼睛也會持續(xù)留意著外界的絲絲風吹草動,生怕錯過一些“重要軍情”。
久而久之,我們的警覺網絡不斷被強化,而執(zhí)行網絡卻被不斷的削弱,最終造成注意力系統的失調。其結果就是執(zhí)行網絡再也沒有辦法制約警覺網絡,從而使我們失去專注能力,變得著急、焦慮,精神渙散。
在清楚行為的心理機制后,我們就可以做一些適時的改善措施了。來自愛丁堡大學的Sergio Della Sala和Nelson Cowan組織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讓A、B兩組失憶癥患者聽故事,1小時后回答問題。在這1小時內,A組患者需要繼續(xù)談話、看書,B組患者則被安排單獨待在房間里休息。實驗結果:A組患者對故事的回憶率是7%,B組則達到了79%,幾乎是正常人的記憶數值。
可以說改善方法就是及時關閉感知。心理學家Kaufman也曾做過一項調查:72%的人認為自己在淋浴時思維最活躍、創(chuàng)意點最多。原因是當我們在淋浴時感官被封閉了,接收不到外界的新鮮信息,這迫使活躍的大腦轉向內在,即聚焦于儲存在記憶中的想法和觀念。
要想改善焦急的心理狀態(tài),就需要迫使大腦進入更多對內的狀態(tài),心理學上稱之為內省。目前被證實的有效方法有冥想和情緒訓練法。冥想是指通過深呼吸、或借助環(huán)境氛圍等讓自己放松下來,屏蔽外界信息,試著與大腦中雜亂的思緒和解。情緒訓練法則要求我們能夠覺察到自身的情緒,并慢慢面對它、理解它、接納它,最終嘗試去改變它。
面對匆匆人生,學會內省,將步調放慢,這時你會發(fā)現,生活似乎也沒那么疲于奔命,自然也就不會充滿焦急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