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璐
我們評價一道美食,最常用的一句話是:“色香味俱全”。色、香、味三個字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的人體感官體驗——眼睛看到的“色”,鼻子聞到的“香”以及舌頭味蕾感受到的“味”。對于古人而言,香味的產(chǎn)生離不開油脂與火——在高溫的淬煉下,油脂可以產(chǎn)生讓人難以抵抗的香氣誘惑。宋人朱敦儒有詩云: ? “先生饞病老難醫(yī)……肥蔥細(xì)點,香油慢焰,湯餅如絲?!比缃瘢簧偃艘驗橄胍】刀苊鈹z入過多油脂,因此將炸雞、薯條歸為“不可食用名單”,卻不知錯過了多少油脂產(chǎn)生的美食樂趣。
講到中華飲食文化,必要看《禮記》《周禮》中周天子是怎么吃的。《周禮·天官·皰人》說:“凡用禽獻(xiàn),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膻?!睎|漢鄭眾注:“膏香,牛脂也,膏臊,豕膏也。”東漢杜子春注:“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膏膻,羊脂也。”大意是說,周天子春天吃羊肉、豬肉,用牛脂烹飪;夏天吃干雉、干魚,用狗膏烹飪;秋天吃牛肉、鹿肉,用豬膏烹飪;冬天吃鮮魚、羽雁(飛鳥),用羊脂烹飪??梢?,古來天子飲食必有膏脂。
古人食用的脂膏皆為動物油脂。關(guān)于脂和膏的區(qū)別,有注解曾說:“肥凝者為脂,釋者為膏?!币簿褪钦f,脂是凝固的油,膏則為融化的油。《釋名》曰:“戴角曰脂,無角曰膏”。這種解釋認(rèn)為,有角動物的油脂叫做脂,無角動物的油脂叫做膏。相比較而言,關(guān)于脂膏的區(qū)別,還是凝固與否的說法更為通行。
最早的油字,本意與如今的油脂無關(guān)。在《說文解字》中,油是河流的名字,取自武陵的油水。古人用“油油”描述河水緩緩流動的樣子。油的最早用途也與飲食無關(guān),《隋書·煬帝紀(jì)》中提到過避雨用的“油衣”,此油乃桐油。當(dāng)然,點燈用的油出現(xiàn)的時間很可能更早一些,但在典籍之中找不到可靠記載。
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多次出現(xiàn)了用于飲食中油脂的明確用法。比如“膏脂”到底是怎么制作的——以“豬肪取脂”,將豬的肥肉切成塊加水熬煮,“以勺接取浮脂,別著甕中”“煉白如珂雪”,再冷卻凝成脂。
《齊民要術(shù)》中還提到了食用植物油,比如“蘇子壓油,可以煮餅”。蘇子又叫白蘇,其籽可榨油,又叫“荏油”。書中介紹說“荏油色綠可愛,其氣香美,煮餅亞胡麻油而勝麻子、脂膏。麻子膏脂并有腥氣?!比缃瘢滋K油僅作為中藥使用,內(nèi)服可潤腸,外涂可烏發(fā)。
古代文獻(xiàn)中,與美食掛鉤最多的當(dāng)屬香油。香油就是胡麻油、芝麻油。胡麻是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引進(jìn)的物種,胡字代表其外來者的身份。《齊民要術(shù)》記載了“做菹藏生菜法”,提到“熬胡麻油著,香而且脆。”菹的本意為鹽腌,旨在延長蔬菜的保存期。這道菜用香油菹生菜,成品不僅味道香,而且口感十分脆。
根據(jù)《辭源》 解釋,因北朝時石勒政權(quán)忌稱“胡” ,胡麻一度改叫芝麻。唐代的 《四時纂要》 稱芝麻為“油麻”,可見其可取油的用途已得到廣泛認(rèn)可。在宋代的文獻(xiàn)中,芝麻更多被稱為“脂麻”,比如鄭樵《通志》說“胡麻,今之油麻也,亦曰脂麻”。宋《雞肋集》寫道:“油通四方可食……胡麻為上,俗呼芝麻?!钡搅嗽?,《居家必備事類全集》中將胡麻油稱為“香油”。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這么一段異聞:“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為何物皆用油煎。予嘗過親家,設(shè)饌有油煎法,魚鱗鬣虬,然無下筯處,主人則捧而橫嚙,終不能咀嚼而罷?!闭f北方人喜歡用麻油煎食物,萬物皆可炸,自己這個南方人著實吃不習(xí)慣炸魚??梢姰?dāng)時在北方,香油的使用十分普及。嘖嘖,用香油炸魚,想來很奢侈。
中國人食用油脂的變化,和生產(chǎn)力水平的發(fā)展有直接關(guān)系。人們最早取用動物脂肪皆因便利,只要有水、有鍋、有火就能完成。后來,人們從植物種子中提取油也曾沿用煉動物油的方法,即將其搗爛后用水煮再撇出浮油,生產(chǎn)效率比較低。唐代始見文獻(xiàn)提及“西域人壓油以煎餅”。學(xué)者們推測,宋人提到的壓榨麻油或許類似于今天的壓榨油方法。直到明末,徐光啟才在《農(nóng)政全書》一書中記載了“油榨”的意思是“取油具也”。
明代的《天工開物》提到的油的種類較多,還劃分了油的等級:“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萊菔子、黃豆、菘菜籽為上,蘇麻、蕓薹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該書還記錄了不同植物種子的產(chǎn)油量。這些植物油中,如今我們還在吃的有黃豆油,也就是大豆油;蕓薹籽油,也就是菜油、菜籽油。
花生油、葵花子油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晚。這些經(jīng)由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找到的來自美洲的物種,明中后期才傳入我國。清乾隆年間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第一次記載了花生油: ? “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p>
向日葵在我國一度被當(dāng)作觀賞花卉培養(yǎng)。不過,清代人已經(jīng)向俄羅斯人學(xué)習(xí)到葵花籽可以用來榨油,且據(jù)《中西異聞益智叢錄》記載: “向日葵 ……其子堪以喂六畜, 壓之可得油,其油略與橄欖油同,每地一畝,能收子約五十斗,每斗可打油一升。”
中國飲食對油的使用和認(rèn)知,經(jīng)歷了從動物油到植物油,從用油來煮肉,再到借助油當(dāng)作介質(zhì)來烹炒,從重油爆炒到少油清炒的過程。雖然大家的飲食方式變得越來越健康,但不能否認(rèn)的是,沒有了油脂的幫助,菜品會變得寡淡而無味。如果既想醫(yī)“饞病”,又不想得“富貴病”,那就慎選油脂,少吃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