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君妮
一件事物要想具備一定的觀賞性,那么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形是否獨特,因此在紫砂壺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對于紫砂壺造型的探索依舊沒有停歇。歷史上,由于前人的努力和總結,紫砂壺藝形成自身獨特的形體發(fā)展軌跡,從設計到制作,都有著一系列的講究,流傳下來的經典紫砂器可謂層出不窮。但只要稍稍對比即會發(fā)現(xiàn),在形態(tài)上紫砂壺除了光器和花器之分外,還脫不開方圓的變化??v覽紫砂壺藝的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方中帶圓,圓中有方,近乎是紫砂形體衍變史的一部分,無論外在的形體如何變化,這一點始終不變。
在紫砂壺的形體設計中,方和圓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中國古代曾經認為,這個世界的天空如同一個圓形的鍋蓋,籠罩著四方的大地,這種認知伴隨著歷史長河逐漸衍變成一種哲學上的認識,潛移默化的融入到我們的社會生活和文化之中。方和圓在視覺上能夠產生各自不同的審美效果,方意味著剛強、圓意味著婉轉,同時擁有兩者的特性,意味著剛柔相濟,是事物調和的象征,這與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整個世界的誕生的解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方和圓所折射的是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世界觀。而在傳說中,紫砂壺本身亦能夠承載起一方世界,在古人美好的想象中,“壺中天地”“世外桃源”這些種種故事所反映的實際上是對美好生活的無線向往和追求。這也讓歷代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者們明白,好的紫砂壺必須要能夠承載人的精神,而不僅僅是形體的變化。
作品“梨形六方壺”屬于六方器,了解過幾何的發(fā)展過程都應該知道,在圓周率還沒有被詳細計算出來之前,古人運用割圓法計算出了一個個近似值,所謂割圓,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圓中之方。所以方的造型可以從圓中孕育,既然是割,那線面必然是挺括平正,輪廓亦必然分明,給人干凈利落直觀感受。作品“梨形六方壺”的輪廓特征即是如此,該壺的線條寬容得體,線面的轉折十分明確,棱線從壺鈕延伸至底角,由小漸大,并通過鈕、蓋、身、底的幾次曲線過渡,顯示出鮮明的節(jié)奏,銳鈍之間勾勒出明快的光影折射,讓人一看就充滿了空間變換的立體感。作品“梨形六方壺”的制作難點在于,壺鈕與壺身的大小比例控制,以及棱線的連貫性,在保證這一點的情況下制作壺口與壺蓋,由于傳統(tǒng)梨形壺采用截蓋的形式,壺蓋與壺身幾乎融為一體,在這把壺上,則既要有塊面轉折的特點,又要如傳統(tǒng)梨形一般,上下連貫,而梨形作為圓器,只需掌控圓心,無需設置頭尾,無論如何設置都看起來比較均勻,但在作品“梨形六方壺”上,由于壺流與壺把的存在,需要彰顯出方器的對稱感,所以前流后把,位置需要一一對應,在制作鑲接的時候,需要遵循先壺鈕,再壺口,接著壺流、壺把的順序,否則就很難保證塊面的一致性。
從整體來看,作品“梨形六方壺”整體具備均勻、對稱的基本輪廓,這種輪廓不但具有橫向的方器特點,在縱向亦顯示出了塊面的連貫,但在俯視角度來看這件作品時,卻又能夠展現(xiàn)出圓器的影子,作品“梨形六方壺”秉承了傳統(tǒng)紫砂器古樸、雅致的特征,更在梨形的基礎上融入更多工藝設計感,讓原本一件田園小品,顯示出充沛的時代設計感,延續(xù)傳統(tǒng)藝術的同時,還浸潤了時代特色,表達了紫砂文化博大精深的藝術精神。
隨著工藝技法的不斷進步,未來的紫砂造型依然會變化多端,層出不窮,但在造型和裝飾的內容上,依舊會秉承著孕育文化,承載精神的傳統(tǒng)。因為只有文化才是藝術的靈魂所在,由此延伸出的審美和實用價值,才能夠不斷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