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藝琳
【摘要】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奏鳴曲的奠基人,他晚期的5首奏鳴曲更是凝結了他多年的創(chuàng)作精華,而這首降E大調鍵盤奏鳴曲(作品號Hob.XVI49)被公認為是“最古典”的一首,從這套作品中可以看出海頓鍵盤音樂的美學特征。
【關鍵詞】海頓;鍵盤奏鳴曲;音樂美學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由于“18世紀末的古典主義美學,并不適合海頓和莫扎特的音樂”①,本文的論文的研究目的與意義在于通過了解海頓音樂創(chuàng)作的美特征,可以讓演奏者更好的詮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品。
一、海頓音樂風格簡述
海頓的音樂作品具有幽默、明快的風格特征,正如他說過:“藝術真正的意義在于使人得到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出生在奧地利南部平民家庭的海頓,自小就擅于演唱當地不同民族的民間小調。在他服務于貴族的30年里,他創(chuàng)造的“主調式”對位技法的音樂作品,以其獨特的“外形美” 吸引了“權威公眾輿論②”的擁戴。因此,海頓的作品中總是充滿了朝氣蓬勃的世俗風尚氣息。
然而,海頓音樂中的民間氣息并不符合以格魯克為代表的古典主義美學(即有深刻的內容),著名詩人席勒在1800年曾評價海頓代表作《創(chuàng)世紀》為“毫無營養(yǎng)的大雜燴③”。盡管如此,海頓仍以其獨樹一幟的“器樂主調音樂”開啟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潮流。
海頓一生創(chuàng)作了54套鍵盤奏鳴曲④。從樂章數量上,他早中期在二、三、四樂章中都做了不同的探索,最終將其穩(wěn)定在了快-慢-快的三樂章中;作為結構大師,海頓將鍵盤作品中常用的古二部曲式發(fā)展成為古典奏鳴曲的奏明曲式,即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并將奏鳴曲式發(fā)展應用到了弦樂重奏里;他吸收了斯卡拉蒂、C.P.E巴赫為代表的前古典主義時期的鍵盤語匯,豐富和發(fā)展了鍵盤音樂的表現力。相比英國大鍵琴,海頓更為喜歡維也納式擊弦鋼琴,這種鋼琴鍵盤觸感較輕,音色變化細微,能夠快速地彈出音符;所以,在他的鍵盤奏鳴曲中并沒有很夸張的強弱對比,作品中流露出典雅、精致的“貴族”氣質。
二、“自律化”的藝術規(guī)律
古典主義時期對作品的理解是自律、自成的產物,因此,要求作品中有十分嚴謹的邏輯證明,而音樂的邏輯即結構、調性和和聲。
本套奏鳴曲一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典型的快板古典主義奏鳴曲結構。第1 -64小節(jié)為呈示部,第65-131小節(jié)為展開部,第132-190小節(jié)為再現部,第191-218小節(jié)為尾聲。以4小節(jié)為一個樂句的方整型樂段通常能營造出一種平衡、穩(wěn)固的美感,而這種音樂發(fā)展手段也是古典樂派中常用的手法;調性主要從降E大調變化到c小調最后回歸到降E大調,關系大小調自然地轉變過渡,也帶來了色彩的豐富。和聲的進行也是根據古典主義時期的功能和聲體系,如作品第9 -12小節(jié)就是一個完滿的-S-D-T的正格進行。
第二樂章為歌唱的慢板樂章,圍繞著降E大調的近關系調降B大調展開,第1-56小節(jié)為A樂段,第57-89小節(jié)為B樂段,第81-124小節(jié)為A樂段。A樂段和A樂段的音樂發(fā)展都是由同一主題材料變奏發(fā)展出來的,而B樂段不僅在力度上和A樂段有明顯的對比,伴奏聲部也更富有動力,這種強弱對比帶來的“沖突”無疑會給聽眾帶來驚喜,而這種“驚喜”在海頓其他鍵盤奏鳴曲中也有體現,如Hob.XVI46第二樂章中第60-69小節(jié)的強弱變化。
第三樂章是奏鳴曲第三樂章中常用的回旋曲式,運用輕快的小步舞曲風格與典雅的第一樂章相互呼應,作品圍繞著降E大調展開,從61小節(jié)開始在同主音小調上展開,直至87小節(jié)回歸降E大調。在貴族文化中盛行于的小步舞曲,是一種速度徐緩、風格典雅的舞曲,常常古組曲和管弦套曲的第三樂章出現;而海頓更是將其引用至鍵盤奏鳴曲,穩(wěn)定鍵盤奏鳴曲三樂章的形式。
從1717年的曼海姆樂派開始,器樂創(chuàng)作的思維開始統(tǒng)治一切音樂的寫作。音樂往往帶來的是轉瞬即逝的印象,而為了更好地理解器樂的音樂形式和思維,反復是有必要且有意義的。因此,我們往往能看見奏鳴曲中呈示部會需要反復演奏一次,本套作品中還有第二樂章的B樂段以及第三樂章中的主題出現反復記號。
三、“情緒化”的內心音樂
受“音樂狂飆突進”的影響,海頓的“情緒”通過音樂作品清晰地流淌出來。這套降E大調奏鳴曲選用了節(jié)奏相對不均衡的三拍子,三拍子以其獨特的韻律感成為世俗化舞曲中最常用的節(jié)拍;而海頓又通過弱起和跨小節(jié)連線打破了三拍子固有的節(jié)奏模式。節(jié)奏作為“音樂中的音樂”⑤在海頓的手中得到古典化(有規(guī)律的強弱模式)的最大發(fā)展,如第三樂章中,第一樂句右手節(jié)奏由二八節(jié)奏過渡到三連音節(jié)奏,在短短的四小節(jié)中既體現了三拍子的二分性節(jié)律又體現了三拍子的三分性節(jié)律,而左手固定的二八節(jié)奏又很好的統(tǒng)一了整體;在45-47三個小節(jié)中,右手從三連音節(jié)奏過渡到四個十六分音符再回到三連音節(jié)奏,聽覺上更像是海頓有控制下的“Rubato”;在24-26小節(jié)的再現第一樂章的190小節(jié)的音樂材料,但是卻因為巧妙的節(jié)奏安排使這個片段顯得更為活潑。
旋律是變化情緒的表達⑤,在第一樂章中,海頓運用了大量的小連線,使旋律聽起來富有彈性的脈動,旋律的變化基于穩(wěn)固的功能和聲的基石,營造出一種強烈向前的律動感,而這也正是海頓內心的“情緒”。甜美的第二樂章尤其顯示了海頓優(yōu)雅純凈的音樂和高貴的詩意:半音化的級進裝飾音使旋律聽起來有點迷茫彷徨,但樂句結尾總是向上運動,反映出海頓無論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依然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tài)。
本套奏鳴曲完成于1787年-1790年,此時的海頓剛成為一名獨立樂人,因此在創(chuàng)作上更加大膽;另一方面,由于早年的探索和嘗試沉淀下來的經驗,這一時期的海頓在寫作上技巧更加嫻熟。本套作品無論是從各樂章的曲式結構、音樂體裁,還是從樂章之間音樂材料的運用、調性布局等,都是非常“古典化”的奏鳴曲作品代表。通過了解海頓的鍵盤音樂美學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海頓作品的音樂風格,才能更好地詮釋出他及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作品。
注釋:
①卡爾·達爾豪斯,達爾豪斯,Dahlhaus,et al.古典和浪漫時期的音樂美學[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61.
②觀點來自蘇爾策:業(yè)余愛好者(輿論主體)通過感受快感并渴望享受來感受藝術.
③卡爾·達爾豪斯,達爾豪斯,Dahlhaus,et al.古典和浪漫時期的音樂美學[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33.
④數據來自于海頓研究所霍伯肯編號;另有62套奏鳴曲一說,但有存疑是他人冒用海頓名字.
⑤F.W.J.von.謝林.藝術哲學[M].達姆斯塔特再版, 1960:138.
⑥F.W.J.von.謝林.藝術哲學[M].達姆斯塔特再版, 1960:138.
參考文獻
[1]卡爾·達爾豪斯,達爾豪斯,Dahlhaus,et al.古典和浪漫時期的音樂美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
[2]皮波人物國際名人研究中心.名人傳記叢書·海頓[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3]吳式鍇.和聲藝術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
指導老師:鄒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