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潤芳
【摘 要】蔡偉忠教授說:教師要建立“游戲在先,材料在后”的思想意識,把握住“好玩和有趣是游戲的靈魂”這個中心法則才能真正融各種角色于一體,更好地組織和指導孩子開展各類游戲活動。確實如此,在“三大塊”的游戲活動中(課堂上的游戲化教學、區(qū)角里的自主游戲、戶外的體育游戲)教師的角色時而是玩伴,時而是教練,時而是支持者,時而是觀察者,在不斷變換“角色”中引領孩子快樂游戲,在快樂游戲中水到渠成地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幼兒游戲;教師角色;社會性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295-01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有“8”次是提及到“游戲”這個關(guān)鍵詞;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行文中,有34次提及到“游戲”兩字;在《東莞市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頒發(fā)后,市教育局為全市“指南”實驗園下拔專項經(jīng)費來推進各鎮(zhèn)街幼兒園建設游戲化課程,可見“游戲課程”在幼兒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其實,很早以前,園長、老師們也都明白和理解:“游戲是孩子最喜愛的活動,幼兒園的教育教學都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實行保教并重的,只有在游戲中學習才能讓孩子更快樂接受品德教育、習慣養(yǎng)成教育,才能無負擔地習得知識和技能,才能最自然、最生動,最容易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但要把這“游戲化”的教育理念轉(zhuǎn)化為教師實操化、具體化的教育行為,還需要花費許多“功夫”:努力轉(zhuǎn)變觀念的功夫,調(diào)動積極行為的功夫,而且更多的功夫是在“課外”。
現(xiàn)階段,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普遍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老教師年齡偏大,不太愿意蹦蹦跳跳,只希望幼兒能安靜地端坐著聽她講完“知識點”就行,到課堂的倒數(shù)“5分鐘”的時間內(nèi)敷衍地“打補丁”式地“補上”一個游戲,就當作完成“游戲化”教學;二是新教師則存在鉆研意識不高,對課程的探究常常是“囫圇吞棗”式地備課,吃不透課程目標及教學法,何來生動地策劃和組織“游戲化教學”?因此,要使老師們能真正把“游戲化教學”落實到教育行為之中來,將“游戲作為基本活動”的說法貫徹到實處,我認為首先要從園方的物質(zhì)資源支撐、課程統(tǒng)領和人員配班等方面配套下功夫,然后再以“課堂游戲化教學”、“區(qū)域自主游戲”和“戶外體育游戲”三大版塊著手展開鉆研鉆探,才能有條件、有力度地促進保教人員充分浸潤在“情景化、游戲化”的工作氛圍中,讓“游戲”扎扎實實貫穿到幼兒的一天生活中,成為幼兒在園學習、生活的主旋律,更好地促進幼兒社會性方面的發(fā)展。
一、在課堂游戲化教學中培育幼兒積極向上的社會情感
現(xiàn)階段的課堂教學形式上,老師一般是先按預設的備課流程進行15分鐘左右的“集體教學”,然后利用“5分鐘”的時間作為教學活動延伸開展預設好的“游戲”,多數(shù)是應用“預設游戲”來機械地鞏固前面所講述的知識點,這樣整節(jié)課表面看起來是有“游戲”,其實是有“游戲”成分或游戲環(huán)節(jié),但還不能說是“游戲化教學”。從嚴格的意義上在講,是借助“游戲”的活動手段或形式開展正規(guī)化的集體教學活動,在其本質(zhì)上仍是正規(guī)化的教學活動,而非純粹意義上的游戲教學活動,因為這種游戲活動是由保教人員提早地人為地固定了程式化和預先設定性幾乎完全取代了孩子在自然狀態(tài)下游戲活動的自主性和自發(fā)性,所以,這種“講解+游戲”的課程教學模式不能更好地滲透式地孕育孩子積極向上、奮力爭先的社會情感,需要我們才師更新觀念和理念,將游戲教學常規(guī)化和把游戲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當中。
教師在常規(guī)教育過程中應把游戲作為常規(guī)教學的基本活動形式,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手段貫穿于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全部過程中,讓教育教學活動與游戲活動有機、有效地相互滲透地融合在一起。這就需要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從導入部分就要創(chuàng)設“情景化的游戲”,讓孩子們的小屁股一坐下來就跟著老師扮演的角色開始進入“游戲狀態(tài)”。如果一開始就是這種狀態(tài),那孩子的情緒情感就是“愉悅”和“積極向上”的,因為,這種狀態(tài)是沒有壓迫性和壓力感的,是具有吸引力的!例如學習“5”的分成,老師在導入時就可以創(chuàng)設情景游戲:昨天是周末,貓媽媽帶著貓哥哥與貓小弟鈞魚,它想把鈞到的這“5條魚”全部分完給兩個孩子吃,想邀請在座的各位“貓警長”(師幼可以一起扮演“貓警長”的角色)幫幫忙,可以怎樣分給兩個孩子?其中,有位小朋友是這樣按順序分的:貓哥4、3、2、1,貓弟1、2、3、4,總共有4種分法,但我認為比較好的分法是貓哥分3條,貓小弟分2條,這種分法就可以根據(jù)貓兄弟的食量公平地來分來吃,不要浪費……其他小朋友也參與這個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一來,全班小朋友都會投入到“分魚”的游戲討論當中,達成共識有“4種”分法。在此基礎上孩子們可能會延伸討論選擇哪一種分法更合乎生活邏輯和符合社會倫理,“3”和“2”這種分法最多小朋友選擇,因為貓哥年紀大,因身體問題需要多吃且能夠吃得完,貓小弟身體小,應該少吃,不要因為吃不完而浪費……從這個“分魚”游戲中孕育出孩子“感恩、理解、合乎生活情理”的社會情感貫穿在整個游戲課堂教學中的。
例如在開展“蒙氏閱讀”過程中,可把“認字活動”設計成游戲活動,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認讀“字寶寶”,如“捉迷藏”游戲:教師把“字片”藏到活動室或走廊等稍為隱蔽的角落,找到了,讓他們到老師面前指讀一下;還可以讓孩子把字寶寶藏起來,教師轉(zhuǎn)換角色扮演小動物“找字”并在小朋友面前“讀字”;“給字寶寶找家”游戲:教師在地上勾畫跟漢字相應的圖畫,讓孩子把相應的漢字卡片放在相應的圖畫上一一對應……這些教學游戲的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教育教學的高效順利完成,也利于抒發(fā)孩子各種情緒的表達,更能主動地有自信心參與各項活動,讓學習情感更加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