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旭彬
《三國志》里說,曹操進攻荊州,十余萬荊州百姓拖家?guī)Э?,愿意跟著劉備跑路。乍看之下,這事非常不合常理。一個人再怎么“仁義無雙”,也無法驅動十余萬民眾跟著自己背井離鄉(xiāng)。當然,這事也有可能發(fā)生,但促成其發(fā)生的原因不是劉備之“仁”,而是曹操之“惡”。
漢末軍閥中,曹操最喜歡屠城,其中以“徐州大屠殺”最為喪心病狂?!段涞奂o》對此事輕描淡寫,僅留下“所過多所殘戮”六字?!短罩t傳》則移花接木,說“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泗水為之不流”,將屠殺民眾與戰(zhàn)爭死亡相混淆。唯《荀或傳》里留下了荀或勸阻曹操再攻徐州的一條理由——“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巴P實行” “子弟念父兄之恥”等字眼,清晰透露出這場屠殺規(guī)模甚大,在徐州造成了極惡劣的影響。
因為“圍而后降者不赦”這條殘酷的屠城法令的存在,曹操恐怕還有更多屠城的劣跡,只不過未被載入史冊。而且這條法令所針對的并非敵軍首領,而是包括所有投降者。荊州百姓對這種慘無人道的法令深感恐懼,聽聞曹軍南下,趕緊收拾家當南逃,可以說是情理中事。
屠城只是曹操狠的一隅(對外),更狠的政策是摧抑豪強、興辦屯田(對內)。
“豪強”兩個字是曹魏對地方有力量者的一種統(tǒng)稱,帶有濃烈的貶義。 “摧抑豪強”四個字組合起來,也很有維護社會公平的味道。然而事實上,伸張正義只是鬼話,曹魏所垂涎的,是那些豪強所控制的土地與所擁有的人口。
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軍屯兩種。民屯本質上是一種農奴制度,一旦成為曹魏的屯田民,就將終身束縛在屯中,只能世代受軍事化管制,做曹魏政權的農奴。自然,這種暴政常造成“民不樂,多逃亡”的現(xiàn)象。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孫權,下令將江淮一帶的編戶民移往內地,這些曹魏百姓深刻了解做“屯田民”有多悲慘,紛紛逃往江南,投入孫吳政權的懷抱,總計十余萬人。
軍屯的奴役比民屯更殘酷。為了盡可能地控制住屯田兵,驅策他們?yōu)椴芪毫餮骱?,曹操建立了一套以人質脅迫為核心要義的“士家制度”——屯田兵被稱作“士”,只要做了“士”,就世世代代失去自由。若有屯田兵或屯田民逃亡,政府會殺死他們的妻兒,甚至滅族。但即便如此,仍不斷出現(xiàn)逃亡者,可見壓榨之嚴重。
《晉書》里的趙至,就是屯田兵的兒子。他不甘心像父親那樣一輩子做奴隸,想要逃跑,又怕家人遭到報復,于是在15歲時開始裝瘋,常假裝走出三五里找不到回家的路,然后被人尋回;他還用火將身體燒傷十多處。一年后,基層監(jiān)管者真的相信他瘋了,他才正式出逃,最后在遙遠的遼西用假身份洗掉了農奴出身,成為可以出仕的自由民。
趙至成為郡計吏,前往洛陽與父親相見時,母親已去世。父親希望他有個好前程,隱瞞了母親去世的消息,還告誡他不要再回來。及至太康年間,趙至再度前往洛陽,才知母親已逝,萬念俱灰的他傷心欲絕,吐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