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珈寧
真正有效的學習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以及得到的初步結果進行反省、概括、檢驗、修正,從而對所學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認識,教師的教學也非常需要自我思考與反思。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認為成長需要經驗和反思,沒有經驗的反思屬于空想,然而沒有建立在反思基礎上的經驗,也僅僅浮于表面,是膚淺的、沒有深度的知識。教師依靠沒有反思的經驗日復一日重復教學,教學毫無創(chuàng)新和生命力可言,同時教師的發(fā)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雖然筆者只從教了兩年,但是在這兩年的工作與學習中,本人深感“反思性教學”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下面筆者就以開設的公開課《磁體與磁場》為例,通過整個教學設計、反思、改進的過程,淺談“反思性教學”在教學中的實現及其帶給我的成長。
一、反思教材與學生,設計合適的教學設計
磁場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它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由于看不見、摸不著,又比較抽象,因此感受磁場以及磁感線的引入成為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
根據上述的分析以及考慮到磁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筆者將“發(fā)現教學”作為本節(jié)課的中心思想,力圖讓學生在親身體驗、自我發(fā)現的過程中去觀察各種磁現象,總結歸納,收獲知識。而對于“磁場”以及“磁感線”這些抽象的難點知識,筆者將用生活中的空氣、風等具有共同特點的事物進行類比來引入。總之,一切都在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爭取用簡單易懂、形象生動的事例與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框架。
二、演練與反思教學過程,不斷整合與改進
筆者根據事先準備的詳案,進行了連續(xù)三天的磨課,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足與疏漏,根據這些問題反映的情況本人也做出了相應的改進。
(一)不足之處
1.課堂開頭,學生利用器材自行探究磁現象的實驗沒有明確的目的性,過于開放。
由于學生只知道磁體可以吸引金屬,他們就只能想到用磁體去吸引各種物體,觀察現象,其余的探究任務,比如:大頭針也可以吸引大頭針,小磁針靜止時指向總是固定不變的等都被忽略了,這樣為后面知識點的教授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教學時間也被浪費了。
2.在課堂尾聲,向學生介紹磁在生活中的應用,雖然這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物理是來源于生活的,也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是這個環(huán)節(jié)明顯與知識點脫節(jié)了,對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沒有起到促進的作用。
3.引入磁場的概念時,筆者運用了類比的手法。將手通過細繩拉小車這個例子與磁體通過磁場對磁體施加力進行類比,自然而然就能引入磁場的概念。雖然這兩個例子有共同之處:細繩與磁場都是傳遞力的媒介。然而,細繩歸根結底還是看得見的物體,這樣類比的效果并不好。最好能找到一個生活中看不見、摸不著的物體來類比。
4.疊加塑料膠片的實驗效果不好,原因是:每塊條形磁體總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各個條形磁體產生的磁場中即使是同一個點上的磁場方向都會不同,不同組畫的箭頭連在一起也不能構成一條平滑的曲線。
5.用鐵屑顯示條形磁體的磁場的大致分布后,再次利用小磁針探究曲線上各點的磁場方向,這樣的教學流程比較混亂。
6.用鐵屑顯示條形磁體磁場分布的實驗效果很差,幾乎看不出平滑的曲線。
(二)改進措施
1.學生自行探究磁現象的教學方法改成在PPT課件先給出探究任務再讓學生根據任務去發(fā)現、觀察實驗現象的形式。
2.將“指南針”“磁盤”“磁懸浮列車”等應用分別穿插入相關的知識點的講授中,比如講到磁極的內容就展示指南針和磁盤,講到“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的知識點時就展示磁懸浮列車。
3.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客觀存在的物體,它與磁場有著更多的共同點。利用嘴通過空氣吹動鐵釘的例子引出猜想:磁體是否也是通過一種無形的物體對鐵釘施加作用的?這樣更能巧妙地引出磁場的概念。
4.筆者棄置了疊加塑料膠片這個步驟,直接讓學生多做幾次實驗,研究自己塑料膠片上的箭頭。同時不需要學生得出“構成平滑的曲線”這個結論,因為這個結論可以通過后面的鐵屑實驗來獲得。
5.利用小磁針探究磁場方向之后,先將其放在一邊,再帶領學生思考:鐵屑在磁場當中會發(fā)生什么樣的現象?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fā)現:鐵屑在磁場中會構成一條條平滑的曲線。再提出問題:那這些小磁針指示的方向與鐵屑構成的曲線會不會有什么聯系呢?隨后帶領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總結歸納,得到結論:磁場方向與曲線存在著相切的位置關系。
6.撒完鐵屑再敲擊玻璃板的操作改成一邊敲擊玻璃板一邊撒鐵屑,實驗現象就會清楚很多。
三、反思課堂,繼續(xù)推動前進的步伐
2018年12月19日,筆者正式開設了《磁體與磁場》這節(jié)公開課。課堂中的實驗非常成功,效果非常明顯。然而課后筆者仍對該課進行了反思,認為本節(jié)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筆者教學時間沒有掌控好,超時了3~5分鐘。
2.板書設計還不夠簡練。
3.筆者在教授磁體有關知識的時候,教學順序安排得有些不妥。比如:“磁化”是一個單獨的知識點,與前面的知識點(磁極)與后面的內容(磁極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是沒有聯系的,反而“磁極”和“磁極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是需要連接起來的。所以應該講完磁極之后就直接引入“磁極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的知識點,將“磁化”放在最后。
教學中,隨著問題的一個個出現與解決,我們的教學在不斷地進步,同時這樣的過程完善著我們的思想,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成功與成長的體驗。教學反思不應是一次性的行為,它應該成為一種教學習慣,滲透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和工作中,教師在上完一節(jié)課后就應該下意識地反思課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最終,才能讓反思性教學成為教師成長的臺階。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