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陸新
文章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的教學實際出發(fā),從學生對詩歌內容理解困難的難點入手,分別從詩句之間的聯(lián)系、詩句內部詞語的聯(lián)系與煉字三個角度,分析詩歌特有的“詩家語”特色,探索提升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能力的教學實踐。
“詩家語”最早是由北宋王安石提出來的。南宋魏慶的詩話集《詩人玉屑》卷六記載:王仲至召試館中,試罷,作一絕題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閑拂塵??串媺Α!鼻G公見之,甚嘆愛,改作“奏賦長楊罷”,且云:“詩家語,如此乃健?!边@里主要涉及的是詩歌創(chuàng)作。
現(xiàn)代學者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也對“詩家語”做過較為詳細的闡述:詩(這里指格律詩)的用語有時和散文以及其他文體不一樣,要受到字數(shù)、韻律、立意等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說那樣自由表達。如我們用“非詩性思維”去欣賞或者創(chuàng)作詩歌,就不能正確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詩作來。所謂“詩家語”,即為“詩性語言”,乃詩家用含蓄、形象、跳躍、夸張、凝練、音樂性的語言表達自己主觀情志之詩語。
就語文高考復習而言,詩歌鑒賞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高三學生對詩歌鑒賞題的畏懼與困惑,基本是因為不能準確理解詩歌本身的內容。學生不懂“詩家語”,不了解詩歌語言的特殊性,而是照搬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語法規(guī)則,機械地按照平時閱讀小說或散文的方式解讀詩歌,是造成不能理解詩歌內容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應該教育學生抓住“詩家語”特有的含蓄、形象、跳躍、夸張、凝練、音樂性等語言特點,全面調動知識儲備,去解讀詩歌的內容,去體悟詩人的情感與寫作主旨。
詩歌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納豐富的內容,要以簡短的文字表現(xiàn)悠遠的意味,其語言常常是不連貫的,敘述常常具有很大的跳躍性。詩歌語言的跳躍性,造成詩歌在表達過程中,語言序列出現(xiàn)斷裂或空白,語言的內在含義出現(xiàn)并列或轉折,從而造成學生理解的困難。如: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詩歌題目為《望月懷遠》即主人公仰望明月,思懷遠人。詩歌首聯(lián)扣題,由月景起興,轉述至人,且為共此時、共此情的所有天涯之人;頷聯(lián)由天涯之人的群像,轉而引述怨夜深、怨夜久長而至相思難眠的思遠一人;頸聯(lián)則具體描述思遠之人因難眠披衣而起,披衣而出,察覺更深露重;尾聯(lián)再扣題,呼應前句,由起行望月轉而還寢夢佳期。
我們發(fā)現(xiàn),詩句內容間雖然多有跳躍,但內在邏輯還是一以貫之的。因此,讀懂“詩家語”,理解詩歌,就是要在跳躍、凝練的“詩家語”中尋找詩歌內在的事理邏輯、情感邏輯,來解開詩歌內容理解的密碼。
首先,詩歌中詩句內容的跳躍體現(xiàn)在詩句之間聯(lián)系的斷裂,最常見的原因是主語的省略,詩句內容的銜接、過渡隱晦,造成學生理解困難。因此理清詩歌詩句的主語,找到并歸納出詩歌整體的行文脈絡,是解開“詩家語”的邏輯密碼的第一把鑰匙。如: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這首宋詞中,起句寫景,忽為昨夜,后又沉睡,又試問卷簾人,又知否,每一句的主語幾乎都省略了,造成內容跳躍,表述中形成斷裂。如果我們把主語補上:昨夜雨疏風驟,(我)濃睡不消殘酒。(我)試問卷簾人,(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我問)知否?知否?(院子里)應是綠肥紅瘦。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深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通過理清主語,就容易抓住敘述與情感的脈絡,詩人搖曳多姿的惜花之情也就清晰可見了,詩人婉轉含蓄的少女情懷也就躍然紙上了。
因此,理清詩歌詩句的主語,依據(jù)詩句之間的事理邏輯和內在的情感邏輯,理解詩歌整體的行文脈絡,我們也就能快速而準確地理解詩歌的整體內容。
其次,詩歌中詩句內容的跳躍,還體現(xiàn)在詩歌詩句的內部,一句之間缺乏構成完整句子的語句成分,造成語言表述的斷裂,從而造成學生理解詩句內容的困難。
因此,“了解詩家語,體悟詩歌韻”是提升學生鑒賞詩歌能力最核心的關鍵,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尋找、發(fā)現(xiàn)、體會和喜愛詩歌中那些精妙的字詞背后的文化趣味。
參考文獻:
[1][宋]魏慶之.四庫全書詩文評類:詩人玉屑[M].北京:中國書店,2018.
[2]周振甫.詩詞例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無錫市洛社高級中學